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及微灌管道技术

技术编号:3819822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及微灌管道,其中方法如下步骤:S1、分别或同时完成管体、吸水泡沫层与过滤层的制造;S2、通过共挤工艺,使管体的内壁牢固附着有吸水泡沫层与过滤层,并使吸水泡沫层覆盖在管体的内壁底端,过滤层覆盖在吸水泡沫层上方,且过滤层的两侧均与管体的内壁紧固连接;S3、在管体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并使得吸水线束的两端均位于管体外,吸水线束的中部固定在管体内的吸水泡沫层中,相邻两个吸水线束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株间距而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微灌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便利性,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能够按照植物和土壤状况自适应调节供水量,能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长。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及微灌管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节水灌溉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及微灌管道。

技术介绍

[0002]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与传统的全面积湿润的地面灌和喷灌相比,微灌只以较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因此,又称为局部灌溉技术。作为微灌技术之一的滴灌是目前较为节水的灌溉方式,但实际运用时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0003](1)滴灌管和滴灌带内的灌水器或内镶贴片的构造采用迷宫式注塑件,防堵塞与减少水流量的两个关键要求存在内在矛盾,为了防堵塞就要求加大压力和水流量,但为了控制水量就必须减压,使用中极易产生堵塞且难以恢复,造成整个铺设区域报废;(2)目前的滴灌系统和喷管、雾灌等一样,仍然属于开环式供水控制方式,只能根据人工或仪器判断来决定供水量,供水量不能根据土壤、气候和作物状况自适应反馈调节;(3)采用灌水器或内镶贴片的滴灌管和滴灌带需要按照不同的植物间距事前定制,这样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品种众多,工厂和使用者库存占用和管理起来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分别或同时完成管体、吸水泡沫层与过滤层的制造;
[0007]S2、通过共挤工艺,使管体的内壁牢固附着有吸水泡沫层与过滤层,并使所述吸水泡沫层覆盖在管体的内壁底端,过滤层覆盖在所述吸水泡沫层上方,且过滤层的两侧均与所述管体的内壁紧密连接;
[0008]S3、在所述管体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并使得所述吸水线束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管体外,所述吸水线束的中部固定在所述管体内的吸水泡沫层中,相邻两个吸水线束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株间距而定。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中,所述管体采用PE管道制成,所述过滤层采用微纳米孔隙材料制成;步骤S3中,所述吸水线束采用亲水纤维材料制成。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中,使得所述过滤层与吸水泡沫层整体的截面面积占所述管体内部截面面积的1/4

1/3。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水线束的长度为10

50mm,直径为2

6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中,在所述管体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对于管体的底端任意一个待安装吸水线束的位置,先在管体的底端开设两个穿越孔,然后使吸水线束从一个穿越孔穿入,从另一个穿越孔穿出,并固定在所述管体内的吸水
泡沫层中。
[0013]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灌管道,包括管体、吸水泡沫层、过滤层和吸水线束,且所述微灌管道采用上述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制造而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及微灌管道,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微灌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便利性,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能够按照植物和土壤状况自适应调节供水量,并按照株间距需要即时制作,能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灌管道的内部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

A截面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管体;2、过滤层;3、吸水线束;4、吸水泡沫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是如何实施的。
[0022]参照图1

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S1、分别或同时完成管体1、吸水泡沫层4与过滤层2的制造;
[0024]S2、通过共挤工艺,使管体1的内壁牢固附着有吸水泡沫层4与过滤层2,并使吸水泡沫层4覆盖在管体1的内壁底端,过滤层2覆盖在吸水泡沫层4上方,且过滤层2的两侧均与管体1的内壁紧密连接;
[0025]S3、在管体1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3,并使得吸水线束3的两端均位于管体1外,吸水线束3的中部固定在管体1内的吸水泡沫层4中,相邻两个吸水线束3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株间距而定。
[0026]本专利技术以三层共挤的方式,实现管道的复合结构,复合管道能够以共挤方式连续生产,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27]优选地,步骤S1中,管体1采用PE管道制成,过滤层2采用微纳米孔隙材料制成;步骤S3中,吸水线束3采用亲水纤维材料制成。
[0028]优选地,步骤S2中,共挤过程中,可使得过滤层2与吸水泡沫层4整体的截面面积占管体1内部截面面积的1/4

1/3,过滤层2的包角α可为45
°‑
90
°

[0029]另外,吸水线束3的长度可为10

50mm,直径d可为2

6mm。吸水线束3的长度和直径可由应用环境下的水量要求而定。
[0030]优选地,步骤S3中,在管体1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3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对于管体1的底端任意一个待安装吸水线束3的位置,先在管体1的底端开设两个穿越孔,然后采用使吸水线束3从一个穿越孔穿入,从另一个穿越孔穿出,并固定在管体1内的吸水泡沫层4中。具体操作中,可采用带弧形钩针的专用机械或手工工具,将吸水线束3从一个穿越孔送入并从另一个穿越孔穿出,完成吸水线束3的穿孔操作。
[0031]可以理解的是,管体1上的穿越孔的尺寸可与吸水线束3的直径对应,同一个吸水线束3穿过的两个穿越孔之间的距离a1可为5

30mm;此外,相邻两个吸水线束3之间的距离L1可由实际所需应用场景的株间距来决定;管体1的内径D可为20

50mm。
[0032]传统滴灌管或内镶贴片滴灌带必须根据株间距,单独生产和供货,需要大量备货。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制得的微灌管道,且前期生产不依赖于株间距的定义,可以大批量预制生产,在使用时根据客户的株间距的需要,用另外的专门机械或手工工具将吸水线束3安装到管体1上,此工艺可以在车间或使用现场灵活进行,从而提高生产组织效率,节约产品成本。
[0033]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灌管道,包括管体1、吸水泡沫层4、过滤层2和吸水线束3,且微灌管道采用上述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制造而成。
[003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灌管道的工作原理如下:灌溉用水或水肥合一液体介质以较低压力(1

2米水柱)通过管体1内时,由于微米/纳米级的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分别或同时完成管体(1)、吸水泡沫层(4)与过滤层(2)的制造;S2、通过共挤工艺,使管体(1)的内壁牢固附着有吸水泡沫层(4)与过滤层(2),并使所述吸水泡沫层(4)覆盖在管体(1)的内壁底端,过滤层(2)覆盖在所述吸水泡沫层(4)上方,且过滤层(2)的两侧均与所述管体(1)的内壁紧密连接;S3、在所述管体(1)的底端安装多个吸水线束(3),并使得所述吸水线束(3)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管体(1)外,所述吸水线束(3)的中部固定在所述管体(1)内的吸水泡沫层(4)中,相邻两个吸水线束(3)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株间距而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管体(1)采用PE管道制成,所述过滤层(2)采用微纳米孔隙材料制成;步骤S3中,所述吸水线束(3)采用亲水纤维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灌管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军
申请(专利权)人:亿美特装备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