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7708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包括亲鱼选择、激素注射、亲鱼配对、鱼卵收集、鱼卵孵化和鱼苗暂养步骤,选用乌鳢作为亲鱼父本,以斑鳢作为母本,确定精确的激素配伍和注射方法对父本和母本亲鱼进行激素注射催产后一对一单配对繁殖,收集受精卵,鱼卵孵化后鱼苗经暂养即可出售和运输。本发明专利技术杂交鳢出苗率高、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耐运输,对我国鳢科鱼类的推广养殖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淡水鱼杂交繁育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杂交鳢的育种 和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世界上鳢科鱼类共有33种,在中国分布的共有11种乌鳢、 斑鳢、月鳢、纹鳢、缘鳢、点鳢、甲鳢、眼鳢、夜鳢、线鳢、宽额鳢。 在这ll种鳢科鱼类中,乌鳢和斑鳢人工养殖最多。乌鳢和斑鳢肉质 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具有强健身体,补血收敛, 利湿去瘀,病后及手术后食用,具有生肌补血,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多年的养殖,无论是乌鳢还是斑鳢品种都出现了生长速 度慢、病害严重、不耐长途运输等种质退化缺点,制约了鳢科鱼类的 养殖推广。申请号为02112675.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鳢科鱼类的人工育 种与养殖方法,具体包括水池选择一亲鱼选育、培育一人工催产一 产卵受精一鱼卵孵化一仔鱼培育。所述专利通过人工育种的方法将自 然界中一年产卵一次的鳢鱼达到产卵不分季节、繁殖率、成活率高。 但该技术没有涉及繁育优良的鳢科鱼类种苗的技术方案,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鳢鱼生长速度慢、病害严重、不耐长途运输等种质退化的缺点。如何通过更为优良的育种和养殖方法优选鳢鱼品种,目前尚无相关技术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鳢科鱼类尤其是乌鳢和斑鳢育种和养 殖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繁育优良 的鳢科鱼类种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予以实现提供一种,包括亲鱼选择、激素注射、 亲鱼配对、鱼卵收集、鱼卵孵化、鱼苗暂养步骤。所述亲鱼选择是父本选用乌鳢,母本选用斑鳢。本专利技术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试验,总结得到乌鳢的个体较大、 抗病力较强、后期生长速度较快,但肉质口感不及斑鳢,且不易驯食 而斑鳢肉质口感好,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容易驯食,但抗病力差。以 乌鳢为父本和斑鳢为母本杂交所生产的子一代(FJ,更能综合了双 亲的优点,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如肉质好,生长速度快,抗病 力强、个体较大等。本专利技术所述亲本来源较广,经过选育。更为优选的方案是在水温达到22'C以上时进行亲鱼选择,亲鱼父 本选用乌鳢,要求2龄以上,体重750g以上,体质健壮;母本选用 斑鳢,要求1龄以上,体重不低于500g,体质健壮,外观达到性成 熟标准。所述激素注射雌鳢分两针注射,间隔时间为12小时,第一针按 每千克鱼体重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00 10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 1 10吗;第二针按每千克鱼体重注射:HCG 500 2000 IU、 LRH—A2 5 50吗、马来酸地欧酮(DOM) 3 40mg;雄鳢注射一针即可,注射剂量为HCG100 2000IU、 LRH_ A2 2 30,现有技术的催产激素选择,前后两针注射的激素种类一样,只是 剂量不同(通常第一针占总量的1/3,第二针占总量的2/3)。本专利技术 是前后两针注射的激素种类不一样,激素剂量、总量也不同。这不仅 减少了用药量,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对亲鱼的伤害程度, 有利于产后恢复和提高产卵效率。优选的注射激素方法是将注射针头朝向鱼头方向与鱼体轴成 40° 60°角插入,然后徐徐注入药液。所述亲鱼配对是将父母本亲鱼在第一次注射催产剂后,分开暂 养;在第二次注射后,将父母本亲鱼进行一对一配对每一小型产卵 容器内只放父本乌鳢和母本斑鳢各一尾,在产卵容器上面加盖网罩, 防止亲鱼跳出。所述鱼卵收集是待产卵结束后,开始收集鱼卵,用容器例如小碗 或水瓢将产出的鱼卵与水一同轻轻地舀取,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盛卵容 器中,除净未受精的白卵,然后送到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优选鱼卵的方法是在收集卵子时按照白卵的多与少的组分开收 集,分批投放到孵化池中。鱼卵孵化与鱼苗暂养是把收集的鱼卵投放到孵化池中,鱼卵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万粒以上,孵化水温26 28"C, 20多小时鱼苗出 膜;鱼苗出膜后,及时剔除卵膜及死卵、白卵等,保持水温24°C 30°C, pH值7 7.5,水质清新,鱼苗暂养4 5天,鱼苗卵黄囊吸收 完毕,即可出售或下池塘培育成大规格鱼种。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通过长期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整套系统的杂交鳢育种和养殖 技术方案,选用乌鳢作为亲鱼父本,以斑鳢作为母本,确定精确的激 素配伍和注射方法对父本和母本亲鱼进行激素注射催产后一对一单 配对繁殖,收集受精卵,鱼卵孵化后鱼苗经暂养即可出售和运输。在 有控温条件时,可实现产卵不分季节的产卵,并具有繁殖率高、成活 率高的现有优良效果,而且通过优良亲本的选择配对,繁育出的杂交 鳢杂种优势明显。本专利技术的育种方法培育的杂交鳢出苗率高、生长速 度快、抗逆性强、耐运输,从根本上解决乌鳢和斑鳢种苗生长速度慢、 病害严重、不耐长途运输等种质退化的缺点,对我国鳢科鱼类的推广 养殖有重要意义。(2) 本专利技术育种方法技术方案明确,简单易行,适合大规模推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1在繁殖季节,当水温达到22C以上时,在养殖的乌鳢和斑鳢中选择催产繁殖用亲鱼,选择标准父本为2龄以上的乌鳢,体重750g 以上,肛门和生殖孔稍粉红,略凹;母本为1龄以上的斑鳢,体重500g以上,肛门和生殖孔略红肿凸出,腹部膨大,头向上竖起时卵巢轮廓明显。亲鱼挑选出来后,父本乌鳢先放水泥池暂养备用,母本斑鳢进行第一针注射催产药物注射剂量按每千克鱼体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500 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LRH—A2) 6jig; 12小时 后,母本斑鳢进行第二针注射,注射剂量按每千克鱼体重HCG1000IU、 LRH—A220ng、马来酸地欧酮(DOM) 25mg;父本乌鳢进行一 针注射催产药物,注射剂量按每千克鱼体重注射剂量为HCG 500 IU、 LRH—A2 30,以上催产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针剂,按每千克鱼体重注射1毫升药液。胸鳍基部无鳞处或背鳍左右两侧肌肉注射。注射时,将 注射针头朝向鱼头方向与鱼体轴成45°角插入亲鱼胸鳍基部无鳞处 或背鳍左右两侧肌肉,深度约0.4cm,然后缓缓注入催产药液。催产注射完毕后,立即将父母本亲鱼进行一对一配对即每一小 型产卵容器内只放父本乌鳢和母本斑鳢各一尾,在产卵容器上面加盖 网罩,防止亲鱼跳出。在亲鱼产卵的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产卵结束后,用小碗或水瓢将产出的鱼卵与水一同轻轻地舀取, 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盛卵容器中,除净未受精的白卵,然后送到孵化池 中进行孵化。收集卵子时将白卵多与少的组分开收集,分批投放到孵 化池中。孵化前,孵化池要进行认真清洗、消毒。鱼卵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万粒以上,孵化水温26 28。C, 20多小时鱼苗出膜,平均 出膜率达90%。待鱼苗出膜后,及时剔除卵膜及死卵、白卵等,保持水温24t: 30°C, pH值7 7.5,并在水泥池中用微流水和充气,使水泥池中的 水质清新,暂养4 5天,鱼苗卵黄囊吸收完毕,即可出售或下池塘 培育成大规格鱼种。 实施例2在繁殖季节,当水温达到24。C时,在养殖的乌鳢和斑鳢中选择 催产繁殖用亲鱼,选择标准父本为2龄以上的乌鳢,体重750g以 上,肛门和生殖孔稍粉红,略凹;母本为l龄以上的斑鳢,体重500g 以上,肛门和生殖孔略红肿凸出,腹部膨大,头向上竖起时卵巢轮廓 明显。亲鱼挑选出来后,父本乌鳢先放水泥池暂养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包括亲鱼选择、激素注射、亲鱼配对、鱼卵收集、鱼卵孵化和鱼苗暂养步骤,其特征在于: 所述亲鱼选择是父本选用乌鳢,母本选用斑鳢; 所述激素注射的方法是雌鳢分两针注射,间隔时间为12小时,第一针按每千克鱼体 重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0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1~10μg;第二针按每千克鱼体重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20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5~50μg、马来酸地欧酮3~40mg;雄鳢注射一针,注射剂量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20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2~30μg; 所述亲鱼配对是将父母本亲鱼在第一次注射催产剂后,分开暂养;在第二次注射后,将父母本亲鱼进行一对一配对; 所述鱼卵收集是待产卵结束后开始收集鱼卵,舀取 鱼卵与水倒入盛卵容器中,除净未受精的白卵; 鱼卵孵化与鱼苗暂养是将收集的鱼卵投放到孵化池中进行孵化,鱼卵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万粒以上,孵化水温26~28℃;鱼苗出膜后,剔除卵膜及死卵和白卵,水温24℃~30℃、pH值7~7.5条件下暂 养鱼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记兴卓孝磊陈言峰林永贺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