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164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8
本公开涉及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上述方法包括:在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的过程中,获取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燃油流经等效阀门的第一质量流量、燃油经过等效阀门后在管道中产生的压降及管道的第一管道信息;基于第一燃油压力、第一质量流量、压降和第一管道信息,确定燃烧室内的压力;在燃烧室压力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燃烧系统出现压力异常。本公开通过将供油系统和燃烧系统作为一体化考虑,从而实现在同时考虑燃烧系统和供油系统脉动压力之间的耦合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以便根据影响机制采取合适有效的控制手段抑制耦合系统的振荡问题。效的控制手段抑制耦合系统的振荡问题。效的控制手段抑制耦合系统的振荡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热力学
,尤其涉及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燃烧振荡问题是制约了发动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人力和资源主要集中的地方。但是燃烧振荡问题又是涉及了多时间尺度和多空间尺度的跨尺度难题,其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包含了涉及火焰热释放脉动,流体流动脉动以及声波脉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燃油作为供应燃料,其脉动程度自然会影响到火焰的形态表现,进而影响到燃烧室中的燃烧振荡的特征。而反过来,一旦燃烧室中发生了燃烧振荡,在燃烧室中产生的压力脉动也会应影响到供油系统中的振荡表现。因此,如果将供油系统和燃烧系统分别作为独立的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准确性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
[0004]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5]在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燃油流经所述等效阀门的第一质量流量、燃油经过所述等效阀门后在管道中产生的压降及所述管道的第一管道信息;所述第一管道信息包括等效轴向长度和等效面积,所述等效阀门用于向所述燃烧系统输送燃油;
[0006]基于所述第一燃油压力、所述第一质量流量、所述压降和所述第一管道信息,确定所述燃烧室内的压力
[0007]在所述燃烧室压力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燃烧系统出现压力异常。
[0008]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09]第一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燃油流经所述等效阀门的第一质量流量、燃油经过所述等效阀门后在管道中产生的压降及所述管道的第一管道信息;所述第一管道信息包括等效轴向长度和等效面积;
[0010]第二压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燃油压力、所述第一质量流量、所述压降和所述第一管道信息,确定所述燃烧室内的压力;
[0011]压力异常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燃烧室压力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燃烧系统出现压力异常。
[0012]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
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以上所述的方法。
[0013]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的上述方法。
[001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及装置,在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的过程中,获取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燃油流经等效阀门的第一质量流量、燃油经过等效阀门后在管道中产生的压降及管道的第一管道信息;并基于第一燃油压力、第一质量流量、压降和第一管道信息,确定燃烧室内的压力;在燃烧室压力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燃烧系统出现压力异常。将供油系统的压力输入作为燃烧系统的输入,通过将供油系统和燃烧系统作为一体化考虑,从而实现同时考虑燃烧系统和供油系统脉动压力之间的耦合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以便根据影响机制采取合适有效的控制手段抑制耦合系统的振荡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在下面结合附图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更多细节、特征和优点被公开,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油

燃烧耦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等效供油

燃烧耦合系统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耦合系统反馈机制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流程图;
[0020]图5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装置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0022]图7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24]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0025]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0026]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0027]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0028]由于燃烧振荡问题是制约了发动机安全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人力和资源主要集中的地方。但是燃烧振荡问题又是涉及了多时间尺度和多空间尺度的跨尺度难题,且其具有影响因素多和影响机制复杂的特点,包含了涉及火焰热释放脉动、流体流动脉动以及声波脉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燃油作为供应燃料,其脉动程度自然会影响到火焰的形态表现,进而影响到燃烧室中的燃烧振荡的特征。而反过来,一旦燃烧室中发生了燃烧振荡,在燃烧室中产生的压力脉动也会应影响到油路系统中的振荡表现,这就使得供油系统和燃烧室彼此影响,需要从耦合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
[0029]另外,当燃烧室的供油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在燃烧室和供油系统中会监测到一致的振荡频率,且对应频率的幅值表现为供油系统中的幅值要明显大于燃烧室中监测到的幅值。在系统中出现的高幅值可能会对供油系统和燃烧室的几何结构造成明显破坏。这一结果意味着,对供油系统和燃烧室进行一体化研究进而讨论发动机在不同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油系统与燃烧系统一体化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燃油流经所述等效阀门的第一质量流量、燃油经过所述等效阀门后在管道中产生的压降及所述管道的第一管道信息;所述第一管道信息包括等效轴向长度和等效面积,所述等效阀门用于向所述燃烧系统输送燃油;基于所述第一燃油压力、所述第一质量流量、所述压降和所述第一管道信息,确定所述燃烧室内的压力;在所述燃烧室压力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燃烧系统出现压力异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获取供油系统中燃油经过主燃油泵前的第二燃油压力、所述主燃油泵的增压能力、流经所述主燃油泵的第二质量流量及主燃油泵管道的第二管道信息,所述第二管道信息包括等效轴向长度和等效横截面积;基于所述第二燃油压力、所述主燃油泵的增压能力、所述第二质量流量和所述第二管道信息,确定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经过主燃油泵后的第一燃油压力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供油系统出现压力异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阀门,包括:增压放油阀和燃油喷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等效容腔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中的燃烧室;所述燃油流经所述主燃油泵和所述等效阀门之间的所述等效容腔时,满足下述质量方程:;其中,表示经过阀门的质量流量,是关于流经主燃油泵的质量流量,表示等效容腔体积,所述等效容腔包括主燃油机械液压装置和燃滑油散热器,ρ表示燃油密度。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油通过供油系统中的主燃油泵、等效容腔和等效阀门后进入燃烧系统中的燃烧室;所述燃油流经所述主燃油泵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峰秦蕾程荣辉张光宇刘宝王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