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9093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及方法;其中所述前碰传感器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上,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安装在B柱底部和车门内板腔体内部,前碰传感器、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电连接,前碰传感器和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座椅识别系统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控制连接,将检测到的有乘员乘坐的座椅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有乘员位置进行保护,既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同时可以避免“空爆”,提升维修经济性。济性。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正面碰撞在交通事故当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当发生正面碰撞时,正面约束系统点爆可以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汽车正面约束系统的点爆是集成在一起的,即正面点爆信号发出后车内所有的正面约束系统都会点爆,这就可能出现一些没有乘员乘坐的位置上对应的约束系统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白白点爆,在维修时也会造成很大的开销,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0003]现有技术中对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引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0004]一是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控制方法中,可以识别驾驶员处于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状态,若是有人驾驶,在达到相应的条件时会引爆驾驶室的气囊,进而对驾驶员进行保护,但无法识别车辆其余位置状态。
[0005]二是现有的能够实现自适应气囊点爆的控制方法,需要增加安装图像采集模块、视觉处理器、车辆状态感知模块、气囊处理器等装置,成本高,实现较为复杂,且未考虑无乘员状态。
[0006]三是现有的气囊点爆控制方法通过判断安全带是否系上从而控制气囊点火输出,但这种方式通过安全带判断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及方法;对有乘员位置进行保护,既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同时可以避免“空爆”,提升维修经济性。
[0008]本专利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包括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安全气囊控制器3和座椅识别系统4;其中所述前碰传感器1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上,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安装在B柱底部和车门内板腔体内部,所述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分别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电连接,前碰传感器1和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将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座椅识别系统4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控制连接,将检测到的有乘员乘坐的座椅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
[0010]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0011]步骤一,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采集加速度信号;
[0012]步骤二,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对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判断;如果加速度信号不满足约束系统点爆阈值时,则不发出点爆指令;如果加速度信号满足约束系统点爆阈值时,
则启动座椅识别系统4;
[0013]步骤三,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根据座椅识别系统4传输的信息判断车辆哪些座椅上有乘员乘坐,并向有乘员乘坐的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约束系统点爆对乘员进行保护。
[0014]所述座椅识别系统4检测副驾驶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
[0015]所述座椅识别系统4检测二排左侧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
[0016]所述座椅识别系统4检测二排右侧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
[0017]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汇总从座椅识别系统4接收到的信息,若副驾驶座椅有乘员乘坐,则向副驾驶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若副驾驶座椅没有乘员乘坐,则不向副驾驶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
[0018]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汇总从座椅识别系统4接收到的信息,若二排左侧座椅有乘员乘坐,则向二排左侧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若二排左侧座椅没有乘员乘坐,则不向二排左侧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
[0019]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汇总从座椅识别系统4接收到的信息,若二排右侧座椅有乘员乘坐,则向二排右侧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若二排右侧座椅没有乘员乘坐,则不向二排右侧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
[0020]若车辆为三排座椅车辆,则座椅识别系统4在检测完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之后,继续检测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汇总从座椅识别系统4接收到的信息,若三排座椅有乘员乘坐,则向三排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若三排座椅没有乘员乘坐,则不向三排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ACU进行信号判断和发出点爆指令过程中,ACU通过对车辆自带的座椅识别系统结果读取,屏蔽无乘员位置对应约束系统,对有乘员位置进行保护。本专利技术无需增加额外部件或系统,仅利用车辆现有系统进行集成即可,具有应用范围广,改进成本低,而且控制方法简单易行,可大幅提升车辆维修经济性、节约资源。
[0023]本专利技术没有增加额外部件或系统,仅利用车辆现有系统集成即可,应用范围广,改进成本低,而且控制方法简单易行,可大幅提升车辆维修经济性、节约资源。
[0024]安全气囊控制单元ACU会先对碰撞信号进行一次分析判断,只有信号达到约束系统点爆阈值,才会进入下一步启动座椅识别系统,规避掉小规模碰撞事故。
[0025]安全气囊控制单元ACU在读取座椅识别系统结果后,会对有乘员位置约束系统进行点爆,无乘员位置约束系统进行屏蔽。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安全气囊控制器(3)和座椅识别系统(4);其中所述前碰传感器(1)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上,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安装在B柱底部和车门内板腔体内部,所述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分别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电连接,前碰传感器(1)和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将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座椅识别系统(4)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控制连接,将检测到的有乘员乘坐的座椅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2.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步骤一,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碰传感器(1)、侧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2)采集加速度信号;步骤二,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对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判断;如果加速度信号不满足约束系统点爆阈值时,则不发出点爆指令;如果加速度信号满足约束系统点爆阈值时,则启动座椅识别系统(4);步骤三,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根据座椅识别系统(4)传输的信息判断车辆哪些座椅上有乘员乘坐,并向有乘员乘坐的座椅处对应的约束系统发出点爆信号,约束系统点爆对乘员进行保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识别系统(4)检测副驾驶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家用轿车的安全气囊精准点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识别系统(4)检测二排左侧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佳霖吴祥君倪春鹏李靖刘明樊家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