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0827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骨软骨支架包括层叠排布的第一支架层、第二支架层和第三支架层。第一支架层和第三支架层均包含有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第一支架层与第二支架层贴合连接,第二支架层与第三支架层卡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二层支架层在隔离软骨的生长微环境与骨组织的生长微环境间形成屏障,避免软骨、骨微环境紊乱,提升了修复效果,实现了骨软骨修复的一体化;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第一支架层和第三支架层中的微载体缓慢释放促进成分,使得骨软骨支架释放到修复位置的促进成分的剂量在软骨、骨修复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修复过程中因促进成分的剂量不足而影响修复效果。复效果。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

技术介绍

[0002]因创伤、肿瘤切除、骨性关节炎等引起的骨软骨联合损伤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患。目前对这种骨软骨联合损伤的治疗方法有关节灌洗术、关节清理术、骨膜移植、软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但是该些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关节清理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微骨折受伤只能在缺损部位再生纤维软骨,不能达到正常软骨的力学要求;自体软骨仅适用于软骨缺损面积较小的损伤治疗。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植入骨软骨联合损伤,达到完全修复骨软骨联合损伤的目的。
[0003]公开号为CN21313011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骨软骨支架。该骨软骨支架包括软骨层和骨层,以及用医用胶水连接软骨层和所述骨层连接软骨层和骨层形成的黏连层。该骨软骨支架具有从底层骨层一直贯通到顶层软骨层的通孔结构,以便于支架材料在填充骨软骨缺损时充分地捕获细胞,进行缺损修复,并且软骨层负载有软骨促进成分,骨层负载有软骨促进成分。
[0004]有研究表明软骨、骨组织所处的微环境相互独立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软骨处于低氧、无血供的微环境,而软骨对应的下骨组织处于高氧且具备丰富血供的微环境。软骨、骨组织所处的微环境由起屏障作用的钙化层进行隔离。
[0005]现有技术的骨软骨支架从底层骨层一直贯通到顶层软骨层的通孔结构破坏了软骨、骨组织所处的微环境间的隔离,容易引起软骨、骨微环境紊乱,影响软骨再生,最终影响骨软骨的长期修复效果。
[0006]现有技术大多直接通过骨软骨支架的软骨层和骨层释放骨促进成分和软骨促进成分,在修复过程前期骨促进成分和/或软骨促进成分浓度高,释放到修复位置的促进成分多,在修复过程后期随着促进成分的消耗,骨软骨支架中的促进成分浓度降低,释放到修复位置的促进成分减少从而导致骨或软骨的修复效果差。
[0007]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解决上述问题。
[0008]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
所述骨软骨支架包括层叠排布的第一支架层、第二支架层和第三支架层。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三支架层均包含有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所述第一支架层与所述第二支架层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层与所述第三支架层卡合连接。
[001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架层在与所述第三支架层连接的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凹陷。所述第三支架层与所述第二支架层连接的一面设置有延伸入所述凹陷的凸起。
[001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支架层为多孔结构。
[001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微载体骨软骨支架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直径为1~40mm,所述圆柱体的高度为1~15mm。
[001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层的厚度为0.2mm~3mm,钙化支架层的厚度为0.2mm~3mm,软骨下骨支架层的厚度为0.6mm~3mm。
[001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或所述第三支架层的孔隙率为30%

90%;所述微载体骨软骨支架的孔隙率为20%

90%。
[001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负载的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α或TGFβ。
[0016]优选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还可以负载其他软骨促进成分。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除负载转化生长因子TGFα或TGFβ外还可以负载细胞。优选地,第一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负载的细胞可以是自体或异体软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或iPS细胞。
[0017]在所述第三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负载的生长因子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2、BMP

3、BMP

4、BMP

5、BMP

6、BMP

7、BMP

8和BMP

9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优选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支架层中的所述微载体还可以负载骨促进成分。所述骨促进成分可包括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生物活性因子和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较佳地包括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碳酸钙和生物玻璃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在所述骨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可为0.03wt%~70wt%,较佳地为0.03wt%

50wt%。优选地,所述生物活性因子可以包括转化生长因子TGFα、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2、BMP

3、BMP

4、BMP

5、BMP

6、BMP

7、BMP

8和BMP

9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生物活性因子在所述骨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可为0.01wt%~23wt%。优选地,所述细胞可包括自体或异体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或iPS细胞。
[001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层的材料至少包括水凝胶。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层的材料可为本领域常规的软骨层材料,较佳地可以是水凝胶材料。优选地,所述水凝胶材料可为单网络水凝胶材料、互穿网络水凝胶材料和复合交联水凝胶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由单一交联方式形成的水凝胶材料,称为单网络水凝胶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方式形成的水凝胶材料,称为互穿网络水凝胶材料,或双网络水凝胶材料。由同一交联方式的多种可凝胶成分复合交联而成,称为复合交联水凝胶材料。所述水凝胶材料较佳地为光交联水凝胶材料,更佳地为复合光交联水凝胶材料。
[0020]优选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支架层可以是以水凝胶组合物为原料经交联固化制备。
[0021]优选地,所述水凝胶组合物是指形成水凝胶的原料组合物,至少包括可凝胶成分
和凝胶介质。其中,所述可凝胶成分可为本领域常规的可以形成凝胶的成分,一般包括天然可凝胶成分和/或合成可凝胶成分。
[0022]所述天然可凝胶成分可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包括天然蛋白、天然蛋白修饰物、天然蛋白降解物、天然蛋白降解物的修饰物、天然多糖、天然多糖修饰物、天然多糖降解物和天然多糖降解物的修饰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3]所述天然蛋白包括各种亲水动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软骨支架包括层叠排布的第一支架层(110)、第二支架层(120)和第三支架层(130);所述第一支架层(110)和所述第三支架层(130)均包含有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101);所述第一支架层(110)与所述第二支架层(120)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层(120)与所述第三支架层(130)卡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层(120)在与所述第三支架层(130)连接的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凹陷(121),所述第三支架层(130)与所述第二支架层(120)连接的一面设置有延伸入所述凹陷(121)的凸起(13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层(130)为多孔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生长因子的微载体骨软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载体骨软骨支架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直径为1~40mm,所述圆柱体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王闻雅罗彦军杜利刘铁龙陈怀瑞曹莉王爱平晏晓青程少宾黄河刘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艺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