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外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5483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27
车辆用外饰件具有装饰主体部以及加热线。加热线具有:第1加热线部,其配线于毫米波的透过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内侧;以及第2加热线部,其处于透过区域的外侧且在第1加热线部的上方及下方的至少一者沿水平方向延伸。第1加热线部具有:多个直线部,它们以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折返部,它们以使得所有直线部连结成1条直线的方式将相邻的直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多个折返部包含与第2加热线部相邻的折返部。第2加热线部与相对于第2加热线部相邻的折返部之间最狭窄的部位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7mm。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7mm。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7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外饰件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外饰件,其安装于搭载有毫米波雷达装置的车辆的外饰部,并且具有从该毫米波雷达装置发送的毫米波的透过性。

技术介绍

[0002]在搭载有毫米波雷达装置的车辆中,从该毫米波雷达装置朝向车外发送毫米波。与包含在先车辆、步行者等在内的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毫米波由上述毫米波雷达装置接收。利用发送及接收的毫米波,进行上述物体的识别、车辆与物体的距离、相对速度等的检测。
[0003]在上述车辆中,毫米波透过罩等车辆用外饰件配置于毫米波的发送方向的毫米波雷达装置的前方。车辆用外饰件具有装饰主体部,该装饰主体部具有毫米波的透过性。
[0004]如果冰雪附着于上述车辆用外饰件,则毫米波会衰减。因该衰减而导致利用毫米波的毫米波雷达装置的检测性能下降。因此,考虑对车辆用外饰件附加融雪功能。例如,如图4所示,关于日本特开2021

18060号公报记载的车辆用外饰件50,金属制的加热线52配线于装饰主体部51的后表面等。
[0005]加热线52具有第1加热线部53以及第2加热线部56。第2加热线部56在第1加热线部53的下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该第1加热线部53串联连接。第1加热线部53具有:多个直线部54,它们以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折返部55,它们以使得所有直线部54连结成1条直线的方式将相邻的直线部54的端部彼此连结。
[0006]根据上述车辆用外饰件50,加热线52因通电而发热。因此,即使冰雪附着于车辆用外饰件50,利用加热线52产生的热使得冰雪融化,也能够抑制因冰雪的附着引起的毫米波的衰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但是,如果毫米波照射至金属制的加热线52则会反射。由于该反射,车辆用外饰件50的毫米波的透过性下降。因此,在毫米波以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装置发送的情况下,加热线52中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要以与沿上下方向等其他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更大的程度,妨碍毫米波的透过。特别地,第2加热线部56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妨碍毫米波透过的程度较大。然而,在上述公报中并未记载抑制因加热线52引起的毫米波的透过性的下降这一点。因此,上述公报中记载的车辆用外饰件50在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0008]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用外饰件构成为,安装于搭载有将毫米波以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方式发送的毫米波雷达装置的车辆的外饰部,具有:装饰主体部,其构成为配置于所述毫米波的发送方向的处于所述毫米波雷达装置的前方的部位,并且具有所述毫米波的透过性;以及
[0009]金属制的加热线,其配线于所述装饰主体部,并且因通电而发热,所述加热线具
有:第1加热线部,其配线于所述毫米波的透过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内侧;以及第2加热线部,其处于所述透过区域的外侧且在所述第1加热线部的上方及下方的至少一者沿水平方向延伸,相对于该第1加热线部串联连接,所述第1加热线部具有:多个直线部,它们以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折返部,它们以使得所有所述直线部连结成1条直线的方式将相邻的所述直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所述多个折返部包含与所述第2加热线部相邻的折返部,所述第2加热线部与相对于所述第2加热线部相邻的所述折返部之间最狭窄的部位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7mm。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外饰部、毫米波透过罩、毫米波雷达装置、毫米波的透过区域等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剖面图。
[0011]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装饰主体部、加热线的主要部、毫米波的透过区域等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0012]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邻的直线部之间的间隔(间距)与毫米波的衰减量(损耗)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3]图4是表示当前的车辆用外饰件的加热线的配线方式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参照图1~图3对使得车辆用外饰件具体化为毫米波透过罩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5]此外,关于下面的记载,车辆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后退方向设为后方而进行说明。另外,上下方向是指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为车宽方向,设为与车辆前进时的左右方向一致。
[0016]在图1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前格栅、前保险杠等作为外饰部11的一部分而安装于车辆10的前部。在外饰部11与车身(省略图示)之间搭载有前方监视用的毫米波雷达装置13。毫米波雷达装置13构成为将电磁波的毫米波MW朝向车外的前方发送,并且接收与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毫米波。毫米波MW以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装置13发送,如果改变表述,则以在水平的偏振波面上振动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装置13发送。
[001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毫米波雷达装置13的毫米波MW的发送方向为从车辆10的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毫米波MW的发送方向的前方与车辆10的前方大致一致,该发送方向的后方与车辆10的后方大致一致。因此,在下面的记载中,毫米波MW的发送方向的前方简称为“前方”、“前”等,该发送方向的后方简称为“后方”、“后”等。
[0018]在上述外饰部11中,处于毫米波雷达装置13的前方的部位以越趋向上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相对于铅锤面略微倾斜。窗部12在外饰部11的上述部位开口。本实施方式的毫米波透过罩20与外饰部11的斜度相应地,以略微后倾的状态安装于窗部12。此外,在外饰部11中的至少窗部12的周围部分相对于铅锤面平行的情况下、即不倾斜的情况下,毫米波透过罩20可以配置为沿铅锤面立起的状态。
[0019]毫米波透过罩20具有装饰主体部21以及加热线31。接下来,对构成毫米波透过罩2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0020][装饰主体部21][0021]装饰主体部21构成毫米波透过罩20的骨架部分。装饰主体部21具有对车辆10进行装饰的功能。装饰主体部21呈以前后方向为自身的厚度方向的板状。如图2所示,装饰主体部21的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外形形状呈与上下方向相比而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尺寸更大的横长的长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主体部21的整个上缘部22以及整个下缘部23沿水平方向延伸。此外,上缘部22及下缘部23可以相对于水平面略微(几度)倾斜。
[0022]装饰主体部21可以由具有毫米波MW的透过性的单层构成。另外,装饰主体部21可以具有分别具有毫米波MW的透过性的多层在前后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构造。在多层中可以包含装饰层。
[0023]如图2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装饰主体部21的从外缘部向内侧离开的区域的一部分设为从毫米波雷达装置13发送的毫米波MW的透过区域TR。在上述外缘部包含上述上缘部22及下缘部23。
[0024][加热线31][0025]图1及图2所示的加热线31用于对毫米波透过罩20附加融雪功能。加热线31由因通电而发热的金属材料、例如铜等形成为线状。对于加热线31,能够从外部的设备供给电力。加热线31配线于装饰主体部21的后表面。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外饰件,其构成为安装于搭载有将毫米波以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方式发送的毫米波雷达装置的车辆的外饰部,其中,所述车辆用外饰件具有:装饰主体部,其构成为配置于所述毫米波的发送方向的处于所述毫米波雷达装置的前方的部位,并且具有所述毫米波的透过性;以及金属制的加热线,其配线于所述装饰主体部,并且因通电而发热,所述加热线具有:第1加热线部,其配线于所述毫米波的透过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内侧;以及第2加热线部,其处于所述透过区域的外侧,且在所述第1加热线部的上方及下方的至少一者沿水平方向延伸,相对于该第1加热线部串联连接,所述第1加热线部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谷幸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