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及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961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及电芯,包括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厚度表面设置的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宽度表面设置的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所述第一保护面、第三保护面、第二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依次连接并围合成两端开口的方形衬套,所述方形衬套对应各保护面的接线端部设置有豁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衬套由于豁口的设置,使得衬套顶角不存在尖角,避免了插入外壳时衬套尖角与外壳剐蹭导致的在壳口残留碎屑,提高正极盖板组件和负极盖板组件与外壳焊接的稳定性,且豁口在衬套顶角形成倒角,对衬套的插入形成导向。的插入形成导向。的插入形成导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及电芯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制造
,尤其是指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及电芯。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绿色环保的新型储能元器件,具有绿色环保,能量密度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汽车、船舶,航空及储能等领域,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使得锂电池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0003]锂电池方形单体电芯制作过程中,会在电芯内部顶盖与极组之间预留一定的距离以便顶盖正负极引出线与极组正负极的连接。而电芯在组装过程中,由于电芯厚度较薄其顶盖正负极与极组正负极的连接线很容易碰到电芯外壳及顶盖而引起内部短路;目前为了保护极组,通常在极组的外侧包覆Mylar膜,Mylar膜可以作为锂离子电芯的极组入壳前保护极组的结构。但在极组入壳过程中,由于金属壳口沿较锋利,且Mylar膜八个顶角较尖锐,因此金属壳口极易将Mylar膜的顶角切掉,使得Mylar膜的碎屑残留在金属壳口,影响电池盖板在壳口的焊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组装极组时,极组外的衬套容易与外壳剐蹭的缺陷,提供一种易于组装且安全性高的衬套。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包括:
[0006]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所述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厚度表面设置;
[0007]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所述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宽度表面设置;
[0008]所述第一保护面、第三保护面、第二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依次连接并围合成两端开口的方形衬套,所述方形衬套对应各保护面的接线端部设置有豁口。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豁口为V型,包括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保护面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与对应的所述保护面端部的边线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所述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豁口的深度小于隔膜与极片高度差的1/2,所述豁口的宽度大于所述豁口的深度。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保护面的宽度,所述第四保护面沿宽度方向连接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与所述第一保护面相接,所述第四保护面与第一连接耳的连线端部也设置有所述豁口。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对应所述方形衬套的端部延伸有第一保护耳,所述第一保护耳上设置有拉片孔。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对应所述方形衬套的端部延伸有第二保护耳,同一端的所述第二保护耳相互对称,所述第二保护耳的延伸长度为所述第二保护面宽度的1/4

1/3。
[00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耳在宽度方向上避让下绝缘件与极组接触的部分。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面、第二保护面、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由保护片一体裁切成型。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面、第三保护面、第二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之间的连接线裁切为半断线。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芯,包括:
[0018]外壳,所述外壳两端分别连接有正极盖板组件和负极盖板组件;
[0019]极组,所述极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极组外包覆有上述所述的极组保护衬套,所述极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极盖板组件和负极盖板组件相连。
[0020]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1]本技术所述的衬套由于豁口的设置,使得衬套顶角不存在尖角,避免了插入外壳时衬套尖角与外壳剐蹭导致的在壳口残留碎屑,提高壳口的清洁度,且豁口在衬套顶角形成倒角,对衬套的插入形成导向;
[0022]本技术所述的电芯,由于采用上述衬套,使得外壳的壳口不会残留衬套碎屑,提高正极盖板组件和负极盖板组件与外壳焊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展开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折叠示意图;
[0026]图3是图2中A区结构放大图;
[0027]图4是本技术衬套插入外壳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展开示意图;
[00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折叠示意图;
[0030]图7是本技术电芯的剖视图。
[0031]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衬套;11、第一保护面;12、第二保护面;13、第三保护面;14、第四保护面;15、豁口;16、第一连接耳;17、第一保护耳;18、;拉片孔;19、第二保护耳;
[0033]20、外壳;21、正极盖板组件;22、负极盖板组件;
[0034]30、极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6]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锂电池极组30保护衬套10示意图。本技术的极组30保护衬套10可以为Mylar膜,在电芯装配置至外壳20内之前,将衬套10包覆在极组30的外表面,起到保护极组30的作用。保护衬套10具体包括:
[0037]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所述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对应方形极组30侧面的两个厚度表面设置。即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相对设置,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的长度与极组30的长度匹配,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的宽度与极组30的厚度相匹配。
[0038]还包括: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所述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对应方形极组30侧面的两个宽度表面设置。即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相对设置,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的长度与极组30的长度匹配,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的宽度与极组30的宽度相匹配。
[0039]由于第一保护面11和第二保护面12相对设置,第三保护面13和第四保护面14相对设置,因此在包裹极组30时,参照图2所示,第一保护面11一侧与第三保护面13一侧相连,第三保护面13另一侧与第二保护面12一侧相连,第二保护面12另一侧与第四保护面14一侧相连,最后第四保护面14另一侧与第一保护面11另一侧相连围合成两端开口的方形衬套10。此时方形衬套10存在八个顶角,顶角因为立起而较为突出且尖锐,为了避免顶角在极组30插入外壳20内时与外壳20之间产生刮蹭,参照图3所示,在所述方形衬套10对应各保护面的接线端部设置有豁口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所述第一保护面和第二保护面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厚度表面设置;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所述第三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对应方形极组侧面的两个宽度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保护面、第三保护面、第二保护面和第四保护面依次连接并围合成两端开口的方形衬套,所述方形衬套对应各保护面的接线端部设置有豁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为V型,包括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保护面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与对应的所述保护面端部的边线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所述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的深度小于隔膜与极片高度差的1/2,所述豁口的宽度大于所述豁口的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保护面的宽度,所述第四保护面沿宽度方向连接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与所述第一保护面相接,所述第四保护面与第一连接耳的连线端部也设置有所述豁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极组保护衬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坤王正伟张超朱华君陈梦婷
申请(专利权)人: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