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197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其中风道组件包括:风叶,风叶可绕转动轴线转动,风叶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固定设置,导流圈具有导风腔;其中,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导风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风叶的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保证了导流圈对于风叶吹出的风的导流效果,保证了风的定向流动,进而提高了风的流速;通过设置导流圈完全包覆风叶,使得风叶在导流圈的导风腔内可以彻底地进行切风做功,风叶的动能高效率地转化成风的动能,增加了出风压力,提升了风速,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距离,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仅仅满足于普通的制冷制热,现有常见空调,因出风速度较低,导致其送风距离通常较短,特别是在大空间下使用空调时,冷风或热风因送风距离的限制无法送至远处,导致空调整体的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无法满足用户的舒适体验。
[0003]目前现有的空调器,尤其是立式空调器,一般采用轴流式风机,并且无对应的聚风结构,存在以下缺点:轴流风机受叶型及出风的方式影响,轴流风机在做功时,通过电机带动风叶旋转,风通过旋转的方向甩出,导致轴流风机吹出的风往四周散开,送风距离仅有3~4米,无法满足远距离送风的要求;这样在大空间的前提下,空调器无法将冷风或热风送至远端,导致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送风距离有限,进而导致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风道组件用于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风叶,风叶可绕转动轴线转动,风叶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固定设置,导流圈具有导风腔;其中,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导风腔内。
[0006]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聚风格栅,聚风格栅固定设置在导流圈的前方向,用于聚集从导流圈吹出的风并吹出;聚风格栅的中轴线与转动轴线共线。
[0007]进一步地,聚风格栅包括:外圈体,固定设置;内圈体,内圈体的中轴线与外圈体的中轴线重合,且内圈体的径向尺寸小于外圈体的径向尺寸;弧形筋条,弧形筋条连接外圈体和内圈体,弧形筋条为多个,多个弧形筋条沿内圈体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弧形筋条共同作用,以聚集从导流圈吹出的风。
[0008]进一步地,弧形筋条的旋向与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
[0009]进一步地,导流圈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上的扩口体,筒体设置在扩口体的前方向,筒体具有内腔,扩口体具有渐缩腔,渐缩腔和内腔连接形成导风腔,渐缩腔的尺寸从后方向至前方向逐渐缩小;其中,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位于内腔内,风叶朝向后方向的一端位于渐缩腔内。
[0010]进一步地,设定风叶的轴向尺寸与风叶的直径之比为K,K的数值范围为0.3~0.5。
[0011]进一步地,风叶为多个,多个风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与前方向具有夹角;导流圈为多个,分别与多个风叶一一对应设置;聚风格栅为多个,分别与多个导流圈一一对应设置。
[0012]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扫风组件,扫风组件设置在聚风格栅的前方向上,扫风组件将聚风格栅吹出的风沿扫风方向调节,扫风方向与前方向具有夹角。
[0013]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导流圈支架,导流圈支架具有通风孔,导流圈固定设置在导流圈支架上,且导流圈穿过通风孔。
[0014]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固定架和设置在固定架上的电机;电机与风叶连接,用于驱动风叶转动。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风道组件。
[0016]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前面板组件和后壳组件,前面板组件设置在后壳组件上,后壳组件具有安装腔,风道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前面板组件用于遮挡安装腔,风道组件吹出的风经过前面板组件吹出。
[0017]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风道组件用于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风叶,风叶可绕转动轴线转动,风叶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固定设置,导流圈具有导风腔;其中,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导风腔内。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风叶的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保证了导流圈对于风叶吹出的风的导流效果,缓解了空调器出风即散开的问题,保证了风的定向流动,同时减小了对风的阻力,进而提高了风的流速;通过设置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导风腔内,即设置导流圈完全包覆风叶,使得风叶在导流圈的导风腔内可以彻底地进行切风做功,风叶的动能高效率地转化成风的动能,增加了出风压力,提升了风速,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距离,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使得用户体验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具体结构爆炸图;
[0020]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部分结构全剖视图;
[0021]图3示出了图2中的局部放大视图;
[0022]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聚风格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示出了图4中的主视图;
[0024]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叶的主视图;
[0025]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叶的右视图;
[0026]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导流圈支架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具体结构爆炸图;
[0028]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针对K值的实验数据示意图。
[002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0]10、风叶;
[0031]20、导流圈;21、导风腔;22、筒体;221、内腔;222、支撑环;23、扩口体;231、渐缩腔;
[0032]30、聚风格栅;31、外圈体;311、销孔;312、安装孔;313、环形槽;32、内圈体;33、弧形筋条;
[0033]40、扫风组件;
[0034]50、导流圈支架;51、定位销;52、螺纹孔;
[0035]60、固定架;
[0036]70、电机;
[0037]80、前面板组件;
[0038]90、后壳组件;91、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如图1至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风道组件用于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风叶10,风叶10可绕转动轴线转动,风叶10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20,固定设置,导流圈20具有导风腔21;其中,转动轴线与导流圈20的中轴线共线,风叶10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用于空调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叶(10),所述风叶(10)可绕转动轴线转动,所述风叶(10)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20),固定设置,所述导流圈(20)具有导风腔(21);其中,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流圈(20)的中轴线共线,所述风叶(10)朝向所述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所述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导风腔(2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聚风格栅(30),所述聚风格栅(30)固定设置在所述导流圈(20)的前方向,用于聚集从所述导流圈(20)吹出的风并吹出;所述聚风格栅(30)的中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共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格栅(30)包括:外圈体(31),固定设置;内圈体(32),所述内圈体(32)的中轴线与所述外圈体(31)的中轴线重合,且所述内圈体(3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外圈体(31)的径向尺寸;弧形筋条(33),所述弧形筋条(33)连接所述外圈体(31)和所述内圈体(32),所述弧形筋条(33)为多个,多个所述弧形筋条(33)沿所述内圈体(32)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弧形筋条(33)共同作用,以聚集从所述导流圈(20)吹出的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筋条(33)的旋向与所述风叶(10)的旋转方向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20)包括筒体(22)和设置在所述筒体(22)上的扩口体(23),所述筒体(22)设置在所述扩口体(23)的前方向,所述筒体(22)具有内腔(221),所述扩口体(23)具有渐缩腔(231),所述渐缩腔(231)和所述内腔(221)连接形成所述导风腔(21),所述渐缩腔(231)的尺寸从所述后方向至所述前方向逐渐缩小;其中,所述风叶(10)朝向所述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裕亮郑丹平王朝新刘禾铭万永斌涂浩翔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