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88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包括船体、起重装置、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和抱桩器;所述船体自带动力系统且具有超大面积的主甲板。主甲板的右侧设有钢管桩堆放区,主甲板的左侧后部设有叶片堆放区,主甲板的艏部设有塔筒堆放区,并在钢管桩堆放区的内侧设有机舱堆放区;起重装置包括安装在主甲板的尾部并位于叶片堆放区右侧的第一起重机和安装在主甲板的艏部并位于塔筒堆放区左侧的第二起重机;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前部;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部;抱桩器安装在船体的尾部并位于第一起重机的右后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成倍缩短运输工期,又能简化风电施工工序。电施工工序。电施工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

技术介绍

[0002]深远海海上风电场的建设需要投入超大型起吊船、作业水深大起吊载荷大的自升式安装平台和多艘运输船、稳桩平台联合作业。需要运输及吊装的构件主要包括:钢桩、塔筒、机舱、轮毂及叶片的海上运输及吊装。其中钢桩的重量可达1500t以上,机舱的重量可达300t以上,塔筒的长度可达30~40m,塔筒一般是由三段塔筒节在现场拼接而成。钢桩为卧式运输,机舱和塔筒节为立式运输。普通驳船一次至多仅能搭载两套风机,而一座风场一般有30~60套风机,且随着风场离岸距离越来越远,风机的运输周期越来越长。此外,安装一整套风机需要至少三种以上不同船型设备辅助配合:驳船负责各大构件的运输;大型起重船负责起吊打桩或安装导管架基础;风电安装船负责构件海上安装作业,同时需要若干辅助拖船、生活驳等从旁协助。这导致风电施工工序极其复杂,施工时间成本及费用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它既能成倍缩短运输工期,又能简化风电施工工序,还能胜任其它海上设施的安装。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包括船体、起重装置、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和抱桩器;所述船体自带动力系统且具有超大面积的主甲板;其中,
[0005]所述主甲板的右侧设有容纳四根风机钢管桩的钢管桩堆放区,主甲板的左侧后部设有容纳四套风机叶片的叶片堆放区,主甲板的艏部设有容纳四套风机塔筒的塔筒堆放区,并在钢管桩堆放区的内侧设有容纳四个风机机舱的机舱堆放区;
[0006]所述起重装置包括安装在主甲板的尾部并位于所述叶片堆放区右侧且最大吊重为6000t的第一起重机和安装在主甲板的艏部并位于塔筒堆放区左侧且最大吊重为3000t的第二起重机;
[0007]所述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前部并包括一个开设在主甲板上的第一上安装孔、开设在船体的底板上并与第一上安装孔同轴的第一下安装孔、四个通过第一上支架安装在主甲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一上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一上层顶推油缸、四个通过第一下支架安装在船体的底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一下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一下层顶推油缸和一个连接在第一上安装孔的边缘与四个第一下层顶推油缸的顶部之间的导向筒;
[0008]所述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部并包括一个开设在主甲板上的第二上安装孔、开设在船体的底板上并与第二上安装孔同轴的第二下安装孔、四个通过第二上
支架安装在主甲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二上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二上层顶推油缸、四个通过第二下支架安装在船体的底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二下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二下层顶推油缸和一个连接在第二上安装孔的边缘与四个第二下层顶推油缸的顶部之间的导向筒;
[0009]所述抱桩器安装在船体的尾部并位于第一起重机的右后方。
[0010]上述的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其中,所述船体的船长为135m,船宽为110m,型深为15m。
[0011]上述的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其中,所述钢管桩堆放区内的四根风机钢管桩为纵船向布置;所述叶片堆放区内的四套风机叶片共有十二瓣风机叶片,该十二瓣风机叶片以三层叠放,每层四瓣叶片纵船向布置;所述塔筒堆放区内的四套风机塔筒共有十二段塔筒节,十二段塔筒节以横船向两排、纵船向六列的方式布置;所述机舱堆放区内的四个风机机舱以横船向两排、纵船向两列的方式布置。
[0012]上述的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其中,所述第一上支架包括固定在所述主甲板上并同轴地位于第一上安装孔的外围的内圈支撑板、外圈支撑板、固定在内圈支撑板的下部与外圈支撑板的下部之间的第一下座板、固定在内圈支撑板的上部与外圈支撑板的上部之间的第一上座板和若干均布地固定在内圈支撑板的内侧面上的直角三角形导向筋板;四个第一上层顶推油缸设在第一下座板和第一上座板之间;
[0013]所述第二上支架的结构与第一上支架的结构相同;
[0014]所述第一下支架包括固定在所述船体的底板上并同轴地位于第一下安装孔的外围的内圈支撑板、外圈支撑板和固定在内圈支撑板的下部与外圈支撑板的下部之间的第二下座板和固定在内圈支撑板的上部与外圈支撑板的上部之间的第二上座板;四个第一下层顶推油缸设在第二下座板和第二上座板之间;
[0015]所述第二下支架的结构与第一下支架的结构相同。
[0016]本技术的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具有以下特点:
[0017]1.具有超大平面的主甲板,一次可搭载四套风机设备和四根单桩基础,成倍缩短运输工期;
[0018]2.将运输驳船、起吊打桩船、风电安装船、抱桩器、稳桩平台等各种辅助船功能集于一体,在简化风电施工工序的同时,极大节约施工成本;
[0019]3.配备独特的风机组装支撑装置,配合独特的风机安装方法,各工序并行运作,能极大地提高风机的组装效率。
[0020]4.超大平面的主甲板提供丰富的改装空间,能胜任包括风机安装、导管架安装、大型海上组块安装,跨海大桥重型组件安装,乃至各种油气处理模块、临时生活模块搭载等各种海上作业。
[0021]5.具备良好的抗浪稳性,在有义波高为3

4m的海况环境下依然能够进行施工作业,大大提高了海上风电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a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中的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的平面图;
[0025]图3b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中的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的立面图;
[0026]图4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一种状态图;
[0027]图5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二种状态图;
[0028]图6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三种状态图;
[0029]图7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四种状态图;
[0030]图8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五种状态图;
[0031]图9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六种状态图;
[0032]图10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七种状态图;
[0033]图11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八种状态图;
[0034]图12是采用本技术的一体化施工船在安装风机时的第九种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6]先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包括船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及上部构件一体化施工船,包括船体、起重装置、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和抱桩器;所述船体自带动力系统且具有超大面积的主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甲板的右侧设有容纳四根风机钢管桩的钢管桩堆放区,主甲板的左侧后部设有容纳四套风机叶片的叶片堆放区,主甲板的艏部设有容纳四套风机塔筒的塔筒堆放区,并在钢管桩堆放区的内侧设有容纳四个风机机舱的机舱堆放区;所述起重装置包括安装在主甲板的尾部并位于所述叶片堆放区右侧且最大吊重为6000t的第一起重机和安装在主甲板的艏部并位于塔筒堆放区左侧且最大吊重为3000t的第二起重机;所述第一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前部并包括一个开设在主甲板上的第一上安装孔、开设在船体的底板上并与第一上安装孔同轴的第一下安装孔、四个通过第一上支架安装在主甲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一上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一上层顶推油缸、四个通过第一下支架安装在船体的底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一下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一下层顶推油缸和一个连接在第一上安装孔的边缘与四个第一下层顶推油缸的顶部之间的导向筒;所述第二风机组装支撑装置设在船体的中部并包括一个开设在主甲板上的第二上安装孔、开设在船体的底板上并与第二上安装孔同轴的第二下安装孔、四个通过第二上支架安装在主甲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二上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二上层顶推油缸、四个通过第二下支架安装在船体的底板上且均布地位于第二下安装孔的外围上方的第二下层顶推油缸和一个连接在第二上安装孔的边缘与四个第二下层顶推油缸的顶部之间的导向筒;所述抱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全智季振祥孙伟明赵龙刘昌鹏黄国福刘超陈春黄博坚陈仁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海峰风电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