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拦车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4854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拦车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拦车桩,包括基底台板、主体拦框、预埋固定筋、反光贴、升降擦除架、接触棉垫和加强横筋板,所述基底台板的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组主体拦框,所述基底台板的下方设置有预埋固定筋,所述基底台板的表面贴设固定有反光贴,所述基底台板的两侧设置有升降擦除架,所述升降擦除架面向反光贴的一侧贴设固定有接触棉垫,所述接触棉垫与所述反光贴的表面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拦车桩通过主体拦框的设计,能够在车辆撞击时,有效降低插入车体的危险,大大提升安全性能;且通过设置的升降擦除架与循环升降机构配合,能够在雨天时,对反光贴自动进行循环擦除,维持反光贴洁净,保持反光警示性能,并极大减少人工维护的作业量。作业量。作业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拦车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拦车桩
,具体为一种拦车桩。

技术介绍

[0002]拦车桩是一种应用在道路两侧的装置,用于阻挡车辆失控时冲出道路,现有技术中的拦车桩,例如公开号为CN1135282C的护栏,其中记载:一种护栏,该护栏包括一组用于阻拦车辆的横栏,这些横栏固定于一组沿道路设置的柱桩上,所述这组横栏包括一根具有前向端的第一横栏,所述这组柱桩包括一根在第一横栏前向端处的第一柱桩,改进之处在于包括:一个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横栏的前向端的冲撞承受元件;一个与所述冲撞承受元件和所述第一横栏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的止动件,以便限制冲撞承受元件相对于第一横栏的滑动运动;所述冲撞承受元件包括一个车辆接合部,该车辆接合部具有第一前部面积A1,所述第一横栏的前向端的面积为第二前部面积A2;所述第一前部面积A1大于所述第二前部面积A2;所述冲撞承受元件与所述第一柱桩相连,使得车辆接合部上的撞击力作用在第一柱桩上,以便在止动件限制冲撞承受元件相对于第一横栏的滑动运动之前破坏第一柱桩;例如上述文献中记载,现有技术的拦车桩在实际使用中,车辆一旦将横栏撞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拦车桩,包括基底台板(1)、主体拦框(2)、预埋固定筋(3)、反光贴(4)、升降擦除架(5)、接触棉垫(6)和加强横筋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台板(1)的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组主体拦框(2),所述基底台板(1)的下方设置有预埋固定筋(3),所述基底台板(1)的表面贴设固定有反光贴(4),所述基底台板(1)的两侧设置有升降擦除架(5),所述升降擦除架(5)面向反光贴(4)的一侧贴设固定有接触棉垫(6),所述接触棉垫(6)与所述反光贴(4)的表面接触,所述主体拦框(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加强横筋板(7),所述加强横筋板(7)的上方设置有循环升降机构,所述循环升降机构与所述升降擦除架(5)固定安装,所述循环升降机构能够在雨天循环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车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升降机构包括连接夹部(501)、容器框槽(502)、侧壁凸耳(503)、轨道立杆(504)、悬吊拉盘(505)、拉持悬吊簧(506)、横架连板(507)、吸附顶盘(508)、环形沉槽(509)、环形磁铁(510)、排水顶持轴(511)、排液通孔(512)、常闭堵盘(513)、压持拱架(514)和拱架压簧(5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拦车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夹部(501)与所述升降擦除架(5)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所述容器框槽(502)与所述连接夹部(501)固定安装,所述容器框槽(502)上部开口,所述容器框槽(502)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侧壁凸耳(5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拦车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凸耳(503)的内部竖直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插设置有轨道立杆(504),所述轨道立杆(504)的下端与加强横筋板(7)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所述轨道立杆(50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悬吊拉盘(505),所述轨道立杆(504)的外部套设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黎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峰途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