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600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碰撞吸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使用时与方向盘、连接中间轴和方向机相连接,包括上转向轴、下转向轴、管柱体、安装支架、碰撞吸能组件、螺旋套、丝杆和电机,所述上转向轴的一个端部与下转向轴相连接;上转向轴靠近下转向轴以及下转向轴靠近上转向轴的部分外表面套设有管柱体,碰撞吸能组件设置于管柱体靠近下转向轴的外表面,安装支架设置于管柱体外表面,安装支架的一个端部位于碰撞吸能组件处,并预留有与碰撞吸能组件相配合的孔洞;丝杆平行于下转向轴,并穿过与碰撞吸能组件相连接的螺旋套,远离上转向轴的端部与固定于安装支架上的电机相连接。上的电机相连接。上的电机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碰撞吸能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使汽车的前部发生塑性变形向后移动,位于汽车前部的转向管柱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要向后即驾驶员胸部方向运动,驾驶员受惯性的影响有冲向方向盘的运动。驾驶员本身的运动能量一部分由约束装置如安全带、气囊等加以吸收,另一部分传递给方向盘和转向管柱系统。这部分能量也要通过方向盘及转向管柱系统予以吸收,以防止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碰撞力伤害驾驶员。
[0003]目前市面一些转向管柱缺少碰撞吸能功能的装置,还有一些带有碰撞吸能装置,但碰撞吸能效果差。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这对于驾驶员的撞击能量巨大,而缺少碰撞吸能功能装置及碰撞吸能效果差的转向管柱对于驾驶员的撞击保护效果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转向管柱在电机及丝杆的带动下轴向调节时,管柱体与丝杆、安装支架之间设有碰撞吸能组件可有效减缓在汽车撞击时强大的冲击力及惯性位移速度,从而达到碰撞吸能的效果,减轻了车辆碰撞过程中对于驾驶员的伤害。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使用时与方向盘、连接中间轴和方向机相连接,包括上转向轴、下转向轴、管柱体、安装支架、碰撞吸能组件、螺旋套、丝杆和电机,
[0007]所述上转向轴的一个端部与连接方向盘相连接,另一个端部与下转向轴相连接;所述下转向轴远离上转向轴的端部与连接中间轴和方向机相连接;
[0008]所述上转向轴靠近下转向轴以及下转向轴靠近上转向轴的部分外表面套设有管柱体,所述碰撞吸能组件设置于管柱体靠近下转向轴的外表面,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管柱体外表面,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个端部位于碰撞吸能组件处,并预留有与碰撞吸能组件相配合的孔洞;所述丝杆平行于下转向轴,并穿过与碰撞吸能组件相连接的螺旋套,远离上转向轴的端部与固定于安装支架上的电机相连接。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倒钩支架、缓冲支架、连接支架和固定支架;
[0010]所述倒钩支架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另一个端部为“U型”倒钩;
[0011]所述缓冲支架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连接板,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通过“U型”设置的连接板相连接,且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平行,第一平板远离连接块的端部设置有第
一铆钉孔,第二平板远离连接块的端部设置有与倒钩相匹配的倒钩槽,倒钩槽两侧设置有卡槽;
[0012]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底板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远离第二螺钉孔的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与底板相连接并设置于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第二螺钉孔的端部设置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勾,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二侧板设置有第一孔洞;
[0013]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和与第一孔洞相匹配的第二孔洞;
[0014]所述固定支架与连接支架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缓冲支架设置于固定支架与缓冲支架之间的空腔内,第一平板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相接触,卡勾固定于卡槽内,倒钩与倒钩槽活动连接,缓冲支架与底板通过螺栓相连接,第一平板与管柱体相连接。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与管柱体通过铆钉相连接。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管柱体上设置有与第一铆钉孔相匹配的第二铆钉孔,铆钉依次穿过第一铆钉孔和第二铆钉孔进行固定。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卡勾与卡槽固定后,所述第一铆钉孔位于凹槽处。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沿其高度方向的中轴线相同,螺钉依次穿过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进行固定。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套利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进行固定。
[002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长度相同,底板的长度大于第一侧板的长度。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设置于底板远离第二螺钉孔的端部的侧面,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平行设置。
[002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的高度高于第二侧板的高度。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使用寿命长:转向管柱没有直接的撞击缺陷,保证了转向管柱调节的顺畅度,避免了因强烈的冲击力而损伤,提高了转向管柱的使用寿命。
[0025](2)安全可靠:碰撞吸能组件可灵活调节,保证转向管柱性能的完美实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0026](3)使用范围广:由于缓冲支架与倒钩支架具有优越的减震性、延展性及抗拉性,因此对于需要减震吸能的产品尤为适用。
[0027](4)检修方便:缓冲支架失效可快速从转向管柱轴向调节过程中体现出来。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的侧视图;
[0029]图2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的俯视图;
[0030]图3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倒钩支架的侧视图;
[0031]图4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倒钩支架的俯视图;
[0032]图5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缓冲支架的侧视图;
[0033]图6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缓冲支架的俯视图;
[0034]图7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8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9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缓冲支架与连接支架的位置示意图;
[0037]图10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管柱体、缓冲支架与连接支架的位置示意图;
[0038]图11为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中倒钩支架、缓冲支架、连接支架与固定支架的爆炸图;
[0039]图中标号:1、上转向轴;2、下转向轴;3、管柱体;4、安装支架;5、倒钩支架;6、缓冲支架;7、连接支架;8、固定支架;9、第一螺旋套;10、第二螺旋套;11、第一丝杆;12、第二丝杆;13、第一电机;14、第二电机;15、调节支架;
[0040]51、第一螺钉孔;52、倒钩;61、第一平板;62、第二平板;63、连接板;611、第一铆钉孔;621、倒钩槽;622、卡槽;71、底板;72、第一侧板;73、第二侧板;74、卡勾;711、第二螺钉孔;712、凹槽;721、第一固定孔;731、第一孔洞;81、第二固定孔;82、第二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使用时与方向盘、连接中间轴和方向机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转向轴(1)、下转向轴(2)、管柱体(3)、安装支架(4)、碰撞吸能组件、螺旋套、丝杆和电机,所述上转向轴(1)的一个端部与连接方向盘相连接,另一个端部与下转向轴(2)相连接;所述下转向轴(2)远离上转向轴(1)的端部与连接中间轴和方向机相连接;所述上转向轴(1)靠近下转向轴(2)以及下转向轴(2)靠近上转向轴(1)的部分外表面套设有管柱体(3),所述碰撞吸能组件设置于管柱体(3)靠近下转向轴(2)的外表面,所述安装支架(4)设置于管柱体(3)外表面,所述安装支架(4)的一个端部位于碰撞吸能组件处,并预留有与碰撞吸能组件相配合的孔洞;所述丝杆平行于下转向轴(2),并穿过与碰撞吸能组件相连接的螺旋套,远离上转向轴(1)的端部与固定于安装支架(4)上的电机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倒钩支架(5)、缓冲支架(6)、连接支架(7)和固定支架(8);所述倒钩支架(5)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51),另一个端部为“U型”倒钩(52);所述缓冲支架(6)包括第一平板(61)、第二平板(62)和连接板(63),第一平板(61)与第二平板(62)通过“U型”设置的连接板(63)相连接,且第一平板(61)与第二平板(62)平行,第一平板(61)远离连接块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铆钉孔(611),第二平板(62)远离连接块的端部设置有与倒钩(52)相匹配的倒钩槽(621),倒钩槽(621)两侧设置有卡槽(622);所述连接支架(7)包括第一侧板(72)、第二侧板(73)和底板(71),底板(71)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711),远离第二螺钉孔(711)的端部设置有凹槽(712);所述第一侧板(72)和第二侧板(73)与底板(71)相连接并设置于底板(7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侧板(72)和第二侧板(73)远离第二螺钉孔(711)的端部设置有与卡槽(622)相匹配的卡勾(74),第一侧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辉辉傅建宏何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良川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