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及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679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及新能源汽车,其中继电器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之间设置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置有动触点,连接片固定连接有衔铁,衔铁通过弹性件与固定座连接,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电磁铁,电磁铁接通第一电流以驱动衔铁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连接,电磁铁接通第二电流以驱动衔铁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连接,第一电流与第二电流两者中一个为正向电流,第一电流与第二电流两者中另一个为负向电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继电器结构简单,简化两路供电线路的连接,减少复杂电路继电器的使用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产成本。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及新能源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当电路的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其可应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新能源充电桩、光伏、UPS电源以及军用等领域。
[0003]新能源汽车一般采用高压电池组为电动车提供动力驱动,为保证电气系统正常通断,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和电机控制器之间需配置继电器。目前,继电器常通过励磁线圈控制连接片触点以达到电路通断。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继电器电路控制比较单一,在复杂的供电线路中需要多个继电器配合使用才能满足相应的控制效果,电路连接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其结构简单,且可同时实现两路供电线路的控制。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结构简单,安全性高。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沿第一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之间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置有动触点,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有衔铁,所述衔铁通过弹性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接通第一电流以驱动所述衔铁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片上的所述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连接,所述电磁铁接通第二电流以驱动所述衔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片上的所述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两者中一个为正向电流,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两者中另一个为负向电流。
[0008]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座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所述连接片、所述衔铁和所述电磁铁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磁铁通过导线电连接于外部的所述正向电流或所述负向电流。
[0009]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A触点和B触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A

触点和B

触点,所述A触点和所述A

触点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A触点和所述A

触点连通。
[0010]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座内的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容纳腔延伸至所述固定座外,所述第一导电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片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连接片一侧设置的触点分别为所述A触点和所述A

触点。
[0011]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座内的第二导电体与第三导电体,所述第二导电体和所述第三导电体均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容纳腔延伸至所述固定座外,所述第二导电体连接所述B触点,所述第三导电体连接所述B

触点。
[0012]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腔壁为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电磁铁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壁,所述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均固定于所述第二腔壁,所述第一导电体还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第二腔壁,所述第二导电体包括第二本体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腔壁,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片一侧凸出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导电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B触点。
[0013]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衔铁朝向所述电磁铁一侧凹陷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连接柱内,所述电磁铁上还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部分插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外周,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磁铁与所述凹槽的槽底。
[0014]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继电器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于所述固定座,所述隔板用于隔断所述电磁铁和邻近于所述电磁铁的固定触点。
[0015]作为一种继电器的优选方案,所述隔板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通孔滑动配合。
[0016]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如上述的继电器。
[001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相对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连接片通过弹性件静止于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之间,连接片再通过衔铁与电磁铁联动,对电磁铁的线圈进行电流连通,以驱动衔铁带动连接片移动,使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或第二固定触点连接,从而实现继电器对电路的断开和两路供电线路的切换,该继电器结构简单,简化两路供电线路的连接,减少复杂电路继电器的使用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8]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磁铁、衔铁与固定触点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固定座;2、第一固定触点;21、A触点;22、B触点;3、第二固定触点;31、A

触点;32、B

触点;4、连接片;41、动触点;5、衔铁;51、凹槽;6、弹性件;7、电磁铁;71、励磁线圈;72、静磁铁;8、连接柱;9、导向柱;10、第一导电体;101、第一本体;102、第一连接部;103、第一支撑部;11、容纳腔;111、第一腔壁;112、第二腔壁;12、隔板;121、通孔;13、挡板;131、第一挡
止部;132、第二挡止部;14、安装座;141、安装槽;15、盖板;20、第二导电体;201、第二本体;202、第二连接部;30、第三导电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沿第一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之间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置有动触点,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有衔铁,所述衔铁通过弹性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接通第一电流以驱动所述衔铁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片上的所述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连接,所述电磁铁接通第二电流以驱动所述衔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片上的所述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两者中一个为正向电流,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两者中另一个为负向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所述连接片、所述衔铁和所述电磁铁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磁铁通过导线电连接于外部的所述正向电流或所述负向电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A触点和B触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A

触点和B

触点,所述A触点和所述A

触点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A触点和所述A

触点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座内的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容纳腔延伸至所述固定座外,所述第一导电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片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连接片一侧设置的触点分别为所述A触点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雨卢卿赵恒喜赖丽冰周校党奎江吉兵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