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94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电池;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车身覆盖件形成驾驶室;车门组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全地形车还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上,空调管路沿上下方向在第一投影面上有一个投影区域,投影区域的最前端为第一端,投影区域的最后端为第二端,第一轮轴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第一端与第一投影线的距离设置为大于等于60mm且小于等于70mm,第二端与第一投影线的距离设置为大于等于270mm且小于等于300mm;通过上述设置,为驾驶者驾驶全地形车时提供舒适良好的驾驶环境的同时能够节省管路设计。同时能够节省管路设计。同时能够节省管路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是一种可以在所有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具有较高的地盘、减震性能较优的悬架、抓地性较好的轮胎和较强的动力等特点。相较于普通车辆,全地形车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沙滩、山地、森林、沼泽等地形中行驶,已经广泛应用于农场、娱乐场所。
[0003]随着对全地形车环保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燃油车逐步转换为新能源车。然而现有的新能源全地形车缺少空调系统,没有将空调系统安装在全地形车上的布置方案,使全地形车在炎热环境中行驶时,驾驶环境舒适型较差,且动力电池的温度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导致动力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无法满足驾驶室和动力电池温度调节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电池;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至少部分车身覆盖件形成驾驶室;车门组件,车门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全地形车还包括用于调节驾驶室温度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上,空调管路沿上下方向在第一投影面上有一个投影区域,投影区域的最前端为第一端,投影区域的最后端为第二端,第一轮轴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第一端与第一投影线的距离为L1,第二端与第一投影线的距离为L2,L1设置为大于等于60mm且小于等于70mm,L2设置为大于等于270mm且小于等于300mm。
[0007]进一步地,L1设置为大于等于65mm且小于等于70mm,L2设置为大于等于280mm且小于等于285mm。
[0008]进一步地,投影区域沿全地形车前后方向的最大纵向长度为L3,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的距离为L4,L3和L4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07且小于等于0.11。
[0009]进一步地,L3设置为大于等于240mm且小于等于300mm。
[0010]进一步地,全地形车还包括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和空调系统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
[0011]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流通路径,第一流通路径上设置有第一驱动件、冷凝器、第一降压装置和蒸发器。
[0012]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流通路径,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二流通路径上。
[0013]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冷却系统的控制系统预设有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当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冷却系统处于第一状
态;当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冷却系统处于第二状态。
[0014]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包括第三流通路径,第二流通路径与第三流通路径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当冷却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冷却系统通过第三流通路径冷却动力电池。
[0015]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包括第四流通路径,第四流通路径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当冷却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冷却系统通过第四流通路径加热动力电池。
[0016]本技术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空调系统的布置方式,使空调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精密,减小了空调系统的占用空间并减小了空调管路的长度,从而节省了空调系统的制造成本并使空调系统便于安装在全地形车上,还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效率和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全地形车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全地形车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空调系统的布置结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空调系统的布置机构侧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空调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23]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动力组件(图未示)、车身覆盖件13、车门组件14和行走组件15,其中,全地形车100可以是混动型车,也可以是纯电动型车。车架11用于支撑动力组件12、车身覆盖件13、车门组件14和行走组件15。动力组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动力组件12包括动力电池121,动力组件12用于提供全地形车100的驱动力。车身覆盖件13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车身覆盖件13用于覆盖全地形车100的内部零件。车门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车门组件14和车身覆盖件13共同构成了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41,提高了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行走组件15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11,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轮轴151和第二轮轴152,行走组件15用于驱动全地形车100行驶。为了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作为全地形车10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24]如图5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空调系统16和冷却系统17。当全地形车100在炎热的工况中行驶时,空调系统16能够对驾驶室141内进行降温,从而调节驾驶室141的温度,为驾驶者提供舒适良好的驾驶环境。冷却系统17用于调节动力电池121的温度,从而使动力电池121的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空调系统16包括第一流通路径161和第二流通路径162,第一流通路径161和第二流通路径162中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剂,第一热交换剂在空调系统16中循环流动并吸收或放出热量,用于调节驾驶室141的温度。冷却系统17包括第三流通路径171和第四流通路径172,第三流通路径171和第四流通路径172中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剂,第
二热交换剂在冷却系统17中循环流动并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动力电池121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全地形车100还设置有交换器18,空调系统16和冷却系统17均流经交换器18,并在交换器18处进行热交换,如第二热交换剂吸收动力电池121的热量后,可以通过交换器18将热量传递至第一热交换剂,从而使第二热交换剂可以持续吸收动力电池121的热量。
[0025]如图4至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空调系统16包括第一驱动件163、冷凝器164、第一降压装置165和蒸发器166,第一驱动件163、冷凝器164、第一降压装置165和蒸发器166均设置在第一流通路径161上。第一热交换剂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在空调系统16中循环流动,通过在气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等原理吸收驾驶室141的热量,达到调节驾驶室141温度的效果。具体地,第一热交换剂的沸点随着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动力电池;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至少部分所述车身覆盖件形成驾驶室;车门组件,所述车门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驾驶室温度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在一个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上,所述空调管路沿上下方向在所述第一投影面上有一个投影区域,所述投影区域的最前端为第一端,所述投影区域的最后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轮轴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在所述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投影线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投影线的距离为L2,L1设置为大于等于60mm且小于等于70mm,L2设置为大于等于270mm且小于等于30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L1设置为大于等于65mm且小于等于70mm,L2设置为大于等于280mm且小于等于28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区域沿所述全地形车前后方向的最大纵向长度为L3,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的距离为L4,L3和L4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07且小于等于0.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佩李而明魏铭萱林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