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体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73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体接触器,包括两个接触体和接触器外壳。接触体包括腔体组件、动触组件、铁芯组件、线圈组件、导热固定组件和静触组件,动触组件设于腔体组件中,动触组件一端端部从腔体组件伸出、并与铁芯组件连接,线圈组件中存在有柱形收容空间以将铁芯组件收容于其内,且铁芯组件可以沿收容空间轴向移运,导热固定组件套设于线圈组件外部。接触器外壳包括外壳组件和两个盖体组件,两个盖体组件分别盖设于外壳组件的两端端部,两个接触体分别反向装设于接触体外壳内部,每个接触体的静触组件安装于对应的盖体组件上、且与对应的动触组件存在一定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接触器在发生碰撞时两个接触体同时吸合的问题。碰撞时两个接触体同时吸合的问题。碰撞时两个接触体同时吸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体接触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体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存在主正和主负两个接触器的电池系统在车辆发生碰撞或坠落时,接触器动触点方向如果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可能会因为碰撞或坠落时加速度过大,让动触点向静触点方向移动,导致两个接触器同时闭合,闭合后会导致接触器粘连,继而整个高压回路短路,这对于电池系统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加速电池系统的起火爆炸,因此市场端目前有些电池系统会使用卧式接触器,尤其是放电回路的,两个接触器动触点方向为垂直布置方向或相反方向。
[0003]对于垂直安装的接触器,有的电池厂家会把其中一个接触器朝下安装,另外一个接触器朝上安装,但以上都需要额外的结构配合设计,会增加零部件的额外设计成本,没有从接触器端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体接触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发生碰撞时接触器的动触点同时吸合的问题,主要涉及接触器结构的改进,将两个接触体并排设置于壳体内部,且方向相反,形成双体接触器。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体接触器,包括:
[0006]两个接触体,每个所述接触体包括腔体组件、动触组件、铁芯组件、线圈组件、导热固定组件和静触组件,所述动触组件设于所述腔体组件中,所述动触组件一端端部从所述腔体组件伸出、并与所述铁芯组件连接,所述线圈组件中存在有柱形收容空间以将所述铁芯组件收容于其内,且所述铁芯组件可以沿所述收容空间轴向移运,所述导热固定组件套设于所述线圈组件外部;
[0007]接触器外壳,所述接触器外壳包括外壳组件和两个盖体组件,两个所述盖体组件分别盖设于所述外壳组件的两端端部,两个所述接触体分别反向装设于所述接触体外壳内部,每个所述接触体的所述静触组件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盖体组件上、且与对应的所述动触组件存在一定距离。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组件包括接触部分和柱体,所述柱体从所述接触部分向外延伸而成。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组件远离所述静触组件的一端设有可容纳所述柱体穿过的通孔,所述接触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腔体组件的所述通孔,所述柱体与所述铁芯组件粘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组件上设有供电接线口,所述供电接线口与所述线圈组件电性连接。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供电接线口接电时,所述线圈组件中产生磁场,
所述磁场对所述铁芯组件施加将其向所述静触组件方向推动的力,所述铁芯组件沿所述线圈组件中的所述收容空间移动、并推动所述动触组件朝所述静触组件移动,最终所述动触组件的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静触部分接触。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固定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内部侧壁粘接,所述腔体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内部侧壁粘接,所述接触器通过所述导热固定组件和所述腔体组件与内部侧壁的粘接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中,所述导热固定组件与所述线圈组件固定连接。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刀片电池装置,所述盖体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焊接。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器外壳还包括钢套,所述钢套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上,通过所述钢套将所述接触器外壳固定于外部结构上。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体包括两个结构完全相同、且方向相反的接触体,两个所述接触体都设置于所述接触器外壳内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接触体之间设有阻断组件,所述阻断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接触体与所述阻断组件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体接触器,其能够解决接触器在碰撞时动触点同时吸合的问题,将两个接触器并排且反向放置于壳体内部,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0018]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双体接触器,通过电磁感应驱动铁芯组件带动动触组件移动并与静触组件吸合,同时铁芯组件设于线圈中也有抵消碰撞带来的冲击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双体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正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23]图4为沿图3中B

B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沿图3中A

A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双体接触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接触体的立体分解图。
[0027]元件标号说明:
[0028]接触体10,腔体组件11,通孔111,动触组件12,接触部分121,柱体122,铁芯组件13,线圈组件14,导热固定组件15,静触组件16,阻断组件17,接触器外壳20,外壳组件21,盖体组件22,供电接线口22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
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30]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0031]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体接触器,可以提高安全性能。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双体接触器包括两个接触体10和接触器外壳20。接触体10包括腔体组件11、动触组件12、铁芯组件13、线圈组件14、导热固定组件15和静触组件16,动触组件12设于腔体组件11中,动触组件12一端端部从腔体组件11伸出、并与铁芯组件13连接,线圈组件14中存在有柱形收容空间141以将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体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接触体(10),每个所述接触体(10)包括腔体组件(11)、动触组件(12)、铁芯组件(13)、线圈组件(14)、导热固定组件(15)和静触组件(16),所述动触组件(12)设于所述腔体组件(11)中,所述动触组件(12)一端端部从所述腔体组件(11)伸出、并与所述铁芯组件(13)连接,所述线圈组件(14)中存在有柱形收容空间(141)以将所述铁芯组件(13)收容于其内,且所述铁芯组件(13)可以沿所述收容空间(141)轴向移动,所述导热固定组件(15)套设于所述线圈组件(14)外部;接触器外壳(20),所述接触器外壳(20)包括外壳组件(21)和两个盖体组件(22),两个所述盖体组件(22)分别盖设于所述外壳组件(21)的两端端部,两个所述接触体(10)分别反向装设于所述接触体外壳(20)的内部,每个所述接触体(10)的所述静触组件(16)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盖体组件(22)上、且与对应的所述动触组件(12)存在一定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组件(12)包括接触部分(121)和柱体(122),所述柱体(122)从所述接触部分(121)向外延伸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体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组件(11)远离所述静触组件(16)的一端设有可容纳所述柱体(122)穿过的通孔(111),所述接触部分(121)的尺寸大于所述腔体组件(11)的所述通孔,所述柱体(122)与所述铁芯组件(13)粘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体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22)上设有供电接线组件(221),所述供电接线组件(221)与所述线圈组件(14)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锡运章驰威郭永兴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耀宁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