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化床造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118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化床造粒机,属于流化床造粒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流化床造粒机,由下向上依次设有进风室、流化室、沉降室,所述流化室内处于流化状态的颗粒构成流化床层,所述流化室与所述沉降室通过扩大段连接,所述流化床层的上部为喷涌区,所述喷涌区的下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下200~300mm处,所述喷涌区的上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上300~500mm处,所述雾化喷枪从外向内插入喷涌区,所述雾化喷枪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化床造粒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化床造粒机,属于流化床造粒


技术介绍

[0002]流态化造粒技术,是在流化床中将雾化的液体物料喷到处于流化状态的颗粒物料表面,在涂层和团聚作用下,使液体物料在颗粒表面凝集的一种操作过程。自从其1965年开始工业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等工业生产领域。
[0003]流化床造粒干燥机又称为流化床造粒机、流化床喷雾造粒机、流化床喷雾造粒干燥机、喷雾流化床造粒机、喷雾流化床造粒干燥机等。根据是否连续生产作业,分为连续式流化床造粒机和间歇式流化床造粒机。目前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连续式流化床造粒机,根据喷枪位置不同,分为底侧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参见CN 201565289 U)、顶下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参见CN 2629820Y)、底上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参见CN 2471821Y、CN 2721219Y)等多种形式,根据是否带有内置换热器,又分为带有内置换热器的流化床造粒机和不带有内置换热器的流化床造粒机两种形式。
[0004]对于带有内置换热器的流化床造粒机,根据喷枪位置不同主要分为底侧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和顶下喷式流化床造粒机。
[0005]底侧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参见CN 201565289 U)的喷枪位于流化床的布风板和内置换热器之间,从流化床的侧壁由外向内插入流化室,喷枪的喷嘴部位浸没在处于流化状态的料层内,液体雾化后喷到颗粒物料表面,在涂层和团聚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造粒,同时,由热风和内置换热器供应的热量对流化床层内的物料进行干燥。在底侧喷式流化床造粒机中,由于喷枪位于布风板之上且邻近布风板,旋风分离器收集的粉料和细小颗粒作为晶种经位于喷枪侧面靠近喷枪的位置返回流化床,筛分机、破碎机返回的粉粒料作为晶种经位于沉降室的返料口返回流化床,在向上运动的流化气体作用下,这些返回的晶种与喷嘴所雾化的液体接触、参与造粒的机会较小,一方面导致流化床内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大颗粒和小颗粒及细粉偏多,造成流化稳定性较差,振动筛和破碎机的负荷大;由于流化床内细粉浓度偏高,增大了粉尘爆炸的隐患;另一方面液体雾化区域的流化床层内干、湿物料混合缓慢,致使局部湿度过大,容易产生大颗粒或者结块。
[0006]顶下喷式流化床造粒机(参见CN 2629820 Y、CN 102744010 B)的喷枪设于流化床上部的沉降室,液体雾化后从上向下运动,喷到流化床层上界面的颗粒表面。对于顶下喷式流化床造粒机,一是喷嘴位于流化床层上部的沉降室,从流化床层带出的细粉和细小颗粒,在气流夹带作用下向上运动,经过喷嘴的粉粒料容易粘结到喷嘴部位造成喷嘴堵塞;二是雾化液体从离开喷嘴到接触流化床层的过程中,与离开流化床层向上运动的热气体逆向接触,雾化液体被预干燥后浓度提高,造粒特性下降,导致造粒后的颗粒强度低、堆积比重较小;另外,会有少部分的雾化液体随着上升气流带出流化床,并被干燥成为干湿不均的细粉,尾气中粉尘浓度增加,增大了粉尘爆炸的隐患,容易在流化床出风口处管道内壁形成粘料结疤,缩短了设备的连续运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流化床造粒机。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流化床造粒机,由下向上依次设有进风室、流化室、沉降室,所述进风室和流化室之间设有布风板,所述进风室设有进风口,所述流化室设有出料口、返料口、雾化喷枪,所述流化室内处于流化状态的颗粒构成流化床层,所述沉降室设有出风口,所述流化室与所述沉降室通过扩大段连接,所述流化床层的上部为喷涌区,所述喷涌区的下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下200~300mm处,所述喷涌区的上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上300~500mm处,所述雾化喷枪从外向内插入喷涌区,所述雾化喷枪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

[0010]流化床内的固体颗粒物料在没有流化气体作用时,会静止平铺堆积在流化床内,此时固体颗粒物料上界面为静止床层上界面;在流化气体作用下,当流化气体速度增大到能够将固体颗粒吹动悬浮于流化气体中,此时固体颗粒物料之间间隙增大,整个固体颗粒床层沿竖直方向膨胀,此时固体颗粒物料上界面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一般流化床操作中,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距离布风板的高度H2是静止床层上界面距离布风板高度H1的1.2~2.0倍,即H2=(1.2~2.0)
×
H1。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流化室内设有内置换热器,所述内置换热器的上沿低于所述扩大段的最下端0~300mm。
[00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内置换热器采用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雾化喷枪在所述喷涌区的两侧呈对称布置或错列布置。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返料口位于雾化喷枪下部,所述返料口设置在流化室的一侧或两侧。返回的粉粒料作为晶种从所述返料口进入流化床层,在上升气流作用下由下向上进入喷涌区,参与造粒过程。
[00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返料口的上边沿与所述雾化喷枪的垂直距离为0~1000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返料口具有一定的高度,返回的物料在返料口的上边沿已经开始进入流化床层,因此,所述返料口的上边沿可与所述雾化喷枪平齐,即垂直距离为0。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流化室的一端,流化床层的底部,出料口的下边沿紧贴布风板。
[001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出料阀。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布风板为定向侧吹布风板或斜孔侧吹布风板。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雾化喷枪采用二流体喷枪或三流体喷枪。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雾化喷枪采用自动调节阀对液体流量和/或雾化气体流量进行自动控制,采用流量计或压力传感器对雾化气体进行监测。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雾化喷枪的朝向呈水平方向。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扩大段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沿设置于所述雾化喷枪垂直向上0

300mm处,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沿设置于所述雾化喷枪垂直向下0

300mm处。
[002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扩大段侧壁最下沿平齐且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沿高出扩大段最下端50~200mm。
[002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向临近的扩大段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沿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为0~30
°
,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沿与扩大段侧壁最下沿的水平距离为0~300mm,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沿高出扩大段最下端0~200mm。
[0025]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沿第一导流板的下沿以下且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沿与第一导流板下沿的垂直距离为0~300mm,所述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下沿的水平距离为0~300mm。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由下向上依次设有进风室(1)、流化室(2)、沉降室(3),所述进风室(1)和流化室(2)之间设有布风板(4),所述进风室(1)设有进风口(5),所述流化室(2)设有出料口(6)、返料口(7)、雾化喷枪(8),所述流化室(2)内处于流化状态的颗粒构成流化床层,所述沉降室(3)设有出风口(9),所述流化室(2)与所述沉降室(3)通过扩大段(10)连接,所述流化床层的上部为喷涌区,所述喷涌区的下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下200~300mm处,所述喷涌区的上边界为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向上300~500mm处;所述雾化喷枪(8)从外向内插入喷涌区,所述雾化喷枪(8)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层理论上界面距离布风板(4)的高度是静止床层上界面距离布风板(4)高度的1.2~2.0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室(2)内设有内置换热器(11),所述内置换热器(11)的上沿低于所述扩大段(10)的最下端0~300mm;所述内置换热器(11)采用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枪(8)在所述喷涌区的两侧呈对称布置或错列布置;所述雾化喷枪(8)采用二流体喷枪或三流体喷枪;所述雾化喷枪(8)采用自动调节阀对液体流量和/或雾化气体流量进行自动控制,所述雾化喷枪(8)采用流量计或压力传感器对雾化气体进行监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口(7)位于雾化喷枪(8)下部,所述返料口(7)设置在流化室(2)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返料口(7)的上边沿与所述雾化喷枪(8)的垂直距离为0~1000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6)设置在流化室(2)的一端,流化床层的底部,出料口(6)的下边沿紧贴布风板(4);所述出料口(6)处设置有出料阀(12);优选的,所述布风板(4)为定向侧吹布风板或斜孔侧吹布风板。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段(10)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13),所述第一导流板(13)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13)的上沿设置于所述雾化喷枪(8)垂直向上0

300mm处,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13)的上沿设置于所述雾化喷枪(8)垂直向下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安强牛虎朱光伟赵强李瑞建赵艺青李卫社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奥诺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