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045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输送机,属于输送设备技术领域。针对隧道施工中搭建拱形钢筋需要使用大量人力进行拖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采用轨道槽结构对钢筋进行输送并弯曲,之后利用推动单元进行推动旋转,以使拱形钢筋直立,从而方便了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轨道槽结构通过倾斜的方式设置在支架结构上,不会影响隧道的其它施工,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成本。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成本。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输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输送机。

技术介绍

[0002]隧道的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初始应力平衡,产生围岩应力释放和洞室变形,过量的变形将导致围岩松动甚至坍塌,因此,在隧道开挖后必须进行及时支护。在隧道的支护过程中,需要铺设钢筋网架。
[0003]目前,隧道拱墙钢筋网架大多通过人工架设捆扎,在架设过程中,通常需要先搭建与隧道相适应的例如整体呈拱形的施工平台,然后由工作人员站立在拱形施工平台的不同位置以进行钢筋拖动,并在拖动的过程将钢筋折弯成与隧道相适应的形状。由于隧道施工截面的尺寸较大,且钢筋较重、不易变形,这就导致需要多名工作人员(少则五六名,多则十几名)同时进行协同作业,钢筋的铺设费时费力,且部分施工人员需要进行高处作业,存在安全隐患。
[0004]此外,隧道的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协同作业过程,现有的钢筋铺设方式中,一般施工平台占据了整个隧道,在施工时,其他作业的车辆无法通过,因而影响了其它的施工,且由于存在高处作业,也不允许在铺设期间有其它作业车辆通过,这就无形的增加了隧道的作业周期,增加了成本。
[0005]有鉴于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由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输送机,用于将钢筋输送形成为与隧道相匹配的拱形,由此提高隧道支护过程中钢筋铺设效率,减少施工劳动,提高施工的自动化程度。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输送机,其包括支架结构、轨道槽结构和脱轨器,其中,轨道槽结构用于对钢筋等金属构件进行输送并在输送的过程中将钢筋等金属构件形成为与轨道槽结构相匹配的形状,轨道槽结构转动设置在支架结构上,支架结构上形成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轨道槽结构被限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初始时,轨道槽结构位于第一位置处,当轨道槽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处时,能够利用脱轨器将轨道槽结构内的钢筋等金属构件从轨道槽结构内脱出。
[0008]优选的,支架结构和轨道槽结构均为拱形结构,轨道槽结构通过其拱形结构的两侧转动设置在支架结构的拱形结构的两侧,且,在第一位置处时,轨道槽结构倾斜的设置在支架结构上,在第二位置处时,轨道槽结构基本竖直的设置在支架结构上。
[0009]优选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其中,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为竖直设置的拱形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间隔、并排且正对设置,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底端分别通过两并排的第一支架相连接,轨道槽结构的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在两并排
设置的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的中部对称设置有用于放置轨道槽结构的置放台,初始时,轨道槽结构被放置在置放台上使得所述轨道槽结构倾斜的位于第一位置处。
[0010]优选的,第一支架上位于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位置,位于靠近第三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铰接位置,其中,第一铰接位置与用于推动轨道槽结构转动的推动单元相连接,轨道槽结构通过第二铰接位置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
[0011]优选的,轨道槽结构包括旋转支撑臂、递送单元、轨道架、槽口单元和滚筒,旋转支撑臂通过第二铰接位置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旋转支撑臂还与推动单元相连接,通过推动单元的推动实现轨道槽结构的转动,所述递送单元和轨道架均设置在旋转支撑臂上,且所述递送单元和轨道架能够随着所述旋转支撑臂的上述转动而旋转,轨道架上形成有沿着轨道架而设置的槽口单元,槽口单元的槽口内形成有用于输送钢筋等金属构件的滚筒,所述金属构件通过递送单元被递送至槽口单元内;当轨道槽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处时,轨道槽结构通过旋转支撑臂被支撑在第一支架的座放部上。
[0012]优选的,槽口单元内至少设置有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其中,第一滚筒分布在对应槽口单元两侧的槽口内壁上,沿着槽口内壁呈竖向间隔分布,第二滚筒沿着对应槽口单元的槽口设置在其槽底中部,且第二滚筒的轴线与对应槽口单元的槽口延伸方向相垂直。
[0013]进一步的,槽口单元内还设置有第三滚筒,第三滚筒与第一滚筒交替的分布设置在槽口单元的槽口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三滚筒包括安装架、第三滚筒本体和滑块,第三滚筒本体的一端与安装架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三滚筒本体的另一端与滑块活动连接,滑块滑动设置在安装架的另一端。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利用特殊的轨道槽结构,在施工时利用轨道槽的槽口单元将钢筋弯曲,同时利用推动单元推动而直立,只需一人在地面操作即可将钢筋形成为即将铺设的拱形形状,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降低了人工成本;2、本专利技术的支架结构和轨道槽结构均为拱形结构,在隧道施工时,支架结构和轨道槽结构的两侧均位于隧道两侧,这样就在支架结构和轨道槽结构的中部下方形成了可供车辆等隧道施工设备通过的空间,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会对隧道的其它的施工造成影响;3、特殊的递送单元,确保了带变径结构的钢筋的稳定输送;4、特殊的滚筒设置方式,能够防止递送的钢筋从槽口单元内脱出,且能够便于存在接箍等连接的变径钢筋的输送。
附图说明
[0015]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输送机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所用支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所用轨道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所用轨道槽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所用轨道槽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轨道槽结构所用直线槽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直线槽口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轨道槽结构所用弧形槽口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弧形槽口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轨道槽结构所用第一滚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滚筒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所示第一滚筒所用的第一滚筒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轨道槽结构中递送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递送单元在去除盖板情况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中递送单元所用从动轮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部分盖板去除);图17是本专利技术所用的一种优选的脱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脱轨器所用弯钩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所用第三滚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第三滚筒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19所示第三滚筒所用安装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所示安装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19所示滑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19所示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3所示滑块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及其局部放大图;图27是图26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8是本专利技术所用推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机,其包括支架结构(1)、轨道槽结构(2)和脱轨器(3),其特征在于,轨道槽结构(2)用于对杆状构件进行输送并在输送的过程中将杆状构件形成为与轨道槽结构(2)相匹配的形状,轨道槽结构(2)转动设置在支架结构(1)上,支架结构(1)上形成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轨道槽结构(2)被限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初始时,轨道槽结构(2)位于第一位置处,当轨道槽结构(2)运动至第二位置处时,能够利用脱轨器(3)将轨道槽结构(2)内的杆状构件从轨道槽结构(2)内脱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支架结构(1)和轨道槽结构(2)均为拱形结构,轨道槽结构(2)通过其拱形结构的两侧转动设置在支架结构(1)的拱形结构的两侧,且,在第一位置处时,轨道槽结构(2)倾斜的设置在支架结构(1)上,在第二位置处时,轨道槽结构(2)基本竖直的设置在支架结构(1)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支架结构(1)包括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和第三支架(6),其中,第二支架(5)和第三支架(6)均为竖直设置的拱形支架,第二支架(5)与第三支架(6)间隔、并排且正对设置,第二支架(5)和第三支架(6)的底端分别通过并排的第一支架(4)相连接,轨道槽结构(2)的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在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架(4)上,第二支架(5)的中部对称设置有用于放置轨道槽结构(2)的置放台(11),初始时,轨道槽结构(2)被放置在置放台(11)上使得所述轨道槽结构(2)倾斜的位于第一位置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输送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4)上位于靠近第二支架(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位置(9),第一支架(4)上位于靠近第三支架(6)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铰接位置(10),其中,第一铰接位置(9)与用于推动轨道槽结构(2)转动的推动单元(22)相连接,轨道槽结构(2)通过第二铰接位置(10)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4)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输送机,其特征在于,轨道槽结构(2)包括旋转支撑臂(18)、递送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富友李辅李发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皓德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