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刀鲚的全人工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6869 阅读:5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刀鲚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艺步骤:亲鱼来源;亲鱼选育,包括静、流水相结合强化培育;人工催产措施,包括亲鱼选择、采精、挖卵检查、催产水温确定、亲鱼配组、激素注射、人工授精等;微流水孵化;夏花及鱼种的培育。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加强亲鱼营养强化培育,投喂激素和流水刺激调控等手段,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与排放,规范人工催产、授精工艺,独创简易浮性卵的流水孵化装置并加强孵化期的管理与生态调控,有效地突破刀鲚人工繁殖技术难题,人工繁殖的催产率为33%,受精率为48%,孵化率为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繁殖方法,具体来说,是一种刀鲚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属于鱼类繁殖

技术介绍
刀鲚(Coilia nasus)隶属于属鲱形目鲲科鲚属,又名长颌鲚,俗称"刀鱼"、"毛花 鱼"、"刨花鱼"。其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著称,是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名贵洄游 性鱼类。 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 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窘境,2009年的清明前后,三两左右规格的刀 鲚市售价高达6000元/Kg。因此,突破刀鲚的人工繁殖,解决苗种供给不足的问题,继而 开展刀鲚的人工养殖和增殖,让美味重回百姓餐桌,拯救这一珍贵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刀鲚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刀鲚是一 种溯河产卵鱼类,必须经过水温、水流等外部因子的剌激,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具有许多纯 海水或纯淡水鱼类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生理、生态及生物学特性,其繁殖生态条件较为苛刻。 从国内较早关注长江刀鲚生态的学者袁传宓、秦安舲开始,随后,1973年由南京大学生物系 鱼类科研组、湖北省长江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安徽省长江水产调查小组和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组成了长江流域刀鲚资源调查协作组,着重对刀鲚的生殖洄游、性 腺发育、产卵场分布等进行了生态调查及研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朱栋良于1974年在江西 鄱阳湖调查了刀鲚天然繁殖条件及观察了胚胎发育过程;然而,三十年过去了,由于长江生 态环境的改变,刀鲚的生态习性及种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调查研究结果与现状已 相去甚远。近几年,众多科研院所纷纷立项开展刀鲚人工繁殖研究,耗资巨大,一直在寻求 一种类似于四大家鱼的通过捕获野生雄雌鱼进行人工授精进而进行培育的方式解决苗种 问题,然而屡遭失败,尚无成功之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采取刀鲚灌江纳苗的池塘生态养殖培育成熟亲本的方法,结合刀鲚繁殖池塘生态学和组织细胞学等研究,在充分掌握刀鲚繁殖生态环境和性腺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鱼类繁殖中内在生理变化和外界环境协同作用的原理,提出了;该方法通过加强亲鱼驯养与培育、模拟自然环境、营养及激素调控等手段,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成熟与排放,改进人工授精工艺,并加强孵化期的管理与生态调控,提高刀鲚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 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1、亲鱼来源4 繁殖的亲鱼系江苏省江阴申港段灌江纳苗养殖的F2代刀鲚。 2、亲鱼选育 ①前期静水培育。挑选体质健壮、活力好、鳍鳞完整,无伤无病的&代后备亲鱼,放入面积在6亩以上的静水池塘中,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后备亲鱼下塘后6天开始投喂青虾、"红虫"等生物活饵料,保持池中饵料生物重量与刀鲚的总重量比约为0.02 : 1。日常要管理好池塘水质,及时更换新鲜水和开增氧机。 ②后期流水强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将后备亲鱼从静水池按体重规格分池,转入6亩以上的流水池专池培育,放养密度为50-80尾/亩。翌年的2月份开始,流水池每星期冲水2次,每次5-6小时,自4月上旬开始,流水池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水流速保持在0. 1-0. 15m/s ;饲料投喂则加重"红虫"的比例。经过半年的强化培育,3足龄雄、雌亲鱼体重分别可达80g和120g以上,性腺成熟。 3、人工催产、授精 ①亲鱼选择。雄亲鱼选择体重80g以上,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亲鱼选择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下腹部松软有弹性。 ②采精、挖卵检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精液激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力情况,成熟的精子有30 50s的快速运动时间;用挖卵器从亲鱼泄殖孔内取出少许卵样,将卵样放人培养皿中,加入透明液(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数计95%酒精90 95份;10%福尔马林8 12份;冰乙酸4 6份;三者按上述比例混合即成)浸没卵样,2 3min后观察卵的形态,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全部或绝大多数卵核偏位。 ③配组。用于繁殖的雌、雄亲鱼性比为1 : 3-1 : 3.5。 催产水温。人工催产操作适宜水温在16 23°C。 ⑤激素注射。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_A2)和鱼类催产助剂(宁波市激素制品有限公司)配伍对亲鱼进行催产。雌刀鲚注射剂量为80iig LRH-4+17mg鱼类催产助剂/Kg,雄鱼为雌鱼的一半,背鳍基部一次注射。注射时,手握成外拳状而内空,使刀鲚头部朝里,随鱼动而带水背鳍基部注射,采用lml规格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常州悦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操作。 ⑥人工授精。注射催产激素后亲鱼放入水深1.2m、面积为20n^的水泥池,冲水剌激,在水温16°C -22"下,刀鲚产卵的效应时间为12h-16h。 4、孵化管理 孵化桶用塑料制成,孵化桶容水量500 700kg,放卵密度2 X 104粒/桶 4X 104粒/桶;结构如图1所示。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水流速控制在0. 4m/s,及时清除卵膜;鱼苗出膜后要降低孵化桶中水流速,可控制为0. 2m/s,以防止鱼苗体力过分消耗。鱼苗出膜6-8天左右,口器、肠管形成,应及时投喂投喂用150目筛绢过滤的单细胞绿藻、轮虫,单细胞绿藻、轮虫投喂后水体中密度为5-8个/ml或下塘进行夏花培育; 5、夏花及鱼种的培育 ①培育池要求及水质控制。培育池3-5亩,水深1. 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进排水方便。鱼苗下塘前14 16天用120Kg/亩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后排尽水将池底晒干。鱼苗下塘前一周进水,进水采用清新无污染的长江水,并用100目的密网布过滤。鱼苗下塘时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 7 0. 8m,以后根据水质情况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渐补充新鲜水,同时通过泼豆浆和加水来调节水的肥度,保持池中丰富的浮游生物。 ②养殖密度为3-5万尾/亩。 ③饵料及投喂方法。前期的饲料以豆浆调节水质为主,培养单细胞绿藻;当鱼苗长至15 20mm时,逐渐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当鱼苗长至30mm以上时,除投喂"红虫"外适当加投抱卵青虾。起捕。幼鱼须拉网锻炼2 3次,到11月份,池中水温在l(TC左右时鱼种个体体长为10-14cm,体重在6-10g之间,即可销售。 所述孵化桶由孵化桶体1、溢水管2、出水套管3、增氧管4、进水管5、微孔增氧管6、冲水口 7及阀门控制出水管9等组成。在孵化桶体1内分别设置有溢水管2、增氧管4、进水管5 ;孵化桶体内壁上端设置有4个外接供水设备带阀门控制的冲水口 ,其中2个冲水口位置与出水套管相同高度8-l,2个冲水口位置与溢水管相同高度8-2。所述溢水管2内设置出水套管3,溢水管2未端穿过孵化桶体1桶底与阀门控制出水管9连接;所述溢水管2上设有小孔2-l,并外套筛绢2-2。所述进水管5 —端外接供水设备,另一端为冲水口 7 ;所述增氧管4 一端外接增氧机,另一端接微孔增氧管6,并紧贴孵化桶体1桶底; 所述刀鲚鱼苗出膜6-8天,单细胞绿藻、轮虫投喂量为5-8个/ml ; 所述鱼苗长至15 20mm时,逐渐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量3-4个/ml ; 所述鱼苗长至30mm以上时,除投喂红虫量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刀鲚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繁殖步骤:    (1)、亲鱼来源:繁殖亲鱼为灌江纳苗养殖的刀鲚;    (2)亲鱼选育:    a、前期静水培育:挑选体质健壮、活力好、鳍鳞完整,无伤无病的后备亲鱼,放入面积在6亩以上的静水池塘中,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后备亲鱼下池塘后6天开始投喂生物饵料;    b、后期流水强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将后备亲鱼从静水池转入6亩以上的流水池培育,放养密度为50-80尾/亩;翌年的2月份开始,流水池每星期冲水2~3次,每次5-6小时,流水池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水流速保持在0.1-0.15m/s;经过半年培育,雄、雌亲鱼性腺成熟;    (3)、人工催产、授精:    a、亲鱼选择:选择性腺成熟的雄亲鱼,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亲鱼选择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下腹部松软有弹性;    b、采精、挖卵检查:用吸管吸取雄亲鱼精液激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力情况,成熟的精子有30~50s的快速运动时间;用挖卵器取出雌亲鱼卵样,将卵样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透明液浸没卵样,2~3min后观察卵的形态,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全部或绝大多数卵核偏位;    c、配组:用于繁殖的雌、雄亲鱼性比为1∶3-1∶3.5;    d、催产水温:人工催产操作适宜水温在16~23℃;    e、催产激素注射: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鱼类催产助剂配伍对亲鱼进行催产;雌刀鲚注射剂量为:80μg  LRH-A↓[2]+17mg鱼类催产助剂/Kg,雄鱼为雌鱼的一半,背鳍基部一次注射;    f、人工授精:催产激素注射后亲鱼放入水深1.2m、面积为20m↑[2]的水泥池,冲水刺激,在水温18℃-22℃下,刀鲚产卵的效应时间为12h-16h;    g、孵化管理:孵化在孵化桶进行,鱼苗出膜6-8天左右,口器、肠管形成,投喂用150目筛绢过滤的单细胞绿藻、轮虫,单细胞绿藻、轮虫投喂后水体中密度为5-8个/ml或下塘进行夏花培育;    h、夏花及鱼种的培育:    (a)、培育池要求及水质控制:培育池3-5亩,水深1.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鱼苗下塘前14~16天用120Kg/亩生石灰进行消毒,鱼苗下塘前一周进水,水采用长江水,并用密网布过滤;鱼苗下塘时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7~0.8m;    (b)、养殖密度为3-5万尾/亩;    (c)、饵料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跑郑金良顾若波张呈祥徐钢春张宪中丁建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