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474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包括植骨结构本体,植骨结构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均为三维多孔结构,第一骨块高度为1~2mm,第一骨块内设置若干第一微孔,第一微孔的孔径为10~50μm,且第一骨块的孔隙率不超过30%。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骨块内的第一微孔的孔径为10~50μm,且第一骨块的孔隙率不超过30%,使得第一骨块既可以阻挡软组织的长入,又能允许较小的营养物质通过,采用可吸收生物玻璃作为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的材料,在促进成骨的同时能够促进软组织愈合,提高愈合效果。提高愈合效果。提高愈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中,包括牙周炎、创伤、牙脱落在内的多种因素可造成牙槽骨的缺损,缺损后的牙槽骨往往无法自发性地恢复到原有骨高度,使得对应区域的牙齿出现松动乃至脱落。后续的种植等修复手段也需要建立在足够的牙槽骨骨量的基础之上,所以牙槽骨缺损的修复非常重要。
[0003]目前主流的修复方案为直接在缺损区域填入自体骨或骨粉材料,以促进牙槽骨的修复,维持足够的牙槽骨高度。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牙龈软组织的愈合要显著快于牙槽骨的愈合,所以这种单纯植入骨粉的方法常常导致牙龈处生长较快的上皮细胞渗入骨粉内,挤占了原本应该成骨的空间,使得牙槽骨骨修复效果低于预期。
[0004]为了减少上皮细胞的影响,可采用生物屏障膜覆盖缺损区,阻挡上皮细胞长入,维持足够的骨修复空间。目前常用的屏障膜分为不可吸收膜和可吸收膜,其中不可吸收膜还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而可吸收膜相对而言维持空间结构的能力较差。生物屏障膜无法促进局部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植骨结构本体(1),植骨结构本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骨块(2)与第二骨块(3),第一骨块(2)与第二骨块(3)均为三维多孔结构,第一骨块(2)与第二骨块(3)的材质为生物玻璃,第一骨块(2)高度为1~2mm,第一骨块(2)内设置若干第一微孔(4),第一微孔(4)的孔径为10~50μm,且第一骨块(2)的孔隙率不超过30%,第二骨块(3)内设置若干第二微孔(5),第二微孔(5)的孔径为300μm,且第二骨块(3)的孔隙率不小于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骨块(2)与第二骨块(3)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骨块(2)与第二骨块(3)采用一体成型设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微孔(4)至少贯通第一骨块(2)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第二微孔(5)至少贯通第二骨块(3)的两个相对的表面。5.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CBCT图像,基于CBCT图像利用数字化软件在植骨区域创建植骨结构本体(1)模型,基于植骨结构本体(1)模型获取打印参数;步骤2:获取生物玻璃材料,采用溶液凝胶法制备生物玻璃浆料,得到3D打印材料;步骤3:将3D打印材料加入3D打印机,先打印基座(6),然后按照打印参数在基座(6)上表面打印成型,制得植骨结构本体(1);步骤4:将植骨结构本体(1)在700~900℃下烧结,烧结完成后在160℃下进行干热灭菌,灭菌完成后进行封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先在基座(6)上表面打印第一骨块(2),然后在第一骨块(2)上表面打印第二骨块(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3D打印牙槽骨植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进行干热灭菌前使用除杂装置对植骨结构本体(1)进行除杂,除杂装置包括:第一箱体(7),第一箱体(7)内设置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输出端设置螺杆(9),螺杆(9)上端贯穿第一箱体(7)上端并设置支撑座(10),支撑座(10)内设置第一螺纹孔(11),支撑座(10)通过第一螺纹孔(11)与螺杆(9)螺纹连接,支撑座(10)两侧设置导向组件,支撑座(10)上端设置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上端设置转动轴(13),转动轴(13)上端设置第二箱体(14),基座(6)与第二箱体(14)上表面抵接,第二箱体(14)上设置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将基座(6)安装在第二箱体(14)上,第一箱体(7)内设置移动板(15),移动板(15)中心通过第二螺纹孔与螺杆(9)螺纹连接,移动板(15)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一箱体(7)内壁滑动连接,螺杆(9)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梓萌蔡志刚杨一帆单小峰张雷李仕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