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2160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和油舱管段,主机油底壳管段与油舱管段为分体结构;主机油底壳管段的第一端与油舱管段的第一端连接,主机油底壳管段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以及设置于主机油底壳管段第二端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主机油底壳,油舱管段包括油舱管本体以及设置于油舱管段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油舱;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连接主机油底壳管段与主机油底壳,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油舱与油舱管段,再对主机油底壳管段与油舱管段进行连接,该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主机油箱试验阶段即直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安全性能高。全性能高。全性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船舶主机滑油系统的润滑形式主要包括压力润滑和飞溅润滑,绝大多数润滑油最终通过主机油底壳,流经主机回油连接、主机回油孔、进入润滑油循环油舱循环使用。
[0003]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主机润滑油投油分为主机润滑油机外循环试验阶段以及试验阶段完成后的机内循环验收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均需要对主机的油舱底壳与润滑油循环油舱进行连接。在机外循环试验阶段,主机位置只是初步确定,而在机内循环验收阶段,主机的位置最终确定。由于两个阶段的主机位置发生变动,油舱底壳与润滑油循环油舱之间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对变化。
[0004]而在现有技术中,上述两个阶段油舱底壳与润滑油循环油舱均是通过焊接连通管的方式进行焊接。这就导致了主机润滑油机外试验阶段结束后,需要对连接管进行拆除,再根据主机最终位置再进行焊接连接管。在主机油底壳与润滑油循环油舱反复焊接,会对油舱壁造成损伤,影响寿命;并且主机油底壳与润滑油循环油舱之间间距较小(间距250

400mm),焊接过程不仅操作不便,还有导致爆炸等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和油舱管段,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与所述油舱管段为分体结构;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油舱管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第二端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油底壳,所述油舱管段包括油舱管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油舱管段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油舱;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所述油舱管本体的第二凸环部、设置于所述油舱管本体的凹槽以及用于卡扣在该凹槽上的卡箍;所述油舱管段与所述油舱连接时,所述第二凸环部抵接于所述油舱内壁,所述卡箍抵接于所述油舱外壁;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的第一凸环部,所述第一凸环部位于所述主机油底壳内,用于限定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位置。
[0007]优选地,所述凹槽靠近该油舱管段第一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楔形端面,所述第一楔形端面为由上至下朝向该油舱管段第二端倾斜,所述卡箍设置有与该第一楔形端面抵接的第二楔形端面。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环部与所述主机油底壳内壁之间的卡板。
[0009]优选地,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第一端与所述油舱管段第一端均固设有法兰盘,所述两个法兰盘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0010]一种主机润滑油的投油方法,采用上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如下步骤:S1、进行主机外循环投油时,根据主机初步放置位置,确认主机油底壳与所述油舱位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通所述主机油底壳与所述油舱;S2、拆除所述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根据主机最终放置要求调整主机油底壳以及油舱位置;S3、根据所述油舱与所述主机油底壳的距离,选取连接管,并将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油舱与所述主机油底壳上。
[0011]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以及投油方法,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连接主机油底壳管段与主机油底壳,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油舱与油舱管段,再对主机油底壳管段与油舱管段进行连接,该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主机油箱试验阶段即直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安全性能高,避免了重复焊接对油舱壁的损坏。同时,第一凸环部、第二凸环部分别抵紧主机油底壳内壁、油舱内壁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油舱管段与油舱、主机油底壳管段与主机油底壳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中主机油底壳管段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中油舱管段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中油舱管段局部的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图。
[0017]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0、主机油底壳管段;110、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120、第一凸环部;130、卡板;200、油舱管段;210、油舱管段本体;220、第二凸环部;230、凹槽;231、第一楔形端面;240、卡箍;241、第二楔形端面;250、法兰盘;251、螺栓;300、主机油底壳;400、油舱;50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2]如图1

6所示,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的实施例,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100和油舱管段200,主机油底壳管段100与油舱管段200为分体结构;主机油底壳管段100的第一端与油舱管段200的第一端连接,主机油底壳管段100的第二端设置有与主机油底壳管段
100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油舱管段200包括油舱管段本体210以及设置于油舱管段200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油舱400;
[0023]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油舱管段本体210的第二凸环部220、设置于油舱管段本体210的凹槽230以及用于卡扣在该凹槽230上的卡箍240;油舱管段200与油舱400连接时,凸环部抵接于油舱400内壁,卡箍240抵接于油舱400外壁;
[0024]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110的第一凸环部120,第一凸环部120位于主机油底壳300内,用于限定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110位置。
[0025]具体的,将油舱管段200连接于油舱400时,油舱管段200第一端通过油舱400回油孔由油舱400内朝外伸出油舱400外,使得第二凸环部220抵接在油舱400内壁,再将卡箍240固设于凹槽230上,使得卡箍240抵接于油舱400外壁,最终通过卡箍240与第二凸环部220将油舱管段200固定在油舱40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100)和油舱管段(200),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100)与所述油舱管段(200)为分体结构;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100)的第一端与所述油舱管段(20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100)包括主机油底壳管段(100)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100)第二端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油底壳(300),所述油舱管段(200)包括油舱(400)管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油舱管段(200)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油舱(400);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所述油舱(400)管本体的第二凸环部(220)、设置于所述油舱(400)管本体的凹槽(230)以及用于卡扣在该凹槽(230)上的卡箍(240);所述油舱管段(200)与所述油舱(400)连接时,所述第二凸环部(220)抵接于所述油舱(400)内壁,所述卡箍(240)抵接于所述油舱(400)外壁;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周向向外突出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110)的第一凸环部(120),所述第一凸环部(120)位于所述主机油底壳(300)内,用于限定所述主机油底壳管段本体(110)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机润滑油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30)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健勇肖亮叶毅黄灵佳楼晓峰王力孙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