气动稀油润滑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0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气动稀油润滑泵,包括油箱和泵体,泵体包括气室、位于泵体相对底部的油室以及能够在泵体内上下移动的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与气室匹配的活塞和固定于活塞下方的柱塞,柱塞与油室匹配;活塞将气室分为上气室和下气室,所述上气室与气源连通;活塞的底部设有复位弹簧;油室通过吸油单向阀与油箱单向连通,通过出油单向阀与出油管道单向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气缸和油缸的整体式结构精简优化了整泵的结构,在提升了系统工作稳定性、增大给油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整泵质量以及加工制造的难度,有助于提高产能,并且油泵组装也更加便捷。装也更加便捷。装也更加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稀油润滑泵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润滑油添加
,具体涉及气动稀油润滑泵。

技术介绍

[0002]在纺织机械的稀油润滑系统中,通常采用气动润滑油泵给油,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驱动油泵,以获得压力油,再分配至各润滑点。现有的气动稀油润滑泵由于气缸和油缸的相对独立性导致整泵质量重,结构比较臃肿,一方面油泵配件加工难度高,组装不便捷,并且使用性能上容易出现压力低给油不及时的情况;另一方面占用油箱内较大空间,影响储油量,客户反馈普遍不理想。
[0003]此外,现有的抵抗式润滑油泵的油缸活塞采用铸铝材质,在铸件过程中由于压力、时间等参数调节不到位会出现气孔,从而导致油泵出油时会出现大量气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泵重量轻、油压稳定、加工难度低、组装更为便捷的气动稀油润滑泵,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气动稀油润滑泵,包括油箱和泵体,所述泵体包括气室、位于泵体相对底部的油室以及能够在泵体内上下移动的活塞组件;
[0006]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与气室匹配的活塞和固定于活塞下方的柱塞,所述柱塞与油室匹配;所述活塞将气室分为上气室和下气室,所述上气室与气源连通;所述活塞的底部设有复位弹簧;
[0007]所述油室通过吸油单向阀与油箱单向连通,通过出油单向阀与出油管道单向连通。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下气室与大气连通。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下气室连接有一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的出口端高于油箱内储油的液面。
[0010]作为优选,所述泵体固定于所述油箱的盖板。
[0011]作为优选,所述泵体的相对顶端设有用于连通上气室和气源的进气调节管,所述进气调节管与泵体螺纹匹配,通过进气调节管的转动实现其上下调节,进而改变活塞组件的位置。
[0012]作为优选,所述进气调节管上设有调节旋钮,便于对进气调节管进行旋转。
[0013]作为优选,所述油箱的盖板上设有出油接头,所述出油接头与出油管道连通。
[0014]作为优选,所述吸油单向阀的外端设置有吸油滤网,用于对进入油室的润滑油进行过滤。
[0015]作为优选,所述油箱内设有液位开关。
[0016]作为优选,所述柱塞的材质为不锈钢。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气缸和油缸的
整体式结构精简优化了整泵的结构,在提升了系统工作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整泵质量以及加工制造的难度,有助于提高产能,并且油泵组装也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0]图中:1、调节旋钮;2、进气调节管;3、上进气盖;4、气缸体;5、活塞组件,51、活塞,52、柱塞;6、复位弹簧;7、油缸体;8、排气管道;9、吸油单向阀;10、吸油滤网;11、出油接头;12、出油管道;13、出油单向阀;14、液位开关;15、油箱;1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2]实施例:气动稀油润滑泵,如图1

2所示,包括油箱15和泵体,泵体的相对顶部固定于油箱的盖板16上,通过泵体外接气源进行间歇式工作实现油箱内的储油的间歇式出油。
[0023]其中,泵体由上进气盖3、气缸体4、油缸体7依次组装而成,连接处采用螺纹配合或过盈配合,在气缸体4内形成气室,油缸体7设有顶部开口的油室。泵体内设能够上下活动的活塞组件5,活塞组件5包括与气室匹配的活塞51和固定于活塞下方的柱塞52,柱塞52与油室匹配而也形成一活塞结构。活塞51将气室分为上气室和下气室,活塞51在气室内上下移动从而改变上、下气室容积的同时,柱塞52也在油室内上下移动从而改变油室的容积。
[0024]上述结构中,上气室与气源连接,下气室与大气连通(理论上来说,下气室也可不与大气连通,下气室内的气压能够在气源消失时实现活塞复位的功能),活塞51的底部与油泵体7之间设有复位弹簧6,用于活塞组件5在无外力作用下的复位。油室通过吸油单向阀9与油箱15单向连通,通过出油单向阀13与出油管道12单向连通,从而在活塞组件5上移时能够通过油室内的负压使油箱15内的储油被吸入油室,活塞组件5下移时将油室内的储油推出至出油管道12。吸油单向阀9的外端设置吸油滤网10,可对进油进行过滤。
[0025]本实施例中,上进气盖3固定于油箱的盖板16,上进气盖3内上下贯穿设有一进气调节管2,进气调节管2与上进气盖3螺纹匹配,且进气调节管2上设有调节旋钮1。进气调节管2用于连通气源和上气室,通过调节旋钮1旋转进气调节管2,可改变进气调节管2的高度,通过进气调节管2的下端面与活塞51上端面的抵接进而改变活塞组件5的位置,即可改变活塞组件5的行程,从而控制油室的储存油量及单周期出油油量。
[0026]本实施例中,下气室连接有一竖直的排气管道8,排气管道8的出口端高于油箱内储油的液面,使得下气室内的气压始终等于外界大气压。
[0027]本实施例中,油箱的盖板16上设有出油接头11,出油接头11与出油管道12连通,出油接头11可选用能够转插多管的快拧接头。
[0028]本实施例中,油箱15内设有液位开关14,当油箱内储油液面过低时,能够提醒工作人员添加储油。
[0029]本实施例中柱塞52的材质采用不锈钢,能够有效避免出油中产生气泡。
[0030]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气源经处理后,通过电磁阀接到进气调节管2的进气口。
电磁阀得电时,气源进入上气室,推动活塞组件5克服复位弹簧下移,油室内的润滑油受压后关闭吸油单向阀9,经出油单向阀13、出油管道14从出油接头11排出,向系统供油。电磁阀失电时,活塞组件5在复位弹簧6作用下复位,在油室内产生负压从而关闭出油单向阀13,通过吸油单向阀9从油箱15内吸入润滑油,为下一周期工作做准备。
[0031]本实施例中,活塞51与气室之间、柱塞52与油室之间以及进气调节管2与上进气盖3之间均设置密封圈,以保证泵体系统的密封。
[0032]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动稀油润滑泵,包括油箱和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包括气室、位于泵体相对底部的油室以及能够在泵体内上下移动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与气室匹配的活塞和固定于活塞下方的柱塞,所述柱塞与油室匹配;所述活塞将气室分为上气室和下气室,所述上气室与气源连通;所述活塞的底部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油室通过吸油单向阀与油箱单向连通,通过出油单向阀与出油管道单向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稀油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室与大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稀油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室连接有一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的出口端高于油箱内储油的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稀油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飞龙周卓炜钟后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弘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