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4970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调节柱,所述调节柱穿设于所述通孔,且与所述底座可升降连接;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调节柱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柱与所述底座能够相对升降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来解决现有的固定式车门内饰板定位结构提供的安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想的问题。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内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环抱式座舱引入了仪表板与门板环抱对齐的设计元素,带来了环抱式座舱的效果。现有整车制造装配工艺中,车门内饰板与仪表板之间是车门钣金、铰链、车身、横梁等长装配关系,车门内饰板与车身钣金之间通过固定式定位结构,来保证相对位置。但在如此长距离的尺寸链下的制造公差,对于环抱式座舱设计来说,会使得车门内饰板与仪表板造型特征间存在明显的目视断差。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造型设计对制造公差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固定式车门内饰板定位结构已无法满足需求。
[0003]因此,需要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来解决现有的固定式车门内饰板定位结构提供的安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包括:
[0006]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
[0007]调节柱,所述调节柱穿设于所述通孔,且与所述底座可升降连接;
[0008]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调节柱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柱与所述底座能够相对升降运动。
[0009]可选地,所述调节柱包括等径凸轮以及偏心设置在所述等径凸轮上的定位柱体,所述定位柱体穿设所述通孔;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带动所述定位柱体在所述通孔内往复移动,以驱动所述底座进行升降运动。
[0010]可选地,所述底座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有第一接触支点和第二接触支点,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和所述第二接触支点在所述通孔两侧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自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向所述第二接触支点逆时针转动预设范围,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二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下降至最低点;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自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向所述第二接触支点顺时针转动预设范围,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一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上升至最高点。
[0011]可选地,所述底座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有第三接触支点和第四接触支点,所述第三接触支点和所述第四接触支点在所述通孔两侧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转动时,所述等径凸轮经过所述第三接触支点,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三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上升至最高点;所述等径凸轮经过所述第四接触支点,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四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下降至最低点。
[0012]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动力结构和传动结构,所述动力结构与所述传动结构连
接,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等径凸轮抵接,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以驱动所述等径凸轮往复移动或转动。
[0013]可选地,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传动的扇面齿轮,所述蜗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扇面齿轮至少一端端面与所述等径凸轮接触,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蜗杆转动,以带动所述扇面齿轮传动。
[0014]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分布的支架,所述蜗杆架设在所述支架之间,且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蜗杆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动力结构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底座的边沿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向着与所述调节柱的支撑方向相反一侧延伸。
[0016]另外,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多个加强肋,多个所述加强肋围绕所述通孔均匀分布。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门内饰板、车身钣金以及如上述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所述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车门内饰板与所述车身钣金之间,且用于实现所述车门内饰板与所述车身钣金两者的可调节连接。
[0018]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及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上述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底座和调节柱分别与车门内饰板和车身钣金连接,通过驱动件驱动调节柱往复移动,来推动底座升降到适合位置,进而带动与底座连接的车门内饰板移动到适合高度,通过调节车门内饰板的安装高度,来吸收组装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公差,使得车门内饰板与仪表板造型特征间平滑一体。
附图说明
[0019]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提供最小安装高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提供最大安装高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的底座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1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的调节柱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1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的驱动件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提供最大安装高度的使用状态局部示意图。
[0027]图8为图7所示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提供最小安装高度的使用状态局部示意图。
[0028]其中附图标记:
[0029]1、底座;1'、方孔底座;11、安装孔;12

1、第一接触支点;12

2、第二接触支点;12

3、第三接触支点;12

4、第四接触支点;13、腰孔;14、方孔;2、调节柱;21、定位柱体;22、等径凸轮;23、扇面齿轮;3、驱动件;31、蜗杆;32、扳手;33、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座1、调节柱2和驱动件3。
[0032]底座1上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底座1用于与车门内饰板连接,如底座1与车门内饰板可拆卸连接。通孔可居中设置,通孔可呈圆孔、椭圆孔、方孔、腰孔、长方孔等常见孔形状。
[0033]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安装孔11,如3个安装孔11围绕通孔均匀分布,固定螺栓穿设于安装孔11,以将底座1固定在车门内饰板上。
[0034]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焊接(如铆焊)固定在车门内饰板上。
[0035]调节柱2穿设于通孔,且与底座1可升降连接;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调节柱,所述调节柱穿设于所述通孔,且与所述底座可升降连接;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调节柱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柱与所述底座能够相对升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柱包括等径凸轮以及偏心设置在所述等径凸轮上的定位柱体,所述定位柱体穿设所述通孔;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带动所述定位柱体在所述通孔内往复移动,以驱动所述底座进行升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有第一接触支点和第二接触支点,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和所述第二接触支点在所述通孔两侧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自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向所述第二接触支点逆时针转动预设范围,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二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下降至最低点;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自所述第一接触支点向所述第二接触支点顺时针转动预设范围,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一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上升至最高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安装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有第三接触支点和第四接触支点,所述第三接触支点和所述第四接触支点在所述通孔两侧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等径凸轮转动时,所述等径凸轮经过所述第三接触支点,且所述定位柱体与所述第三接触支点距离最近时,所述底座上升至最高点;所述等径凸轮经过所述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立豪孙苏民耿毅杰
申请(专利权)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