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8081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5
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及车辆。该线组件与安装在车辆的车门一侧上的防夹传感器电连接以利用控制器来检测车门与车身之间的挤压,该控制器配置为控制车门的打开或关闭。该线组件包括:引线单元,连接至防夹传感器;中央线单元,该中央线单元的一端连接至引线单元并安装在车门的折叠部分上;以及连接线单元,该连接线单元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中央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并且连接线单元穿过车门从车门的内部被拉出至外部。被拉出至外部。被拉出至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及车辆


[000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及车辆,该线组件将安装在用于车辆的密封条中的防夹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车门上安装防夹传感器,该防夹传感器构造为检测乘客在上车或下车时身体是否被挤压在车门与车身之间。
[0003]在车辆中,对于公共汽车,特别是乘客频繁上车或下车的城市公共汽车,设置有防夹传感器(APS)以在车门关闭时检测乘客的身体是否被车门挤压。当防夹传感器检测到乘客被挤压时,车门再次打开,从而防止由于身体(比如手(H))被挤压在车门与车身(诸如框架111)之间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0004]公共汽车100的前门120可以设置为折叠门。通常,折叠门120具有可折叠地彼此连接的第一构件121和第二构件122,并且可通过杆132将第一构件121连接至致动器131。在折叠门120打开的状态下,当操作致动器131以拉动杆132时,第一构件121和第二构件122被操作以折叠,从而打开折叠门120。
[0005]将用于气密密封的密封条140分别应用在第二构件122的另一端(未与第一构件连接的一端)和与该另一端相接触的车身上。具体地,防夹传感器150安装在密封条140中,该密封条140安装于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第二构件122的另一端相接触的车身上。由于防夹传感器150连接至控制器133,控制器133配置为控制致动器131的操作,控制器133操作致动器131使得当防夹传感器150检测到挤压时打开折叠门120。
>[0006]同时,当防夹传感器150安装在车身侧上时,存在的问题是,当折叠门120打开时,打开区域的宽度会因防夹传感器150的厚度而减小。当折叠门120打开时,打开区域的宽度也会受到法规的限制,并且打开区域越大,越有利于乘客上车或下车。无论如何,存在的问题是,打开区域的宽度会因防夹传感器150的厚度而减小。
[0007]如果将防夹传感器150安装在折叠门120上以解决该问题,那么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折叠门120重复折叠,因此也难以牢固地安装用于连接防夹传感器150与控制器133的线,并且线的耐用性降低。
[0008]在
技术介绍
中描述的内容有助于理解本公开的背景,并且可能包括不构成本公开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的内容。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即使在将安装在车门侧的密封条中的防夹传感器与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器连接的同时,该线组件也能够牢固地保持在安装状态。
[0010]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组件,该线组件包括:(a)防夹传感器;(b)引线单元,构造为连接到防夹传感器;(c)中央线单元,该中央线单元的一端连接到引线单元并且构造为
安装在车门上;(d)控制器,配置为控制车门的打开或关闭;以及(e)连接线单元,该连接线单元的一端连接到中央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到控制器。在某些优选的方面,防夹传感器构造为安装在车门上以检测车门和车体之间的挤压。
[0011]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该线组件与安装在车辆车门的一侧上的防夹传感器进行电连接以利用控制器来检测车门与车身之间的挤压,该控制器配置为控制车门的打开或关闭,该线组件包括:引线单元,连接至防夹传感器;中央线单元,中央线单元的一端连接至引线单元并安装在车门的折叠部分上;以及连接线单元,该连接线单元的一端连接至中央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并且连接线单元穿过车门从车门的内部被拉出至外部。
[0012]在某些方面,中央线单元包括:中央线,连接引线单元和连接线单元;线圈单元,使中央线从中央线的中央卷绕成线圈状并且沿中央线单元的纵向方向扩张和收缩;以及线覆盖件,卷绕在中央线的外侧。
[0013]在某些方面,线覆盖件由金属缆线制成并形成为卷绕在中央线的外侧。
[0014]在某些方面,设置有构造为支撑线覆盖件的外侧的缆线引导件,因为该线覆盖件在穿透车门的折叠部分时被挤压到车门上。
[0015]在某些方面,缆线引导件安装在中央密封条中,中央密封条安装在车门的折叠部分上。
[0016]在某些方面,缆线引导件利用钩而在车门的折叠部分上固定至车门,该钩安装在缆线引导件的后端上。
[0017]在某些方面,连接至引线单元和连接线单元的连接器相应地形成在中央线单元的两端上。
[0018]在某些方面,中央线单元通过在与连接器相邻的位置处的束线带而固定到车门。
[0019]在某些方面,引线单元包括:引线,将防夹传感器与中央线单元电连接;以及连接器,设置在引线的端部并且连接到中央线单元。
[0020]在某些方面,引线单元通过在与连接器相邻的位置处的束线带而固定到车门上。
[0021]在某些方面,连接线单元包括:连接线,该连接线连接中央线单元和控制器;以及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在连接线的端部并且连接到中央线单元。
[0022]在某些方面,连接线单元通过在与连接器相邻的位置处的束线带而固定到车门上。
[0023]在某些方面,引线单元、中央线单元和连接线单元沿着车门的内边缘安装。
[0024]在某些方面,车门是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组成折叠门,第一构件铰接连接至车身并通过致动器转动,并且第二构件可折叠地安装在第一构件上。
[0025]在某些方面,防夹传感器安装在第二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与车身相接触的部分上,并且引线单元安装在第二构件中。
[0026]在某些方面,中央线单元安装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上方。
[0027]在某些方面,连接线单元的一部分安装在第一构件中,并且连接线单元的其余部分穿过车辆的第一构件和阶梯板连接到控制器。
[0028]在某些方面,防夹传感器安装在车门的一侧上并且安装在密封条中,该密封条在车门关闭时气密密封在车门与车身之间。
[0029]根据某些方面,在防夹传感器安装于车门的端部的情况下,有效地,在车身中安装防夹传感器不需要任何空间,因此在车门打开时打开区域不会变窄。
[0030]此外,由于门的折叠而引起的长度变化由线圈单元吸收,并由车门的折叠部分上的线覆盖件加强,从而提高线组件的耐用性。
[0031]如上所述,该系统包括控制器或处理器的使用。
[003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包括本文所公开的线组件的车辆。
[0033]因此,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线组件的车辆,其中该线组件包括:(a)防夹传感器;(b)引线单元,构造为连接至防夹传感器;(c)中央线单元,该中央线单元的一端连接至引线单元并且构造为安装在车辆的车门上;(d)控制器,配置为控制车门的打开或关闭;以及(e)连接线单元,该连接线单元的一端连接到中央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到控制器,并且连接线单元穿过车门从车门的内部被拉出至外部。
[0034]在优选的方面,车门是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夹传感器的线组件,包括:防夹传感器;引线单元,构造为连接到所述防夹传感器;中央线单元,所述中央线单元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引线单元,并且所述中央线单元构造为安装在车门上;控制器,配置为控制所述车门的打开或关闭;以及连接线单元,所述连接线单元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中央线单元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线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构造为安装在所述车门上,以检测所述车门和车身之间的挤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中央线单元包括:中央线,连接所述引线单元和所述连接线单元;线圈单元,使所述中央线从所述中央线的中央卷绕成线圈状,并且沿所述中央线单元的纵向方向扩张和收缩;以及线覆盖件,卷绕在所述中央线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线覆盖件由金属缆线制成并形成为卷绕在所述中央线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组件,其中,设置有构造为支撑所述线覆盖件的外侧的缆线引导件,因为所述线覆盖件在穿透所述车门的折叠部分时被挤压到所述车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缆线引导件安装在中央密封条中,所述中央密封条安装在所述车门的折叠部分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缆线引导件利用钩而在所述车门的折叠部分上固定至所述车门,所述钩安装在所述缆线引导件的后端上。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组件,其中,连接至所述引线单元和所述连接线单元的连接器相应地形成在所述中央线单元的两端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中央线单元通过在与所述连接器相邻的位置处的束线带而固定到所述车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引线单元包括:引线,将所述防夹传感器与所述中央线单元电连接;以及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引线的端部并且连接到所述中央线单元。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组件,其中,所述引线单元通过在与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承永
申请(专利权)人:起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