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03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驾驶室本体,驾驶室本体底部的后方设有轮拱,驾驶室本体下方设有支撑该驾驶室本体的车架本体,车架本体纵梁的前部设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将车架本体由前至后依次划分为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轮拱前方的驾驶室本体上下对应,第二平面与轮拱上下对应。利用车架本体纵梁前端部的第一台阶,将车架本体的纵梁分隔为前低后高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通过第二平面与驾驶室本体的轮拱处相对应,实现通过降低车架本体局部高度,增加与驾驶室本体底面更加贴合的程度,进而对前悬下沉式驾驶室的高度形成进一步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本体高度的目的。达到降低驾驶室本体高度的目的。达到降低驾驶室本体高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配件
,具体地说是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

技术介绍

[0002]伸缩式皮带输送车主要用于水库大坝、核电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远距离输送混凝土砂石料。
[0003]由于伸缩式皮带输送车需要输送的设备体积较大,普通车辆由于承载能力上限,导致普通车辆无法满足输送要求,尤其驾驶室高度是制约该车辆的主要因数,侧置偏头式驾驶室底盘可使吊臂等上装机构在行使状态是放在驾驶室旁侧,使整车重心大大下降,但驾驶室视野不良,坐人不多。目前所采用的前悬下沉式驾驶室能够保证视野良好;由于因驾驶室高度降低,且吊臂至于其上,所以吊臂等上装机构位置也不高,臂架倾角也随之减小,故形成整车重心较低。这对于增加车辆行驶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0004]目前所采用的前悬下沉式的驾驶室悬置装置,整车高度均在四米以上,虽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车辆上装布置结构中的悬臂倾角起到减小的作用,但是依然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驾驶室的整体高度较高,进而导致延伸至驾驶室上方的悬臂部分相较于平面的倾斜角度更大,因此需要一个能够进一步降低高度的前悬下沉式驾驶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目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高度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
[0006]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本体,所述驾驶室本体底部的后方设有轮拱,所述驾驶室本体下方设有支撑该驾驶室本体的车架本体,所述车架本体纵梁的前部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将车架本体由前至后依次划分为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轮拱前方的驾驶室本体上下对应,第二平面与轮拱上下对应。
[0008]利用车架本体纵梁前端部的第一台阶,将车架本体的纵梁分隔为前低后高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通过第二平面与驾驶室本体的轮拱处相对应,实现通过降低车架本体局部高度,增加与驾驶室本体底面更加贴合的程度,进而对前悬下沉式驾驶室的高度形成进一步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本体高度的目的。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轮拱的最高点与轮拱前方驾驶室本体的最低点的高度差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高度差相等。由此形成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均能与驾驶室本体底面相贴合,从而提升贴合度,保证支撑效果。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车架本体两侧的驾驶室本体底面均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车架本体的纵梁相平行。通过加强筋提升驾驶室本体底面的结构强度。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加强筋延伸至驾驶室本体的整个底面。通过
延伸至整个驾驶室本体底面前后的加强筋,实现通过对驾驶室本体底面结构支撑的同时,实现加固整个驾驶室本体的目的。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加强筋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车架本体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车架本体的外侧壁连接。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实现驾驶室本体与车架本体的连接,保证驾驶室本体与车架本体之间有四个连接件,提升整体稳定结构。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上支架,所述第一上支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加强筋的前端部底面,所述第一上支架通过第一螺栓紧固连接有第一下支架,所述第一下支架焊接在车架本体上。通过将与驾驶室本体相接的第一上支架,和与车架本体相接的第一下支架相连接,形成将驾驶室本体与车架本体连接。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上支架与第一下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块,所述第一减震块套设在第一螺栓上。通过第一减震块实现对第一上支架与第一下支架之间的缓冲,提高驾驶室本体内驾乘体验的舒适度。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上支架,所述第二上支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加强筋的后端部底面,所述第二上支架通过第二螺栓紧固连接有第二下支架,所述第二下支架焊接在车架本体上。通过将与驾驶室本体相接的第二上支架,和与车架本体相接的第二下支架相连接,形成将驾驶室本体与车架本体连接。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二上支架与第二下支架之间设有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套设在第二螺栓上。通过第二减震块实现对第二上支架与第二下支架之间的缓冲,提高驾驶室本体内驾乘体验的舒适度。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驾驶室本体后方的第二平面上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将第一台阶后方的车架本体划分出第三平面。通过第二台阶提升驾驶室本体后方的车架本体的厚度,以实现对上装布置结构的支撑。
[0018]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车架本体纵梁前端部的第一台阶,将车架本体的纵梁分隔为前低后高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通过第二平面与驾驶室本体的轮拱处相对应,实现通过降低车架本体局部高度,增加与驾驶室本体底面更加贴合的程度,进而对前悬下沉式驾驶室的高度形成进一步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本体高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组件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组件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1、驾驶室本体,11、轮拱,12、加强筋,2、车架本体,21、第一台阶,211、第一平面,212、第二平面,22、第二台阶,221、第三平面,3、第一连接组件,31、第一上支架,32、第一螺栓,33、第一下支架,34、第一减震块,4、第二连接组件,41、第二上支架,42、第二螺栓,43、第二下支架,44、第二减震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得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0028]如附图1

6所示,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本体1,所述驾驶室本体1底部的后方设有轮拱11,所述驾驶室本体1下方设有支撑该驾驶室本体1的车架本体2。
[0029]所述车架本体2两侧的驾驶室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本体(1),驾驶室本体(1)底部的后方设有轮拱(11),其特征在于,驾驶室本体(1)下方设有支撑该驾驶室本体(1)的车架本体(2),车架本体(2)纵梁的前部设有第一台阶(21),第一台阶(21)将车架本体(2)由前至后依次划分为第一平面(211)和第二平面(212),第一平面(211)与轮拱(11)前方的驾驶室本体(1)上下对应,第二平面(212)与轮拱(11)上下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轮拱(11)的最高点与轮拱(11)前方驾驶室本体(1)的最低点的高度差与第一平面(211)和第二平面(212)的高度差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车架本体(2)两侧的驾驶室本体(1)底面均设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与车架本体(2)的纵梁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加强筋(12)延伸至驾驶室本体(1)的整个底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悬下沉式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加强筋(12)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与车架本体(2)的外侧壁连接,加强筋(12)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4)与车架本体(2)的外侧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兆壮王全应葛方舟张斌刘民贾冉刘圣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