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381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框架结构。车辆下部框架结构(10)具备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辅助框架(14)。辅助框架(14)具备第一框架部(41)和第二框架部(42)。第一框架部(41)具有第一底部(51)和从第一底部(51)立起的外壁部(52)。第二框架部(42)具有第二底部(56)和从第二底部(56)立起的内壁部(57),第二底部(56)与第一底部(51)一起形成底部(55)。辅助框架(14)通过底部(55)、外壁部(52)及内壁部(57)形成为截面U字状。字状。字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框架结构
[0001]本申请基于在2022年1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2

00410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下部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3]作为车辆下部框架结构,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臂部从前侧梁分支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通道侧加强件从臂部的后端部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臂部的主体部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臂部中,凸缘从主体部中的一对上边朝向主体的外侧伸出。即,臂部通过主体部及一对凸缘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礼帽状(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5

21952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上述的臂部中,主体部形成为U字截面的形状,臂部整体形成为礼帽截面。因此,臂部的截面形状变得复杂。由此,在从平板弯曲成形臂部时,难以确保臂部的成形性。
[0005]另外,考虑有通过提高臂部的刚性来使车辆的车身刚性提高的情况。然而,为了提高臂部的刚性,例如需要增厚臂部的整体的板厚,该情况成为实现车辆的轻量化的阻碍。
[0006]此外,在增厚臂部的整体的板厚来提高刚性的情况下,更加难以确保臂部的成形性。
[0007]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其能够容易确保成形性,而且能够提高刚性并实现轻量化。
[0008]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出以下的结构。
[0009](1)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具备:后方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端部22),其构成前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框架12)的后部;以及辅助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辅助框架14),其相对于所述后方端部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向车辆后方延伸,所述辅助框架具备第一框架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框架部41)及第二框架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框架部42),所述第一框架部具有:第一底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底部51),其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以及外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壁部52),其从所述第一底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边立起,所述第二框架部具有:第二底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底部56),其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部沿上下方向重叠,由此与所述第一底部一起形成底部;以及内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内壁部57),其从所述第二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边立起,通过所述第一底部、所述第二底部、所述外壁部及所述内壁部,在截面上呈一方开口的形状。
[0010]这样,通过将第一框架部的第一底部与第二框架部的第二底部重叠来形成辅助框架。即,能够将辅助框架分割成第一框架部和第二框架部这两部分。因此,与将第一框架部及第二框架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一方开口的形状(例如U字状截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各
框架部形成为简单的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容易确保第一框架部和第二框架部的成形性(即,辅助框架的成形性)。
[0011]而且,通过将第一框架部的第一底部与第二框架部的第二底部重叠,由此能够增厚在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形成的底部的厚度。由此,能够提高辅助框架的刚性。另外,通过增厚底部的厚度来提高辅助框架的刚性,由此与例如增厚辅助框架整体的板厚来提高刚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0012]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刚性,而且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0013](2)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框架部通过所述第一底部及所述外壁部形成为截面L字状,所述第二框架部通过所述第二底部及所述内壁部形成为截面L字状。
[0014]通过这样构成,由此能够将第一框架部及第二框架部形成为比U字状截面简单的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容易确保第一框架部和第二框架部的成形性(即,辅助框架的成形性)。
[0015](3)也可以是,所述辅助框架中,所述第一底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部在下方重叠。
[0016]在此,具有第一底部的第一框架部相对于具有第二底部的第二框架部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外壁部从第一底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边立起。因此,第一底部从第一框架部的外壁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
[0017]在这样的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为上述的结构,能够将通过第一底部的内边和第二底部形成的台阶部相对于外壁部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大地分离配置。此外,能够将第一底部的内边中的内侧端面(换言之,台阶部的内侧端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
[0018]因此,例如,在水从前轮飞散的情况或者水从车辆的外侧飞散的情况下,能够使飞散的水难以附着于台阶部。由此,能够抑制因飞散的水而在台阶部生锈等的情况。
[0019](4)也可以是,所述辅助框架具备供在车辆前方的前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前端部14a)设置的副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副框架16)安装的固定部,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重叠的重叠部(例如,实施方式的重叠部65)在所述前端部处的车宽方向的宽度(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宽度W1)比从所述前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方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部14b)处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宽。
[0020]通过这样构成,通过宽度宽的重叠部能够提高辅助框架的前端部的刚性。即,能够将固定部固定于刚性高的辅助框架的前端部。
[0021]由此,例如,通过在前方碰撞时向副框架输入的冲击载荷能够使固定部从辅助框架的前端部适当地脱落。因此,能够使搭载于副框架的驱动用的动力源与副框架一起向车室的下方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车室的前部因动力源向车辆后方变形的情况而保护乘员。
[0022]与此相对,在固定部未通过在前方碰撞时向副框架输入的冲击载荷而脱落的情况下,考虑有搭载于副框架的动力源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使车室的前部向车辆后方变形的情况。因此,可能难以保护乘员。
[0023]另外,仅在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将重叠部的宽度形成得宽。因此,在辅助框架的后方部能够将重叠部的宽度形成得窄。由此,在辅助框架的后方部能够将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的重叠量抑制得少。因此,能够提高辅助框架的前端部的刚性,并实现辅助框架的轻量化。
[0024](5)也可以是,所述重叠部具备第一重叠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重叠部66)及第二重叠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重叠部67),所述第一重叠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前端部且在
车宽方向上在多个部位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部71),所述第二重叠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后方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在一个部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部72)。
[0025]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重叠部的车宽方向上,能够在多个部位进行点焊等的连接。由此,能够将第一重叠部在车宽方向上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连接。因此,通过提高第一重叠部的刚性而能够提高辅助框架的前端部的刚性。
[0026]在此,在刚性高的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固定有固定部。由此,例如,通过在前方碰撞时向副框架输入的冲击载荷能够使固定部从辅助框架的前端部适当地脱落。因此,能够使搭载于副框架的驱动用的动力源与副框架一起向车室的下方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车室的前部因动力源向车辆后方变形的情况而保护乘员。
[0027]另外,在辅助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具备:后方端部,其构成前侧框架的后部;以及辅助框架,其相对于所述后方端部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向车辆后方延伸,所述辅助框架具备第一框架部及第二框架部,所述第一框架部具有:第一底部,其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以及外壁部,其从所述第一底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边立起,所述第二框架部具有:第二底部,其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部沿上下方向重叠,由此与所述第一底部一起形成底部;以及内壁部,其从所述第二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边立起,通过所述第一底部、所述第二底部、所述外壁部及所述内壁部,在截面上呈一方开口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部通过所述第一底部及所述外壁部形成为截面L字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坪井涉中本直希近藤武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