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3386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轮边角模块包括:主销转向器、上控制臂总成、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上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主销转向器连接,上控制臂总成的另一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主销转向器的扭矩输出端与转向节的第一端连接,转向节的第二端与车辆的车轮连接,其中,主销转向器可通过驱动转向节带动车辆的车轮转向,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下控制臂总成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向旋转连接组件,多向旋转组件连接与车辆的轮毂电机可活动地连接,主销转向器可通过驱动转向节带动轮毂电机相对下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设置,既能够实现销转向,同时具有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承载能力。载能力。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主销转向的底盘轮边构型因其取消了传统车辆的拉杆式转向器,从结构上允许更大的车轮转角,配合着四轮独立驱转控制,可以赋予车辆更大的灵活性,实现原地转向和蟹行等多种驾驶功能。同时,角模块概念也更加契合目前倍受推崇的电动滑板底盘概念,通过高度集成和紧凑布置的轮边布置,实现上部座舱空间的最大释放。
[0003]但现有轮边构型并不能很好支撑驱转一体功能和整车综合性能的同时实现。比如在现有专利CN115489586A中,采用单拖曳臂式悬架,将轮边各构件刚性连接,保证轮跳过程中的转向扭矩输出,受限于单拖曳臂式悬架的先天动力学性能缺陷,此构型无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能以满足用户对车辆的平顺和操纵稳定性的基本需求。比如在现有专利CN114670920 A中,采用双横臂式悬架,为了满足系统的布置空间约束,将主销偏移距设置的很大,不利于车辆的高速稳定性控制,无法满足用户对车辆高速行驶能力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轮边构型在实现主销转向的同时无法获得与传统构型车辆同等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包括:主销转向器、上控制臂总成、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上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主销转向器连接,上控制臂总成的另一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主销转向器的扭矩输出端与转向节的第一端连接,转向节的第二端与车辆的车轮连接,其中,主销转向器可通过驱动转向节带动车辆的车轮转向,下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下控制臂总成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向旋转连接组件,多向旋转组件连接与车辆的轮毂电机可活动地连接,主销转向器可通过驱动转向节带动轮毂电机相对下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设置。
[0006]进一步地,上控制臂总成包括上内控制臂总成和上外控制臂总成,上外控制臂总成与主销转向器连接,上内控制臂总成的第一端与上外控制臂总成铰接,上内控制臂总成的第二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0007]进一步地,主销转向器包括:壳体,壳体与上外控制臂总成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壳体连接;传动机构,位于壳体内,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与转向节连接。
[0008]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包括:输出轴,至少部分的输出轴设置于壳体内,输出轴与传动机构连接;输出端支座,输出端支座的一端与输出轴连接,输出端支座的另一端与转向节连接,输出端支座内设置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壳体内设置有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输出端支座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驱动机构驱动输出轴带动输出端支
座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面与第三限位面贴合,驱动机构驱动输出轴带动输出端支座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贴合。
[0009]进一步地,输出端支座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的角度为β,其中,

45
°
≤β≤90
°

[0010]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还包括:蜗轮,蜗轮设置于壳体内;蜗杆,蜗杆设置于壳体内,蜗轮与蜗杆啮合连接,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蜗杆连接;传动齿轮组件,传动齿轮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且第一传动齿轮与蜗轮同轴设置,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蜗杆使蜗轮带动传动齿轮组件转动,以驱动输出轴转动。
[0011]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还包括间隙补偿机构,间隙补偿机构包括:压紧组件,压紧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且部分的压紧组件与蜗杆的输出端抵接;调节件,调节件与壳体可活动地连接,调节件位于压紧组件的外侧,沿预设方向操作调节件可调节压紧组件与蜗杆的输出端之间的预紧力。
[0012]进一步地,压紧组件包括:衬套,衬套沿蜗杆的轴承周向设置;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衬套抵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调节件抵接。
[0013]进一步地,上内控制臂总成包括:第一控制臂本体,第一控制臂本体包括内端和外端,内端和外端相对设置,内端具有第一安装孔;第一衬套,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一衬套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一耳片结构,设置于外端,第一耳片结构与上外控制臂总成连接。
[0014]进一步地,上外控制臂总成包括:第二控制臂本体,包括凸耳和多个过孔,第二控制臂本体通过多个过孔与主销转向器的壳体连接;第一球面销,设置于凸耳的第二安装孔中,凸耳与耳片结构配合连接。
[0015]进一步地,轮边角模块还包括:滑柱总成7,滑柱总成7的下端与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滑柱总成7的上端穿过上内控制臂总成的中空部并与车身连接。
[0016]进一步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第三控制臂本体,第三控制臂本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第二衬套,设置于第三安装孔内,第二衬套与车身连接;第二球面销,设置于第三控制臂本体的外侧,第二球面销的锥面与连接板的锥孔配合,连接板与轮毂电机的壳体连接;第二耳片结构,第二耳片结构位于第三控制臂本体的中部,第二耳片结构与滑柱总成7的下端连接。
[0017]进一步地,转向节第一端的法兰结构设置有多个第三过孔,多个第三过孔通过螺栓使法兰结构与主销转向器的输出端支座连接,转向节第二端通过多个第四过孔与轮毂电机的壳体连接。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轮边角模块,轮边角模块为上述的轮边角模块。
[0019]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主销转向器、上控制臂总成、下控制臂总成、转向节、轮毂电机,实现车辆的轮跳运动控制和力量传导,主销转向器固定于上控制臂总成之上,主销转向器的扭矩输出端与转向节连接,转向节与轮毂电机的壳体连接,主销转向器可以驱动转向节实现车辆的车轮转向,主销转向器的扭矩输出轴线即为转向时车轮的旋转运动轴线,即主销轴线。通过机构布置,保证静态下主销轴线通过下控制臂总成端部的多向旋转连
接组件中心,通过将轮毂电机的壳体与下控制臂总成的多向旋转连接组件连接,使得该轮边角模块的主销偏移距更小,有利于车辆的高速稳定性控制,同时以双横臂悬架为基础,轮边构件高度集成,车轮定位参数得到合理优化,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可达到同等水平。因此该轮边角模块既能够支持主销转向功能的实现,提升车辆驾驶灵活性;同时还能赋予主销转向构型车辆与传统构型车辆同等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边角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边角模块的主销转向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销转向器(1);上控制臂总成,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主销转向器(1)连接,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另一端与车身和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转向节(5),所述主销转向器(1)的扭矩输出端与所述转向节(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向节(5)的第二端与车辆的车轮连接,其中,所述主销转向器(1)可通过驱动所述转向节(5)带动所述车辆的车轮转向;下控制臂总成(4),所述下控制臂总成(4)的一端与所述车身和所述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下控制臂总成(4)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向旋转连接组件,所述多向旋转连接组件与所述车辆的轮毂电机(6)可活动地连接,所述主销转向器(1)可通过驱动所述转向节(5)带动所述轮毂电机(6)相对所述下控制臂总成(4)可转动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包括上内控制臂总成(2)和上外控制臂总成(3),所述上外控制臂总成(3)与所述主销转向器(1)连接,所述上内控制臂总成(2)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外控制臂总成(3)铰接,所述上内控制臂总成(2)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和所述车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销转向器(1)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与所述上外控制臂总成(3)连接,驱动机构(12),所述驱动机构(12)与所述壳体(11)连接;传动机构(13),位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传动机构(13)与所述驱动机构(12)连接,所述传动机构(13)与所述转向节(5)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包括:输出轴(135),至少部分的所述输出轴(135)设置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输出轴(135)与所述传动机构(13)连接;输出端支座(131),所述输出端支座(131)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135)连接,所述输出端支座(131)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5)连接,所述输出端支座(131)内设置有第一限位面(1311)和第二限位面(1312),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第三限位面(111)和第四限位面(112),所述输出端支座(131)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所述驱动机构(12)驱动所述输出轴(135)带动所述输出端支座(131)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面(1311)与所述第三限位面(111)贴合,所述驱动机构(12)驱动所述输出轴(135)带动所述输出端支座(131)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面(1312)与所述第四限位面(112)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支座(131)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的角度为β,其中,

45
°
≤β≤90
°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边角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还包括:蜗轮(132),所述蜗轮(132)设置于所述壳体(11)内;蜗杆(133),所述蜗杆(133)设置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蜗轮(132)与所述蜗杆(133)
啮合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2)的输出端与所述蜗杆(133)连接;传动齿轮组件,所述传动齿轮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1)内,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蜗轮(13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2)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杰鲁慧高尚王鹏飞何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