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41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温板。该均温板具有蒸发区和凝结区,蒸发区与凝结区之间被配置为流通区,流通区中设置有第一结构,第一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分割气相工作介质从至少一个蒸发区流入至少两个凝结区时产生的湍流。该均温板中由于设置了第一结构,能够避免现有均温板特别是常见的T形均温板中气相工作介质从一个蒸发区流动至多个凝结区时因为产生湍流导致流通速度降低的现象,从而加快了气相工作介质的流动速度,使得相同时间内更多的气相工作介质在凝结区中放热液化,进而增加了相同时间内回流至蒸发区的液相工作介质。第一结构的设置从整体上加快了流通区内整个热循环的速度,避免了干烧现象,也具有更高的热传导功率。也具有更高的热传导功率。也具有更高的热传导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温板


[0001]本技术涉及均温板
,尤其涉及一种均温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设备算力的提高,对芯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相同体积的芯片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常规的热管已经无法适应现有的散热需求,均温板作为一种导热能力更强、体积更紧凑的热传导结构,已经成为目前解决散热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
[0003]均温板主要分为蒸发区、流通区和凝结区,液相介质在蒸发区吸热变为气相,并依靠气态的潜热性通过流通区流通至凝结区放热变为液相,之后再通过内腔中的毛细传液层,液相工作介质从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并继续吸热变为气相,如此完成热循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均温板在高功率或高热流密度方面受工作介质循环速度的影响,蒸发区的补液速度不足,很容易干烧,尤其在T形状的均温板中很普遍。
[0004]基于以上所述,亟需一种均温板,能够避免干烧,并且具有更强的热传导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能够加快工作介质在至少一个蒸发区和多个凝结区之间吸热、放热的循环速度,避免干烧现象,并具有更强的热传导功率。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均温板,该均温板中具有腔体,腔体包括蒸发区和凝结区,上述蒸发区与上述凝结区之间被配置为流通区,上述流通区中设置有第一结构,上述第一结构将上述流通区中分割以使上述流通区中包括若干分流通道,上述分流通道与上述凝结区一一对应,用于连通上述蒸发区和上述凝结区。
[0008]可选地,上述均温板包括呈T形连接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上述第一水平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上述凝结区,上述第一竖直部设置有一个上述蒸发区,上述蒸发区和两个上述凝结区之间设置为上述流通区。
[0009]可选地,上述第一结构包括两条呈镜像对称设置的分流体,两条上述分流体将上述流通区分割成一条合流通道和两条上述分流通道,上述合流通道连通上述蒸发区与两条上述分流通道,两条上述分流通道分别将上述气相工作介质从上述合流通道引导至两个对应的上述凝结区。
[0010]可选地,上述第一结构包括呈T字型的分流体,上述分流体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上述第二竖直部的端部延伸至上述蒸发区,上述第二水平部的两个端部分别向两个上述凝结区延伸,上述分流体将上述流通区分割成两条上述分流通道,两条上述分流通道分别将上述气相工作介质从上述蒸发区引导至两个对应的上述凝结区。
[0011]可选地,上述第一结构包括呈一字形的分流体,上述分流体的一端延伸并贯穿上述蒸发区,另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一水平部的内壁面处,上述分流体将上述流通区分割成两条上述分流通道,两条上述分流通道分别将上述气相工作介质从上述蒸发区引导至两个对
应的上述凝结区。
[0012]可选地,上述第一结构呈Y字形,上述第一结构包括两个径向对称设置的分流体,每一上述分流体均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三竖直部和倾斜部,两个上述第三竖直部对称设置,且上述第三竖直部的端部延伸至上述蒸发区,两个上述倾斜部对称设置,且两个上述倾斜部的端部分别向对应侧的上述凝结区延伸,上述第一结构将上述流通区分割形成两条上述分流通道,两条上述分流通道分别将上述气相工作介质从上述蒸发区引导至两个对应的上述凝结区。
[0013]可选地,上述分流体包括具有快速传液功能的条状件和/或具有蓄水保湿功能的墙状件。
[0014]可选地,上述蒸发区设置有用于增加蒸发面积的蒸发增强结构。
[0015]可选地,上述均温板中还设置有用于快速传液的第二结构,上述第二结构的至少部分沿上述腔体的边缘从上述凝结区延伸至上述蒸发区。
[0016]可选地,上述第二结构至少为两条,两条上述第二结构以上述均温板的中轴线a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并分别从两个上述凝结区延伸至上述蒸发区。
[0017]本技术所提供的均温板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结构,在具有至少一个蒸发区和至少两个凝结区的均温板中,实现了一个蒸发区到一个凝结区的单一气道,避免了现有均温板中气相工作介质从一个蒸发区流至多个凝结区的过程中产生湍流导致流通速度降低的现象,从而加快了工作介质的循环速度,防止了蒸发区中液相工作介质不足,避免了干烧现象,也具有更高的热传导功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0019]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剖面图;
[0022]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三的剖面图;
[0023]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四的剖面图。
[0024]图中:
[0025]1、蒸发区;11、热源接触区域;12、蒸发支撑柱;
[0026]2、流通区;
[0027]3、凝结区;
[0028]41、内边缘;42、支撑柱;43、条状支撑件;44、蒸汽阻挡条;
[0029]5、第一结构;51、分流体;511、第二水平部;512、第二竖直部;513、第三竖直部;514、倾斜部;
[0030]6、第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均温板,是一种用于散热的热传导结构,通常由上盖体和下盖体沿边缘接合形成,内部具有密封的腔体,上盖体、下盖体或上下盖体的接合处设置有注液口,通过注液口向腔体中注入可相变的工作介质,并在注入完成后封闭注液口。
[003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均温板,如图1至图6所示,该均温板内包含至少一个蒸发区1和至少两个凝结区3,至少一个蒸发区1和至少两个凝结区3分别与流通区2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中具有腔体,所述腔体包括蒸发区(1)和至少两个凝结区(3),所述蒸发区(1)与所述凝结区(3)之间被配置为流通区(2),所述流通区(2)中设置有第一结构(5),所述第一结构(5)将所述流通区(2)中分割以使所述流通区(2)中包括若干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凝结区(3)一一对应,用于连通所述蒸发区(1)和所述凝结区(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包括呈T形连接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凝结区(3),所述第一竖直部设置有一个所述蒸发区(1),所述蒸发区(1)和两个所述凝结区(3)之间设置为所述流通区(2),气相工作介质从所述蒸发区(1)流至所述凝结区(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5)包括两条呈镜像对称设置的分流体(51),两条所述分流体(51)将所述流通区(2)分割成一条合流通道和两条所述分流通道,所述合流通道连通所述蒸发区(1)与两条所述分流通道,两条所述分流通道分别将所述气相工作介质从所述合流通道引导至两个对应的所述凝结区(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5)包括呈T字形的分流体(51),所述分流体(5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二水平部(511)和第二竖直部(512),所述第二竖直部(512)的端部延伸至所述蒸发区(1),所述第二水平部(511)的两个端部分别向两个所述凝结区(3)延伸,所述分流体(51)将所述流通区(2)分割成两条所述分流通道,两条所述分流通道分别将所述气相工作介质从所述蒸发区(1)引导至两个对应的所述凝结区(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5)包括呈“一”字形的分流体(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波刘哲洪何志兴
申请(专利权)人:宝德华南深圳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