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3554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包括浮力驱动模块,横 滚调节模块、俯仰调节模块、能源和控制系统,意外抛载模块,尾舵转向模块和螺旋桨 推进模块,设置在主舱外底部机翼根部的流量计,安装在敞水舱背部的无线通讯及GPS 定位模块,设置在头部罩下侧的高度计、压力计和温度计,设置在主舱内部控制系统上 的电子罗盘,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多主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按照 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的功能单元设置不同的控制节点,可以简化各控制节点的编程, 提高各控制节点的实时响应能力;并且单个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工作,增 强了系统的可靠性;方便功能节点的扩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探测必不可少。水下自主滑翔器 (Underwater Autonomous Glider)禾口水下自主航行器(Underwater Autonomous Vehicle) 以及集两者功能于一身的混合型水下航行器(Hybrid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作为海洋探测传感器的载体,他们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目前,三者的控制系统一般釆取单 CPU(中央处理单元)或主从结构的多CPU方案。单CPU的控制系统,需要把航行器所有的 动作控制和信息处理程序放在一个CPU中完成,这样势必增加CPU的负担,降低系统响应 的实时性;主从结构的控制系统,从属CPU不能自主决策,它的判断需要提交决策层,这就 势必降低了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而且主从结构的控制系统不方便功能拓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分布式 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提高了各控制节点的实时响应能力,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方便 了功能节点的拓展。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合型水下自 主航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包括前舱内部固定安装浮力驱动模块,主舱内部固定安装横 滚调节模块、俯仰调节模块、能源和控制系统,敞水舱内部安装意外抛载模块,尾舱内 部固定安装尾舵转向模块和螺旋桨推进模块,设置在主舱外底部机翼根部的流量计,安 装在敞水舱背部的无线通讯及GPS定位模块,设置在头部罩下侧的高度计、压力计和温 度计,设置在主舱内部控制系统上的电子罗盘,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多主 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基于MC/OS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由主控节点、传感器节点、AUV功能节点、意外处理节点、滑翔功能节 点组成。所述控制系统节点的CAN指令优先级从高到低分别为意外处理节点、主控节点、传 感器节点、AUV功能节点和滑翔功能节点,AUV功能节点与滑翔功能节点CAN指令优先级 相同。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按照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的功能单元设置不同的控制节点,可以简化各控制节点的编程,提高各控制节点的实时响应能力;并且单个 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工作,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方便功能节点的扩充; 还可以简化舱内空间的走线。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外观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功能模块与传感器布局图3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前视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功能结构示意框图5是本专利技术各节点的功能框图。图中1、头部罩,2、前舱,3、主舱,4、敞水舱,5、尾舱,6、机翼,7、浮力 驱动模块,8、横滚调节模块,9、俯仰调节模块,10、电池包,11、控制系统,12、 无线通讯与GPS定位模块,13、尾舵转向模块,14、螺旋桨推进模块,15、意外抛载模 块,16、电子罗盘TCM3, 17、流速计,18、压力计,19、温度计,20、高度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 图5,前舱2内部固定安装浮力驱动模块7,主舱3内部固定安装横滚 调节模块8、俯仰调节模块9、能源系统(由电池包10和变压稳流保险电路组成)和控 制系统ll,敞水舱4内部安装意外抛载模块15,尾舱5内部固定安装尾舵转向模块13 和螺旋桨推进模块14。设置在主舱3外底部机翼9根部附近的流速计17;安装在敞水 舱4背部的无线通讯及GPS定位模块12;设置在头部罩1下侧的压力计18、温度计19 和高度计20;设置在主舱3内部控制系统ll上的电子罗盘(TCM3) 16。所述的能源系统由24伏镍氢电池包、24伏锂离子电池包、48伏镍氢电池包和相应 的变压稳流保险电路组成。能源系统经过电源管理模块为系统供电。所述的控制系统11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多主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控制系统11共 有5个控制节点组成,分别为主控节点、传感器节点、AUV功能节点、意外处理节点、 滑翔功能节点;微控制器采用PHILIPS公司的ARM7系列控制芯片LPC2292,它带有两路 CAN控制器(CAN Controller) , CAN总线收发器采用具有光电隔离功能的CTM1050;系 统采用基于MC/0S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根据功能区分,模块化编写控制程序。所述各控制节点的功能分别为主控节点负责任务管理、路径规划以及与甲板单元 之间的通讯;传感器节点实现GPS定位,完成对电子罗盘(TCM3)16、流速计17、压力计 18、温度计19、高度计20等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意外处理节点负责电源检测、电源不足处理、深度高度意外情况处理以及抛载上浮处理;AUV功能节点控制尾舵转向 模块、螺旋桨推进模块的运转,自适应调节并记录AUV模式控制参数;滑翔板控制俯仰 调节模块、横滚调节模块、浮力驱动模块的运行,自适应调节并记录滑翔模式控制参数。 五个控制节点的CAN指令的优先级从高到低分别为意外处理节点、主控节点、传感 器节点、AUV功能节点和滑翔功能节点,AUV功能节点与滑翔功能节点CAN指令优先级 相同且为最低。 .请参阅表l,表1 CAN总线通讯指令编写规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注1、紧急标志位为l表示普通,为O表示紧急;2、 应答标志位为1表示应答ID,为0表示发送ID;3、 目的地址ID.X为1的时候表示该节点接收;ID.4—传感器节点,ID.3—意外处理节点,ID.2—主控节点,ID.l—AUV功能节点, ID.O—滑翔功能节点4、 每组ID设置的时候不能为O,否则会影响ID优先级。所述的CAN指令ID编写规范为使用标准CAN总线协议的拓展贞(29位ID), ID. 0 ID.4为指令目的地址标识,分别对应滑翔功能节点、AUV功能节点、主控节点、意外处 理节点、传感器节点五个节点,若某位为1,则表示该指令欲发送给其相对应的节点; ID. 5 ID. 7为空,留作将来拓展控制节点使用;ID. 8 ID. 11为意外处理节点命令标识, 该位域置1,表明指令的来源为意外处理节点,ID. 11为应答标志位,该位有效表明指 令是来自意外处理节点的应答指令;ID. 12 ID. 15为传感器节点命令标识,该位域置1, 表明指令的来源为传感器节点,ID.15为应答标志位,该位有效表明指令是来自传感器 节点的应答指令;ID.16 ID.23为主控节点命令标识,该位域置l,表明指令的来源为 主控节点,ID. 23为应答标志位,该位有效表明指令是来自主控节点的应答指令;ID. 24 ID. 27为AUV功能节点和滑翔功能节点命令标识,该位域有效,表明指令的来源为AUV功能节点或滑翔功能节点,ID. 24为1表明指令来源为滑翔功能节点,ID. 24为0表示 指令来源为AUV功能节点,ID.27为应答标志位,该位有效表明指令是来自AUV功能节 点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包括前舱内部固定安装浮力驱动模块,主舱内部固定安装横滚调节模块、俯仰调节模块、能源和控制系统,敞水舱内部安装意外抛载模块,尾舱内部固定安装尾舵转向模块和螺旋桨推进模块,设置在主舱外底部机翼根部的流量计,安装在敞水舱背部的无线通讯及GPS定位模块,设置在头部罩下侧的高度计、压力计和温度计,设置在主舱内部控制系统上的电子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多主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新孙秀军王晓鸣武建国王延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