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感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42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振感组件,包括固定支撑用的固定件、弹性连接于固定件的承载件、固定于承载件的功能部件和固定于功能部件的驱动单元,固定件包括内部形成镂空腔的环形框、自环形框的内侧朝镂空腔延伸的至少三个间隔的悬臂梁、固定于悬臂梁和功能部件之间的软质弹性块、以及对称分布于镂空腔相对的两侧的两固端梁,固端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环形框的内侧且中部和环形框形成间隙,两固端梁相互平行,承载件收容于镂空腔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固端梁的中部。本方案可以实现在特定方向上振动时具有足够的振感且加速度分布均匀,而其余方向振动强度较弱,振感体验良好。振感体验良好。振感体验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感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触感反馈
,尤其涉及振感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科技产业的日益壮大,电子产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各类电子产品的功能性依赖也愈发深刻,所谓的功能性依赖包括但不限于听觉、视觉、嗅觉以及触觉等,然而其中触觉主要强调的是用户对于新兴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愈发依赖的振感体验需求。无论是电子娱乐产品还是电子工作产品,都涉及大量不同振感程度和不同振感模式的触觉需求,触控板是一种基于手指触控力且在其上滑动以达到移动光标目的的电子设备,既可用于后续游戏产品开发也可用于作为日常工作的设备。
[0003]目前用户对于触控板的振感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比如在满足紧凑装配条件且不影响其他非触感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触控屏在某一特定自由度方向上的定向振动而尽可能限制其他自由度上的振动,且该定向振动需要同时满足用户所需要的振感体验,该振感体验的良好程度一般用加速度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量级大小来衡量。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是比较缺乏能够满足以上触感特征的触控板振感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感组件,能够实现功能部件沿一个方向上的定向振动而其余方向振动强度较弱,且在定向振动方向上具有足够的振感且加速度分布均匀。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振感组件,包括固定支撑用的固定件、弹性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承载件、固定于所述承载件的功能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功能部件的驱动单元,所述固定件包括内部形成镂空腔的环形框、自所述环形框的内侧朝所述镂空腔延伸的至少三个间隔的悬臂梁、固定于所述悬臂梁和所述功能部件之间的软质弹性块、以及对称分布于所述镂空腔相对的两侧的两固端梁,所述固端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框的内侧且中部和所述环形框形成间隙,两所述固端梁相互平行,所述承载件收容于所述镂空腔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固端梁的中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固端梁包括自所述环形框的内侧突出且间隔的两固定凸起以及连接于两所述固定凸起之间的弹性梁,所述承载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弹性梁的背离所述环形框的一侧。
[000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梁突出于所述环形框的板面且朝突出方向横截面积渐缩,所述承载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弹性梁的突出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承载件包括位于中部的固持部和连接于所述固持部相对的两侧的连接脚,两所述连接脚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固端梁。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位于靠近所述环形框的一长边侧且位于中部,两所述连接脚分别固定于所述固持部的两个对角处,所述连接脚沿着所述环形框的内边缘弯折延伸。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内部设有让位口,所述驱动单元容置于所述让位口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镂空腔为矩形,所述固端梁和所述悬臂梁均位于所述镂空腔的短边侧,所述悬臂梁设置四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镂空腔的四个角部位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梁朝所述环形框的一侧弯折以突出于所述环形框的板面,所述软质弹性块固定于所述悬臂梁的突出侧的端部,所述软质弹性块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
[0013]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框上设置有间隔的装配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功能部件包括触控屏模组和/或PCB模块。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环形框可以固定在电子终端上,例如中框、面框等,承载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固端梁上,而两固端梁相互平行,且固端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环形框的内侧且中部和环形框形成间隙,因此,承载件可以在垂直于固端梁的方向上产生位移,功能部件固定于承载件且功能部件和悬臂梁之间固定软质弹性块,软质弹性块可以实现功能部件在平面内移动的剪切作用力而在厚度方向提供支撑,因此,当驱动单元驱动功能部件在平面内垂直于固端梁的方向上振动时具有足够的振感且加速度分布均匀,而其余方向振动强度较弱,振感体验良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振感组件第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振感组件第二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振感组件部分剖除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振感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振感组件的振动模态时的加速度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结合图1

5,提供一种振感组件,包括固定支撑用的固定件1、弹性连接于固定件1的承载件2、固定于承载件2的功能部件3和固定于功能部件3的驱动单元4,固定件1包括内部形成镂空腔的环形框11、自环形框11的内侧朝镂空腔延伸的至少三个间隔的悬臂梁12、固定于悬臂梁12和功能部件3之间的软质弹性块13、以及对称分布于镂空腔相对的两侧的两固端梁14,固端梁14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环形框11的内侧且中部和环形框11形成间隙,两固端梁14相互平行,承载件2收容于镂空腔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固端梁14的中部。
[0023]环形框11可以固定在电子终端上,例如中框、面框等,承载件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固端梁14上,而两固端梁14相互平行,且固端梁14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环形框11的内侧且中部和环形框11形成间隙,因此,承载件2可以在垂直于固端梁14的方向上产生位移,功能部件3固定于承载件2且功能部件3和悬臂梁12之间固定软质弹性块13,软质弹性块13可以实现功能部件3在平面内移动的剪切作用力而在厚度方向提供支撑,因此,当驱动单元4驱动功能部件3在平面内垂直于固端梁14的方向上振动时具有足够的振感且加速度分布均匀,而其余方向振动强度较弱,振感体验良好。
[0024]进一步地,固端梁14包括自环形框11的内侧突出且间隔的两固定凸起141以及连接于两固定凸起141之间的弹性梁142,承载件2的端部固定于弹性梁142的背离环形框11的一侧;弹性梁142突出于环形框11的板面且朝突出方向横截面积渐缩,承载件2的端部固定
于弹性梁142的突出端。
[0025]具体的,环形框11整体呈矩形环状且为板状,镂空腔为矩形,固端梁14位于环形框11的宽边内侧,两固定凸起141对称设置,弹性梁14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两固定凸起141端部,因此,弹性梁142和环形框11的内侧之间形成间隙,弹性梁142可以在环形框11板面上垂直于弹性梁142的方向上振动,而在平行于弹性梁142的方向被抑制振动。此外,弹性梁142突出于环形框11的板面,且突出侧呈等腰梯形,弹性梁142在垂直于环形框11的板面方向上更不易振动,而且承载件2的端部固定于弹性梁142的突出端,即承载件2位于环形框11的一侧但不与环形框11平齐,功能部件3固定于承载件2的背离环形框11的一侧,如此,功能部件3和环形框11以及环形框11所固定的部件(电子终端的中框或底壳等)之间形成间隔,不会产生干涉,振动时更加可靠。
[0026]进一步地,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感组件,包括固定支撑用的固定件、弹性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承载件、固定于所述承载件的功能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功能部件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内部形成镂空腔的环形框、自所述环形框的内侧朝所述镂空腔延伸的至少三个间隔的悬臂梁、固定于所述悬臂梁和所述功能部件之间的软质弹性块、以及对称分布于所述镂空腔相对的两侧的两固端梁,所述固端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框的内侧且中部和所述环形框形成间隙,两所述固端梁相互平行,所述承载件收容于所述镂空腔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固端梁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端梁包括自所述环形框的内侧突出且间隔的两固定凸起以及连接于两所述固定凸起之间的弹性梁,所述承载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弹性梁的背离所述环形框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梁突出于所述环形框的板面且朝突出方向横截面积渐缩,所述承载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弹性梁的突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位于中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金王修越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开泰声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