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289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底盘、安全碰撞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具体在皮卡传统车架两纵梁、七横梁结构基础上,新增前限位臂可以减少车身门槛梁碰撞接触面积及所受载荷、新增后限位臂限制前轮转向角度,防止车轮转向角度过大压迫上车体,同时对车身门槛梁所受载荷进行分载,降低碰撞时上车体承受的冲击力和横梁斜撑臂增加车架后部刚度。应用于某皮卡车型,可满足安全碰撞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底盘、安全碰撞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汽车的了解与使用,对于汽车的需求也绝非只是简单的代步或载货,比如安全新能,动力操控,智能配置等,尤其是安全性能,能够保障人们出行的安全。消费者购车的观念愈加成熟,车辆安全性能的关注度越高,目前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各汽车厂家更加注重一款车的安全配置搭载和安全性能提升。国内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主要有中国新车测评规程C

NCAP以及中国保险安全性能指数规程C

IASI,新的汽车总成应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可满足安全碰撞C

NCAP五星以及C

IASI优秀要求。提高了皮卡整车碰撞安全性能,保障驾驶员及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包括有减震器支座、车身悬置座、纵梁总成、车身悬置座、货箱悬置座、第一横梁总成、前拖钩、第二横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第四横梁总成、第五横梁总成、第六横梁总成、备胎安装支架、第七横梁总成和后拖钩,还包括有前限位臂、后限位臂和三横梁斜撑臂;所述前限位臂设置在第一横梁总成两外侧;所述后限位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前部位置;所述三横梁斜撑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下部位置;所述前限位臂、减震器支座、后限位臂、前车身悬置座、纵梁总成、后车身悬置座、货箱悬置座和三横梁斜撑臂均为左右对称设置。
[0005]进一步的,所述前限位臂和后限位臂为高强度酸洗板拼焊而成,分段式结构,通过螺栓连接。
[0006]进一步的,三横梁斜撑臂为高强度酸洗板拼焊而成,焊接在纵梁与第三横梁斜边处,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
[0007]本专利技术在皮卡传统车架两纵梁、七横梁结构基础上,新增前限位臂(左/右),在25%偏置刚性64SOB碰撞工况下提高车身横向速度,减少车身门槛梁碰撞接触面积及所受载荷;新增后限位臂(左/右),在5%偏置刚性64SOB碰撞工况下,限制前轮转向角度,防止车轮转向角度过大压迫上车体,同时对车身门槛梁所受载荷进行分载,降低碰撞时上车体承受的冲击力;新增三横梁斜撑臂(左/右),增加车架后部刚度,避免车架总成在5%偏置刚性64SOB碰撞、50Kph侧面大壁障MDB碰撞工况下过早溃缩;第一横梁总成、第二横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主体结构材料牌号提升,材料厚度增加,提升车架总成横向刚度,提高车身在50Kph侧面大壁障MDB碰撞工况下的横向速度,减小车身门槛梁接触面积及所受载荷。能够满足安全碰撞C

NCAP五星以及C

IASI优秀要求,较大的提升了整车安全性能,为车辆驾驶
员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专利技术新增的前限位臂结构示意图;
[0010]图3为本专利技术新增的后限位臂结构示意图;
[0011]图4为本专利技术新增的三横梁斜撑臂结构示意图;
[0012]图5为本专利技术车架总成与传统车架总成碰撞标记点对比图。
[0013]附图标记:1、前限位臂(左/右),2、减震器支座(左/右),3、后限位臂(左/右),4、车身悬置座(左/右),5、纵梁总成(左/右),6、车身悬置座(左/右),7/8/9、货箱悬置座(左/右),10、第一横梁总成,11、前拖钩,12、第二横梁总成,13、三横梁斜撑臂(左/右),14、第三横梁总成,15、第四横梁总成,16、第五横梁总成,17、第六横梁总成,18、备胎安装支架,19、第七横梁总成,20、后拖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本专利技术结构如图1所示:
[0016]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包括有减震器支座、车身悬置座、纵梁总成、车身悬置座、货箱悬置座、第一横梁总成、前拖钩、第二横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第四横梁总成、第五横梁总成、第六横梁总成、备胎安装支架、第七横梁总成和后拖钩,还包括有前限位臂、后限位臂和三横梁斜撑臂;所述前限位臂设置在第一横梁总成两外侧;所述后限位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前部位置;所述三横梁斜撑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下部位置;所述前限位臂、减震器支座、后限位臂、前车身悬置座、纵梁总成、后车身悬置座、货箱悬置座和三横梁斜撑臂均为左右对称设置。
[0017]所述前限位臂如图2所示,后限位臂如图3所示,为高强度酸洗板拼焊而成,焊接在纵梁前段处,考虑到车架总成宽度不宜过长,可采用分段式结构,用螺栓连接。
[0018]所述三横梁斜撑臂如图4所示,为高强度酸洗板拼焊而成,焊接在纵梁与第三横梁斜边处,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
[0019]对本专利技术的车架总成和皮卡传统车架总成分别进行安全碰撞试验,包含正面25%偏置刚性64SOB碰撞(C

IASI)、50Kph侧面大壁障IIHS MDB碰撞(C

IASI)、50Kph侧面大壁障AE

MDB碰撞(C

NCAP)、正面100%刚性壁障碰撞(C

NCAP)、正面50%MPDB碰撞(C

NCAP)。采用本专利技术主要对正面25%偏置刚性64SOB碰撞(C

IASI)、50Kph侧面大壁障IIHS MDB碰撞(C

IASI)、50Kph侧面大壁障AE

MDB碰撞(C

NCAP)工况性能提升较大,由传统车架不满足目标提升为满足目标要求,如表1、表2、表3性能对比所示;其余工况也可满足目标要求,如表4、表5所示。
[0020]正面25%偏置刚性64SOB碰撞(C

IASI)
[0021]试验工况:按照C

IASI试验程序进行,车辆以64.4Km/h
±
1Km/h的速度、25%
±
1%的重贴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试验车辆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HybridⅢ50%假人,用于测量碰撞过程中驾驶员的损伤情况。对下铰链、歇脚板、踢脚板左侧、制动踏板、门槛、离合踏板、转向管柱、上铰链、上仪表板、下仪表板标记点的侵入量进行测试,与设定的值对比,来设定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指标。
[0022]试验目标:满足C

IASI 2020版优秀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皮卡车架总成,包括有减震器支座、车身悬置座、纵梁总成、车身悬置座、货箱悬置座、第一横梁总成、前拖钩、第二横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第四横梁总成、第五横梁总成、第六横梁总成、备胎安装支架、第七横梁总成和后拖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前限位臂、后限位臂和三横梁斜撑臂;所述前限位臂设置在第一横梁总成两外侧;所述后限位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前部位置;所述三横梁斜撑臂设置在前车身悬置座下部位置;所述前限位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超董长远邬杰杜满胜吴果强李建陈冬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