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9122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元器件转移技术领域,公开了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至少两组吸附结构间隔设置在本体上,至少一组吸附结构与本体活动连接;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吸附结构适于吸附元器件。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元器件转移
,具体涉及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元器件的加工生产通常包括多道工序,一道工序加工完成后,需要利用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将元器件从一个加工设备转移到另一个加工设备,以实现对元器件的加工和包装,提高元器件的生产效率。例如,元器件在生产线上生产完成后,需要通过移动力臂等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将元器件从生产线上转移至生产包装线,实现元器件的流水式的生产,提高元器件生产效率。
[0003]相关技术中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通常包括吸附结构,吸附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可对元器件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吸附,进而实现对元器件的吊装转移。但是,由于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元器件的尺寸各不相同,多个负压吸附元件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吸附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元器件偏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及元器件的生产系统,以解决吸附结构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的吸附稳定性存在差异,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元器件偏移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包括本体和至少两组吸附结构,至少两组吸附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所述吸附结构适于吸附元器件。
[0006]至少一组吸附结构与本体活动连接,使得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之间可在靠近状态和远离状态切换。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靠近状态下相互靠近,至少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减小,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小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远离状态下相互远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之间的距离增大,适用于吸附尺寸较大的元器件并将其在各个生产工序之间转移。至少两组吸附结构在吸附不同尺寸的元器件时,可根据元器件的尺寸调整位置,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均可具有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避免在元器件转移的过程中发生元器件偏移。
[000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元器件的转移装置还包括动力结构和传动结构,动力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上;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
[0008]动力结构可为活动连接的吸附结构输出移动的动力,传动结构可将该动力传递给至少一组吸附结构。
[000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两个传动轴和传动带,两个传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本体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带套接在两个所述传动轴的外部,适于在两个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传动带连接。
[0010]传动轴和传动带的配合,两个传动轴可将传动带进行支撑,并带动传动带进行移动,传动带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吸附结构移动。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正转时,传动带绕传动轴正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相互靠近;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反转时,传动带绕传动轴反转,可带动至少两组吸附结构相互远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传动结构的结构简单,不会过多增大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占用较少的空间。且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仅需与一个传动轴进行连接,就可在驱动该传动轴转动时,通过传动带来带动另一个传动轴进行转动。
[00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结构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吸附结构沿所述传动带的传动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结构的两侧。
[0012]两组吸附结构可在传动带的带动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00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组所述吸附结构均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所述传动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传动段和第二传动段,所述第一传动段的传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段的传动方向相反;一组所述吸附结构通过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段连接,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通过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段连接。
[0014]传动轴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正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二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相互靠近。传动轴在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反向转动时,第一传动段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段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传动件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另一组吸附结构向第一方向移动,两组吸附结构相互远离。
[00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第一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段连接;第二传动板设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板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的侧部,并与对应的一组所述吸附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板与所述第二传动板之间具有夹角。
[0016]第一传动板与传动带的第一传动段连接,并将第二传动板与第一传动段之间形成间隔,第二传动板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传动结构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00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板与所述第二传动板垂直连接。形成L型的弯折结构,更加简单,且传力稳定。
[00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板和第四传动板;第三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连接;第四传动板设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三传动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板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
传动结构的侧部,并与对应的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板与所述第四传动板之间具有夹角。
[0019]第三传动板与传动带的第二传动段连接,并将第四传动板与第二传动段之间形成间隔,第四传动板可延伸至侧部与吸附结构进行连接,可将吸附结构、传动结构进行横向铺排,不占用纵向过多的空间,减小元器件的转移装置的体积。
[002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段上设有传动孔,所述第三传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孔与所述第四传动板连接。
[0021]传动孔的设置,可将第二传动板和第四传动板引向传动带的一侧,占用更少的空间,传动孔还可对第三传动板进行限位。
[00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孔为沿所述第一传动段的传动方向开设的长孔。第三传动板可在传动孔内进行滑动,还可限位第三传动板的滑动。
[002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动板与所述传动孔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滑动配合,既保证第三传动板的顺畅滑动,又对其滑动进行适当的限位。
[00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段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传动孔的一端设置,使得整个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至少两组吸附结构(2),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具有相互靠近的靠近状态,及相互远离的远离状态;所述吸附结构(2)适于吸附元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结构(3),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传动结构(4),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结构(3)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动连接的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4)包括:两个传动轴(401),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401)与所述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带(402),套接在两个所述传动轴(401)的外部,适于在两个所述传动轴(401)的带动下移动,活动连接的所述吸附结构(2)与所述传动带(40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结构(2)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沿所述传动带(402)的传动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结构(4)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吸附结构(2)均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所述传动带(40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传动段(4021)和第二传动段(4022),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的传动方向相反;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第一传动件(5)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第二传动件(6)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5)包括:第一传动板(501),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连接;第二传动板(502),设置在所述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板(5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板(50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6)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板(501)与所述第二传动板(502)之间具有夹角。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板(501)与所述第二传动板(502)垂直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6)包括:第三传动板(601),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连接;第四传动板(602),设置在所述传动带(402)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板(60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5)的方向延伸至所述传动结构(4)的侧部,并与对应的另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之间具有夹角。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垂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上设有传动孔(4023),所述第三传动板(6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段(402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孔(4023)与所述第四传动板(602)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孔(4023)为沿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传动方向开设的长孔。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板(601)与所述传动孔(402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滑动配合。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5)与所述第一传动段(4021)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传动孔(4023)的一端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3至7或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结构(7),至少一组所述吸附结构(2)通过所述滑动结构(7)与所述本体(1)滑动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元器件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7)包括:滑道(701),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滑板(702),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新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