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侧气囊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740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9 12:4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侧气囊及车辆。该座椅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气袋,套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部,所述气袋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气袋充气展开之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乘员的肩部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的上表面抵靠在所述乘员的臂部下方,用于抬起所述乘员的手臂。本申请实施例侧气囊的气袋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充气展开之后,第一区域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可以实现举肩或抬胳膊功能,以防坚硬手臂对柔软胸腔的挤压,减轻或避免胸部伤害;第二区域可以保护乘员的肩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兼顾抬胳膊和保护乘员肩部的功能。实施例可以兼顾抬胳膊和保护乘员肩部的功能。实施例可以兼顾抬胳膊和保护乘员肩部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侧气囊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座椅侧气囊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车辆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车辆的安全保护系统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侧气囊是安装在座椅外侧的安全气囊,用于在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气囊打开保护乘员的侧面,能够减缓乘员身体靠近车门侧的手臂、肋骨直接与门板硬碰硬后导致的骨折等身体损伤。
[0003]目前侧气囊主要依靠气袋折叠方式实现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保护。但袋型侧气囊在常规情况下无法对乘员的肩部实现较好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座椅侧气囊及车辆。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000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气袋,套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部,所述气袋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气袋充气展开之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乘员的肩部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的上表面抵靠在所述乘员的臂部下方,用于抬起所述乘员的手臂。
[0006]可选地,所述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先进入所述第一区域再进入所述第二区域,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展开之后再展开。
[0007]可选地,所述气袋包括:第一布片;第二布片,与所述第一布片缝纫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的缝纫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0008]可选地,所述座椅侧气囊还包括: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与所述缝纫区域相连,所述拉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布片相连。
[0009]可选地,在所述气袋折叠时,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缝纫区域向所述第一区域内部进行折叠。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叠部分设置有预缝。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设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区域的气体流入所述第二区域,以使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展开之后再展开。
[0012]可选地,在所述气袋充气展开之后,所述第一区域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高度。
[0013]可选地,在所述气袋充气展开之后,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
[0014]可选地,所述气袋为2D气袋或3D气袋。
[0015]可选地,所述气袋还包括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加强带、隔热片和防尘罩。
[0016]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座椅侧气囊。
[0017]本申请实施例中,侧气囊的气袋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充气展开之后,第一区域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可以实现举肩或抬胳膊功能,以防坚硬手臂对柔软胸腔的挤压,减少肋骨骨折几率,减轻或避免胸部伤害;第二区域可以保护乘员的肩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兼顾抬胳膊和保护乘员肩部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所示为一种侧气囊的示意图。
[0019]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侧气囊的示意图。
[0020]图3所示为图2座椅侧气囊的侧视图。
[0021]图4所示为图2中气袋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0022]图5所示为图2座椅侧气囊的一种可能的折叠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车辆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众多,车辆的安全保护系统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减少对驾乘人员的事故伤害,业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车辆的安全气囊系统。车辆的安全气囊系统通常可以包括前方气囊、座椅侧气囊、侧气帘、膝部安全气囊等。
[0025]其中,侧气囊(side air bag,SAB)也称为安全侧气囊、座椅侧安全气囊、侧气袋,是安装在座椅外侧的安全气囊,其作用是在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气囊打开保护乘员的侧面,能够减缓乘员身体靠近车门侧的手臂、肋骨直接与门板硬碰硬后导致的骨折等身体损伤。
[0026]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或后碰时,由于车头或车尾的空间大,材料的溃缩范围也更大,能一定程度上缓冲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然而,当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乘员与碰撞物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故而侧面碰撞更容易导致严重伤害。因此,车辆内座椅侧安全气囊的合理设计非常关键。
[0027]当出现对车门等车身侧部的碰撞时,在车身侧部就会产生凹陷等变形。这样一来,车门装饰板等会进入到车身内部。此时,侧气囊在驾乘人员的侧面展开膨胀,并发挥出保护驾乘人员的功能。但是,驾乘人员的手臂部容易被夹入到胸部与已膨胀的侧气囊之间。因此,手臂部被按压在胸部上,从而有可能给胸部带来损伤。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业内人士提出了多种结构的侧气囊,以使驾乘人员手臂部及时弹跳开。
[0028]目前侧气囊主要依靠气袋折叠方式实现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保护。其中,为了降低碰撞中对乘员胸部的伤害,袋型(或折叠设计)优先考虑通过举肩或抬胳膊实现对乘员胸部的保护。图1所示为一种立体式气袋,其主要作用是抬乘员手臂。
[0029]但是,袋型侧气囊在常规情况下无法对乘员的肩部实现较好的保护。由于肩部没有受到侧面气囊的缓冲保护,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肩部容易受到伤害。
[0030]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兼顾保护乘员的胸部和肩部的侧气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0031]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座椅侧气囊。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侧气囊的示意图。侧气囊模块可以通过螺栓或T型钩+螺栓的方式固定于座椅骨架靠近车外侧背板,或固定于座椅骨架的转向支架。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侧气囊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座椅侧气囊200可以包括气体发生器210和气袋220。
[0032]应理解,关于侧气囊的详细规定,适用于以设想驾乘人员的试验用假人为对象,根据该试验用假人的尺寸进行设计。但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侧气囊并非仅限于这些试验用假人来进行规定和设计,能够对每一个试验用假人个别地进行设计,且根据这些每一个试验用假人的尺寸来进行规定。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中,驾乘人员与试验用假人是同义的,对此不作区分。
[0033]气体发生器210用于在车辆发生侧碰撞时短时间内对气袋220完成充气,大多为点爆后产生无害气体的烟火式发生器。气体发生器21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采用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0034]气袋220套在气体发生器210的外部,气袋22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221和第二区域222。在气袋充气展开之后,第一区域221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第二区域222围绕乘员的肩部区域设置,在第一区域221与第二区域222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台223,凸台223的上表面抵靠在乘员的臂部下方,用于抬起乘员的手臂。第一区域221对应于乘员的胸部区域,可以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气袋,套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部,所述气袋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气袋充气展开之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乘员的胸部区域,并抵靠在所述乘员的臂部下方,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乘员的肩部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的上表面抵靠在所述乘员的臂部下方,用于抬起所述乘员的手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先进入所述第一区域再进入所述第二区域,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展开之后再展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包括:第一布片;第二布片,与所述第一布片缝纫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的缝纫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与所述缝纫区域相连,所述拉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布片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袋折叠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娜陈秋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