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197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其中风道组件包括:风叶,风叶可绕转动轴线转动,风叶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固定设置,导流圈具有导风腔;其中,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风叶朝向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导风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风叶的转动轴线与导流圈的中轴线共线,保证了导流圈对于风叶吹出的风的导流效果,保证了风的定向流动,进而提高了风的流速;通过设置导流圈完全包覆风叶,使得风叶在导流圈的导风腔内可以彻底地进行切风做功,风叶的动能高效率地转化成风的动能,增加了出风压力,提升了风速,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距离,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仅仅满足于普通的制冷制热,现有常见空调,因出风速度较低,导致其送风距离通常较短,特别是在大空间下使用空调时,冷风或热风因送风距离的限制无法送至远处,导致空调整体的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无法满足用户的舒适体验。
[0003]目前现有的空调器,尤其是立式空调器,一般采用轴流式风机,并且无对应的聚风结构,存在以下缺点:轴流风机受叶型及出风的方式影响,轴流风机在做功时,通过电机带动风叶旋转,风通过旋转的方向甩出,导致轴流风机吹出的风往四周散开,送风距离仅有3~4米,无法满足远距离送风的要求;这样在大空间的前提下,空调器无法将冷风或热风送至远端,导致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送风距离有限,进而导致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和温度均匀性较差的问题。r/>[0005]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用于空调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叶(10),所述风叶(10)可绕转动轴线转动,所述风叶(10)的吹风方向为前方向,背风方向为后方向;导流圈(20),固定设置,所述导流圈(20)具有导风腔(21);其中,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流圈(20)的中轴线共线,所述风叶(10)朝向所述前方向的一端和朝向所述后方向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导风腔(2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聚风格栅(30),所述聚风格栅(30)固定设置在所述导流圈(20)的前方向,用于聚集从所述导流圈(20)吹出的风并吹出;所述聚风格栅(30)的中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共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格栅(30)包括:外圈体(31),固定设置;内圈体(32),所述内圈体(32)的中轴线与所述外圈体(31)的中轴线重合,且所述内圈体(3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外圈体(31)的径向尺寸;弧形筋条(33),所述弧形筋条(33)连接所述外圈体(31)和所述内圈体(32),所述弧形筋条(33)为多个,多个所述弧形筋条(33)沿所述内圈体(32)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弧形筋条(33)共同作用,以聚集从所述导流圈(20)吹出的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筋条(33)的旋向与所述风叶(10)的旋转方向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20)包括筒体(22)和设置在所述筒体(22)上的扩口体(23),所述筒体(22)设置在所述扩口体(23)的前方向,所述筒体(22)具有内腔(221),所述扩口体(23)具有渐缩腔(231),所述渐缩腔(231)和所述内腔(221)连接形成所述导风腔(21),所述渐缩腔(231)的尺寸从所述后方向至所述前方向逐渐缩小;其中,所述风叶(10)朝向所述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裕亮郑丹平王朝新刘禾铭万永斌涂浩翔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