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0178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制剂由包埋了中药提取物和益生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外层依次修饰苹果果胶和岩藻多糖/壳聚糖制备得到。通过对该制剂的粒径、电位、形貌、有效成分的包封率进行测定,发现其能够有效降低药物的渗漏;通过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清除实验,发现该纳米微囊制剂的抑菌效果良好;通过模拟胃环境耐受性实验,发现该纳米微囊制剂在胃液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该纳米微囊制剂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对照组纳米微囊,说明其能够特异性作用于胃部,并延长胃部停留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同时它与胃黏膜淋巴瘤、胃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不仅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还被发现与一些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造血系统疾病等也可能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占很大比重,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胃部感染的标准根除疗法是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联用,这3种类型药物以合适的比例配伍使用,并设置适宜的给药间隔,以期达到理想的清除效果。但常规口服药物制剂药物不仅缺乏特异性,且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再加之抗生素使用产生的耐药性大大限制了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治疗效果,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疗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0003]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成分和益生菌成分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幽门螺杆菌效果,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且极易被胃酸降解、在胃内滞留时间短,缺乏特异性,限制了其应用效果。而中药提取物与益生菌联用是针对抗生素耐药和不良反应提出的Hp治疗新途径,其直接使用过程中靶向性较差,难以在胃内长时间停留,导致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现有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靶向性较差,药效不显著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包括类人体纳米微囊,纳米微囊内包埋有益生菌和中药提取物,纳米微囊外层依次修饰有苹果果胶涂层和岩藻多糖/壳聚糖涂层;其中,所述中药提取物为黄芩素、大黄素、槲皮素和苦参碱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7]优选地,益生菌和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比为(6.4~10):(1~4),纳米微囊与苹果果胶的质量比为(6~12):1,修饰苹果果胶之后的纳米微囊与岩藻多糖/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0.8~2.5)。
[0008]优选地,所述益生菌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鼠李糖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0009]优选地,所述类人体纳米微囊包括质量比为1:(0.1~0.5)的混合磷脂和胆固醇,混合磷脂由鼠李糖脂和卵磷脂按照(1~5):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
[0010]优选地,所述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为单独使用或与可药用的赋形剂、稀释剂混合
制成口服给药的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预混剂或微丸剂,或者制成非口服方式给药的注射剂。
[001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上述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在纳米微囊微囊中加入中药提取物和益生菌,混合、超声、透析,得到无涂层纳米微囊;将无涂层纳米微囊与苹果果胶混合,得到一级修饰的涂层纳米微囊;将岩藻多糖和壳聚糖的混合液加入一级修饰的涂层纳米微囊中,得到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
[0012]优选地,在得到的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中添加5%的甘露糖醇,

80℃预冻12h,真空冷冻干燥后保存。
[0013]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在制备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4]优选地,所述疾病为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001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组合物,含有有效量的上述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余量为药用辅料或其它可配伍的药物。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1)使用了多重生物相容性成分,包括岩藻多糖、壳聚糖、苹果胶、益生菌等,能够加强纳米微囊制剂在胃部定植,有效防止幽门螺杆菌黏附。其一,壳聚糖带正电,能够与带负电的胃黏膜表面唾液酸残基相互吸引,具备良好的黏膜粘附特性。其二,岩藻多糖能够结合幽门螺杆菌表面受体,从而抑制幽门螺杆菌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集团相互作用,发挥抗粘附特性。其三,苹果胶是一种潜在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替代药物。不仅与幽门螺杆菌的BabA黏连蛋白相互作用,干扰幽门螺杆菌的粘附,而且能够干扰细菌的脂多糖合成。其四,益生菌可干扰幽门螺杆菌定植,与幽门螺杆菌结合形成共聚合物,推动其排出。(2)采用的多重核壳结构,有利于在胃部定植,更好地发挥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岩藻多糖/壳聚糖外层保护其结构稳定,能够延长在胃部停留时间。磷脂核提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微囊与细胞膜的相似性使得它可以通过内吞作用扩散入细胞内。(3)多种有效成分相互配伍,其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幽门螺杆菌的靶向清除,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安全无副作用。岩藻多糖/壳聚糖长时间停留在胃部,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定植。脂质内层可与幽门螺杆菌生物被膜外部的EPS融合,破坏生物被膜结构并暴露出内部细菌,其微囊外层解体后释放杀灭暴露出的益生菌和中药植提物,益生菌可以通过免疫途径和非免疫途径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药成分和益生菌联用,进一步发挥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增加健康效益。通过对得到的纳米微囊制剂的粒径、电位、形貌、有效成分的包封率进行测定,发现制得的纳米微囊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药物的渗漏;通过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清除实验,发现制得的纳米微囊制剂的抑菌效果良好;通过模拟胃环境耐受性实验,发现制得的纳米微囊制剂在胃液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制得的纳米微囊制剂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对照组纳米微囊。综上所述,该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能够特异性作用于胃部,并延长胃部停留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
[0018]进一步地,通过混合磷脂中的鼠李糖脂的复合作用,形成疏水层,能够进一步加强幽门螺旋杆菌的粘附抑制作用,抑制细菌附着到胃黏膜上。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的制备方法,选用
的原料均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大规模使用,并且多级结构能够实现多种活性分子的有效负载,同时耐受冷冻干燥,制备工艺条件温和,有望实现工业化。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不同纳米微囊的透射电镜图;其中,A为空白纳米微囊(b

Lp),B为无涂层纳米微囊,C为一级修饰的涂层纳米微囊,D为纳米微囊制剂;
[0021]图2为不同纳米微囊对幽门螺杆菌粘附和菌膜形成抑制结果图;
[0022]图3为不同纳米微囊模拟胃环境的耐受性结果图;其中,A为pH值为1.5,B为pH值为2.5,C为pH值为3.5;
[0023]图4为不同纳米微囊在体内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类人体纳米微囊,纳米微囊内包埋有益生菌和中药提取物,微囊外层依次修饰有苹果果胶涂层和岩藻多糖/壳聚糖涂层;其中,所述中药提取物为黄芩素、大黄素、槲皮素和苦参碱中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其特征在于,益生菌和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比为(6.4~10):(1~4),纳米微囊与苹果果胶的质量比为(6~12):1,修饰苹果果胶之后的纳米微囊与岩藻多糖/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0.8~2.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鼠李糖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微囊包括质量比为1:(0.1~0.5)的混合磷脂和胆固醇,混合磷脂由鼠李糖脂和卵磷脂按照(1~5):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靶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类人体纳米微囊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微囊制剂为单独使用或与可药用的赋形剂、稀释剂混合制成口服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艳玲明磊国王哲董玲娟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中鸿科瑞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