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悬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309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及车辆,后悬架包括左加强梁、右加强梁、左悬架前上控制臂、左悬架后上控制臂、右悬架前上控制臂及右悬架后上控制臂,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左加强梁铰接;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左加强梁铰接,左悬架前上控制臂和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左转向节铰接,左悬架前上控制臂、左悬架后上控制臂及左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右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右加强梁铰接;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右加强梁铰接,右悬架前上控制臂和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右转向节铰接,右悬架前上控制臂、右悬架后上控制臂及右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本申请的后悬架能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后悬架的疲劳耐久强度。悬架的疲劳耐久强度。悬架的疲劳耐久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悬架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的悬架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后悬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新能源车型的重量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型往往更重,而且由于动力电池以及动力总成布局,新能源车型的前后配重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型更加靠后,因此,新能源车型的后悬挂系统负载更重,对于后悬架的承载能力以及疲劳耐久度要求更高,传统燃油车型的后悬架系统的刚度设计难以满足新能源车型的要求,因此必须设计新的后悬架系统来提升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及车辆,可以改善后悬架承载能力不足,疲劳耐久度差的技术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悬架,包括:左纵梁;沿车辆纵向设置;右纵梁,沿所述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左纵梁间隔且相对设置;前横梁,沿车辆横向设置,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与所述右纵梁的前部;后横梁,沿所述车辆横向设置,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后部与所述右纵梁的后部,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前横梁间隔且相对设置;左加强梁,沿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左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与后部;右加强梁,沿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右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右纵梁的前部与后部;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加强梁铰接;左悬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加强梁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辆的左转向节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及所述左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加强梁铰接;及右悬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加强梁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辆的右转向节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及所述右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
[000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纵梁铰接;左悬架后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纵梁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左转转向节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及所述左纵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右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纵梁铰接;及右悬架后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纵梁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右转向节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及所述右纵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
[0006]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空气弹簧,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
臂对应所述左空气弹簧设置有左承托盘,所述左空气弹簧设置于所述左承托盘;及右空气弹簧,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对应所述右空气弹簧设置有右承托盘,所述右空气弹簧设置于所述右承托盘。
[000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副车架还包括中横梁,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中部与所述右纵梁的中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前横梁设置于所述中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
[0008]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设置于所述左纵梁的中部的下方,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铰接;右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设置于所述右纵梁的中部的下方,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铰接;其中,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与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支架。
[000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还包括:所述左纵梁的前部及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在所述车辆横向上朝远离所述右纵梁的一侧弯折,所述右纵梁的前部及所述右纵梁的后部在所述车辆横向上朝远离所述左纵梁的一侧弯折。
[001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沿车辆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连接于所述左纵梁的上方,所述左加强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铰接;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连接于所述右纵梁的上方,所述右加强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铰接。
[001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左纵梁的中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拱起,所述左加强梁的中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向上拱起,所述左纵梁、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及所述左加强梁合围形成环形结构;所述右纵梁的中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向下拱起,所述右加强梁的中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向上拱起,所述右纵梁、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支架及所述右加强梁合围形成环形结构。
[001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第一电机安装部,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安装部以及第三电机安装部,所述第一电机安装部、所述第二电机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三电机安装部的连线构成三角形。
[001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悬架。
[0014]有益效果:由于三角框形结构的稳定性较好,本申请实施例的左悬架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能可靠的连接左加强梁,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能可靠的连接右加强梁,从而提高了后悬架的承载能力,以及提升了后悬架的疲劳耐久强度。另外,通过设置左加强梁以及右加强梁,可以提升后副车架在车辆纵向上的弯曲刚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悬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00、后副车架;110、左纵梁;111、左纵梁的前部;112、左纵梁的中部;113、左纵梁的后部;120、右纵梁;121、右纵梁的前部;122、右纵梁的中部;123、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包括:左纵梁,沿车辆纵向设置;右纵梁,沿所述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左纵梁间隔且相对设置;前横梁,沿车辆横向设置,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与所述右纵梁的前部;后横梁,沿所述车辆横向设置,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后部与所述右纵梁的后部,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前横梁间隔且相对设置;左加强梁,沿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左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与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右加强梁,沿车辆纵向设置,所述右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右纵梁的前部与所述右纵梁的后部;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加强梁铰接;左悬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加强梁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辆的左转向节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上控制臂及所述左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加强梁铰接;及右悬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加强梁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辆的右转向节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上控制臂及所述右加强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纵梁铰接;左悬架后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左纵梁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左转向节铰接,所述左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及所述左纵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右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纵梁铰接;及右悬架后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右纵梁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右转向节铰接,所述右悬架前下控制臂、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及所述右纵梁合围形成三角框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还包括:左空气弹簧,所述左悬架后下控制臂对应所述左空气弹簧设置有左承托盘,所述左空气弹簧设置于所述左承托盘;及右空气弹簧,所述右悬架后下控制臂对应所述右空气弹簧设置有右承托盘,所述右空气弹簧设置于所述右承托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福华曹帅王豹于永谦李军帅贾京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