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3729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中分别设有配套的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其中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靠近链条导轨,在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和链条导轨之间设有蝶形板簧,其中蝶形板簧的中部与链条导轨连接,而蝶形板簧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接触。通过两个不同阻尼机构的相互配合,优化了发动机启动初期噪声过大的不足;在双阻尼机构的端部设置蝶形板簧会提供一定的弹力,避免高频运作时柱塞与导轨发生碰撞;壳体后侧设置一个进油腔,可防止两个阻尼机构因进油速度不同节拍混乱。同节拍混乱。同节拍混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降噪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减振降噪装置(也称为液压式张紧器)被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的正时链条传动系统中,它通过内部液压力缓冲链条传动过程中的振动冲击,以降低传动系统中各部件受到的冲击,延长正时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确保传动的精确与可靠,并减少传动噪音。
[0003]而现有的减振降噪装置液压式张紧器存在以下缺点:1.多为单柱塞式减振装置,虽然能提供系统的部分张紧功能,但是无法快速提供张紧功能;2.在发动机高频运作时,导轨与减振降噪装置(液压式张紧器)会出现碰撞情况损伤导轨,并出现噪声过大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以优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中分别设有配套的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其中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靠近链条导轨,在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和链条导轨之间设有蝶形板簧,其中蝶形板簧的中部与链条导轨连接,而蝶形板簧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接触。
[0006]进一步设置,蝶形板簧与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的接触面上包裹有工程塑料件。
[0007]进一步设置,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相互平行并对应设置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
[0008]进一步设置,第一阻尼机构包括第一阻尼柱塞,第一阻尼弹簧,第一T型控油盘以及第一单向阀,其中,第一阻尼柱塞与第一腔体间隙安装,且第一阻尼柱塞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容纳腔,其中第一T型控油盘的端部抵接于第一容纳腔的上端,而第一阻尼弹簧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第一阻尼弹簧的上端套设于第一T型控油盘上并与第一T型控油盘的下端抵接,同时第一阻尼弹簧的下端则与第一单向阀接触,第一单向阀则设置于第一腔体底部油道上端;此外,第一阻尼柱塞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油孔,而第一出油孔与第一T型控油盘上的油道连通。
[0009]进一步设置,第二阻尼机构包括第二阻尼柱塞,第二阻尼弹簧,第二T型控油盘以及第二单向阀,其中,第二阻尼柱塞与第二腔体间隙安装,且第二阻尼柱塞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容纳腔,其中第二T型控油盘的端部抵接于第二容纳腔的上端,而第二阻尼弹簧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第二阻尼弹簧的上端套设于第二T型控油盘上并与第二T型控油盘的下端
抵接,同时第二阻尼弹簧的下端则与第二单向阀接触,第二单向阀则设置于第二腔体底部油道上端;此外,第二阻尼柱塞的上端设有第二出油孔,而第二出油孔与第二T型控油盘上的油道连通。
[0010]进一步设置,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与蝶形板簧的两侧接触,且蝶形板簧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对应的开孔。
[0011]进一步设置,开孔的出油端对应链条导轨,于链条导轨上设有与开孔出油端对应的通孔,开孔为腰型孔。
[0012]进一步设置,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右侧且第一腔体半径大于第二腔体半径。
[0013]进一步设置,壳体的后侧设有进油腔,该进油腔上设有第一进油孔和第二进油孔,其中,第一进油孔与第一腔体底部的油道连通,而第二进油孔与第二腔体底部的油道连通。
[0014]进一步设置,在第一腔体的内壁上端开设有环形槽,该环形槽内装配有卡簧。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两个不同阻尼机构的相互配合,优化了发动机启动初期噪声过大的不足;同时在双阻尼机构的端部设置蝶形板簧,蝶形板簧会提供一定的弹力,避免高频运作时柱塞与导轨发生碰撞;在蝶形板簧与柱塞的接触面上设置塑料工程件,可进一步减少噪声;柱塞、蝶形板簧以及链条导轨同时开孔,且三者上的开孔位置保持呈一条直线,可将两个腔体中的油射出,起到链条润滑的作用;壳体后侧设置一个进油腔,可防止两个阻尼机构因进油速度不同节拍混乱。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蝶形板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正视图。
[0021]图6为图5的剖面示意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壳体10,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第一阻尼机构13,第一阻尼柱塞130,第一阻尼弹簧131,第一T型控油盘132,第一单向阀133,第一容纳腔134,第一出油孔130a,第二阻尼机构14,第二阻尼柱塞140,第二阻尼弹簧141,第二T型控油盘142,第二单向阀143,第二容纳腔144,第二出油孔140a,进油腔15,第一进油孔150,第二进油孔151,环形槽16,卡簧17,链条导轨20,通孔21,蝶形板簧30,开孔31。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具体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具体参考图1至图4所示,包括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
12,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中分别设有配套的第一阻尼机构13和第二阻尼机构14,其中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靠近链条导轨20,在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和链条导轨20之间设有蝶形板簧30,其中蝶形板簧30的中部与链条导轨20连接,而蝶形板簧3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接触。
[0025]在上述实施例中,蝶形板簧30两侧与两个柱塞相接触,在发动机高频运转时,若出现柱塞与导轨之间不同频,蝶形板簧30的弹力将张紧力补足,使张紧器与导轨不会发生碰撞情况。
[0026]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参考图1所示,第一阻尼机构13包括第一阻尼柱塞130,第一阻尼弹簧131,第一T型控油盘132以及第一单向阀133,其中,第一阻尼柱塞130与第一腔体11间隙安装,且第一阻尼柱塞130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容纳腔134,其中第一T型控油盘132的端部抵接于第一容纳腔134的上端,而第一阻尼弹簧131置于第一容纳腔134内,且第一阻尼弹簧131的上端套设于第一T型控油盘132上并与第一T型控油盘132的下端抵接,同时第一阻尼弹簧131的下端则与第一单向阀133接触,第一单向阀133则设置于第一腔体11底部油道上端;此外,第一阻尼柱塞130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油孔130a,而第一出油孔130a与第一T型控油盘132上的油道连通。
[0027]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包括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中分别设有配套的第一阻尼机构(13)和第二阻尼机构(14),其中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靠近链条导轨(20),在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和链条导轨(20)之间设有蝶形板簧(30),其中所述蝶形板簧(30)的中部与链条导轨(20)连接,而所述蝶形板簧(3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阻尼机构的输出端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蝶形板簧(30)与第一阻尼机构(13)和第二阻尼机构(14)的接触面上包裹有工程塑料件(3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机构(13)和所述第二阻尼机构(14)相互平行并对应设置于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阻尼机构(13)包括第一阻尼柱塞(130),第一阻尼弹簧(131),第一T型控油盘(132)以及第一单向阀(133),其中,第一阻尼柱塞(130)与第一腔体(11)间隙安装,且第一阻尼柱塞(130)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容纳腔(134),其中第一T型控油盘(132)的端部抵接于第一容纳腔(134)的上端,而第一阻尼弹簧(131)置于第一容纳腔(134)内,且第一阻尼弹簧(131)的上端套设于第一T型控油盘(132)上并与第一T型控油盘(132)的下端抵接,同时第一阻尼弹簧(131)的下端则与第一单向阀(133)接触,第一单向阀(133)则设置于第一腔体(11)底部油道上端;此外,所述第一阻尼柱塞(130)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油孔(130a),而第一出油孔(130a)与第一T型控油盘(132)上的油道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蝶形板簧式减振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阻尼机构(14)包括第二阻尼柱塞(140),第二阻尼弹簧(1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艺波包翔邢建恒陈腾霄张柏成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东华汽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