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政祐专利>正文

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391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4
一种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包含本体部及缓冲单元。所述本体部由热塑性材料与第一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所述本体部的底面具有呈凹状并界定出注料凹槽的第一面段、围绕连接所述第一面段的弧面段及连接于所述弧面段的下鼻端面段。所述第一面段形成至少一个贯穿至所述本体部的顶面的贯孔。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由所述热塑性材料与第二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且密度小于所述本体部的填充于所述注料凹槽并连接所述第一面段的缓冲基底及填充于所述至少一个贯孔并连接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个缓冲体。所述缓冲单元的密度小于所述本体部,以提升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乘坐的舒适性。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乘坐的舒适性。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发泡垫体,特别是涉及一种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

技术介绍

[0002]一种现有的发泡垫体,包括一个高密度垫体部,及一个设置于所述高密度垫体部下方的低密度垫体部。所述低密度垫体部的密度小于所述高密度垫体部。
[0003]当使用者乘坐于所述发泡垫体且位于所述低密度垫体部的相对上方时,所述低密度垫体部能降低所述使用者臀部的压力以提升乘坐的舒适感。然而,制作所述发泡垫体时需分别使用两种模具进行发泡成型,再将所述低密度垫体部结合于所述高密度垫体部,制作流程较为繁琐费时,且制作成本较高。并且,由于使用者的臀部整体实际上仍是接触所述高密度垫体部,因此乘坐的舒适度能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前述至少一个缺点的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
[0005]本技术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包含本体部,及缓冲单元,所述本体部由热塑性材料与第一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所述本体部包括顶面,及相反于所述顶面的底面,所述本体部的底面具有呈凹状并界定出注料凹槽的第一面段、围绕连接所述第一面段的弧面段,及连接于所述弧面段相反所述第一面段的一侧的下鼻端面段,所述第一面段形成贯穿至所述本体部的顶面并连通所述注料凹槽的至少一个贯孔;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由所述热塑性材料与第二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且密度小于所述本体部的缓冲基底,及连接所述缓冲基底的至少一个缓冲体,所述缓冲基底填充于所述注料凹槽并连接所述第一面段,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体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贯孔相同并填充于所述至少一个贯孔并连接所述本体部。
[0006]本技术所述的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所述下鼻端面段连接所述弧面段的前侧并朝前渐缩延伸,所述第一面段形成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贯孔,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贯孔的缓冲体。
[0007]本技术所述的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每一个贯孔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段的下开口,及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顶面的上开口,每一个缓冲体自对应的贯孔的所述下开口延伸至所述上开口。
[0008]本技术所述的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每一个缓冲体于对应的所述上开口处形成呈后宽前窄的肾形。
[0009]本技术所述的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所述热塑性材料为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或热塑性弹性体。
[0010]本技术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不需额外添加化学发泡剂的状况下即可完成快速的发泡成型,不仅具环保性,且能大幅缩短制作时间。而将所述第二混
料注入所述第二注入孔时,通过所述注料凹槽能有足够的空间流动并填满所述至少一个贯孔,以发泡成型为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体,提升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乘坐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2]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本体部的仰视图;
[0013]图3是图1的仰视图;
[0014]图4是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图;
[0015]图5是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的一个第一公模的仰视图;
[0016]图6是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的所述第一公模结合一个母模的剖视图;
[0017]图7是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的一个第二公模的仰视图;
[0018]图8是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的所述第二公模结合所述母模的剖视图;
[0019]图9是一个流程图,说明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所述第一公模或所述第二公模结合所述母模的纵剖面显示的注料成型过程;
[0020]图10是一个流程图,说明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流程中所述第一公模或所述第二公模结合所述母模的横剖面显示的注料成型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下",是以各图所示方位或正常使用方位为基准。
[0022]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实施例,适用作为自行车坐垫使用,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包含一个本体部1,及一个缓冲单元2。
[0023]所述本体部1包括一个顶面11,及一个相反于所述顶面11的底面12。所述顶面11具有一个乘坐面段111,及一个连接所述乘坐面段111的上鼻端面段112。所述上鼻端面段112自所述乘坐面段111朝前渐缩延伸。
[0024]所述底面12具有一个第一面段121、一个围绕连接所述第一面段121的弧面段122,及一个连接于所述弧面段122相反所述第一面段121的一侧的下鼻端面段123。所述第一面段121呈凹状并界定出一个注料凹槽124。所述下鼻端面段123连接所述弧面段122的前侧并朝前渐缩延伸。所述第一面段121形成两个贯穿至所述顶面11的乘坐面段111的贯孔13。所述贯孔13左右间隔设置并连通所述注料凹槽124。每一个贯孔13具有一个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段121的下开口131,及一个形成于所述顶面11的乘坐面段111的上开口132。每一个上开口132呈后宽前窄的肾形,且与另外一个上开口132呈对称状。
[0025]参阅图1至图3,所述缓冲单元2包括一个填充于所述注料凹槽124并连接所述第一面段121的缓冲基底21,及两个分别填充于所述贯孔13并连接所述缓冲基底21及所述本体部1的缓冲体22。每一个缓冲体22自对应的贯孔13的所述下开口131延伸至所述上开口132。
[0026]参阅图4至图7,制造所述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的步骤如下,包含步骤S1~S5。
[0027]于所述步骤S1中,准备一个第一公模3、一个母模4,及一个第二公模5。
[0028]所述第一公模3包括一个呈凸状的第一内模面31、一个围绕连接所述第一内模面31的内模弧面32、一个呈凸状并连接所述内模弧面32相反所述第一内模面31的一侧的第一鼻端面33、一个围绕连接所述内模弧面32及所述第一鼻端面33的第一靠合面34、两个凸设于所述第一内模面31的凸块35、两个形成于所述第一内模面31的第一注入孔36,及一个形成于所述第一鼻端面33的鼻端注入孔37。所述第一鼻端面33连接所述内模弧面32的前侧并朝前渐缩延伸。所述第一注入孔36及所述鼻端注入孔37前后间隔设置,所述凸块35分别位于最后侧的所述第一注入孔36的左侧及右侧。
[0029]所述母模4包括一个呈凹状的母内模面41,及一个围绕连接所述母内模面41的母靠合面42。所述第二公模5具有一个呈凸状的第二内模面51、一个连接所述第二内模面51的第二鼻端面52、一围绕连接所述第二内模面51及所述第二鼻端面52的第二靠合面53,及两个形成于所述第二内模面51且前后间隔的第二注入孔54。所述第二鼻端面52连接所述第二内模面51的前侧并朝前渐缩延伸。
[0030]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临界发泡双密度垫体,包含本体部,及缓冲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由热塑性材料与第一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所述本体部包括顶面,及相反于所述顶面的底面,所述本体部的底面具有呈凹状并界定出注料凹槽的第一面段、围绕连接所述第一面段的弧面段,及连接于所述弧面段相反所述第一面段的一侧的下鼻端面段,所述第一面段形成贯穿至所述本体部的顶面并连通所述注料凹槽的至少一个贯孔;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由所述热塑性材料与第二超临界流体发泡形成且密度小于所述本体部的缓冲基底,及连接所述缓冲基底的至少一个缓冲体,所述缓冲基底填充于所述注料凹槽并连接所述第一面段,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体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贯孔相同并填充于所述至少一个贯孔并连接所述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祐
申请(专利权)人:李政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