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52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导电玻璃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首先,在玻璃基材上,通过真空磁控溅射沉积一层SiO2作为接着层;沉积SiO2时,Ar和O2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和O2进行放电,Ar+离子和O+离子轰击Si靶表面,SiO2纳米基团沉积到PET基材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电玻璃
,具体为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

技术介绍

[0002]在通常的透明电极应用中,ITO透明导电玻璃和透明导电膜的应用居多,其中,在触控传感器方面主要用阻值较高的透明导电ITO膜,在显示模块及大面积应用方面,主要用阻值较低的透明导电ITO玻璃。在柔性的应用领域,如果是涉及低阻值的需求,透明导电ITO膜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低阻值的透明导电ITO膜对应的透过率低,对于器件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为这些限制提供有效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x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序号:20层)首先,在玻璃基材上,通过真空磁控溅射沉积一层SiO2作为接着层;
[0005]沉积SiO2时,Ar和O2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和O2进行放电,Ar+离子和O+离子轰击Si靶表面,SiO2纳米基团沉积到PET基材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5

10nm。
[0006]优选的,所述(序号:21层):同样的在20层表面沉积一层Cu

W

Ni合金,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进行放电,Ar+离子轰击Cu

W

Ni合金靶表面,Cu<br/>‑
W

Ni合金纳米基团沉积到20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10

20nm。
[0007]优选的,所述(序号:30层):同样的在21层表面沉积一层纯Cu,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进行放电,Ar+离子轰击Cu靶表面,Cu纳米基团沉积到21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200

500nm。
[0008]优选的,所述(序号:31层):同样的在30层表面沉积一层Cu

W

Ni合金,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进行放电,Ar+离子轰击Cu

W

Ni合金靶表面,Cu

W

Ni合金纳米基团沉积到30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10

20nm。
[0009]优选的,所述在镀膜完成后进行网格化的蚀刻,留下Cu网格线和整体面型的接着层,这样得到一个全新的(21

31)网格+20整体的复合层32层。
[0010]优选的,所述(序号:40层):同样的在32接着层表面沉积一层ITO膜,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和O2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和O2进行放电,Ar+离子和O+离子轰击ITO靶(此层的靶材成分比例为:In2O3:SnO2=93:7wt%—90:10wt%)表面,ITO纳米基团沉积到32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10

20nm。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采用网格Cu+面ITO结构,以Glass表面的易接着状态进行表面镀铜,20层作为衔接层与21/30/31层一起,在同一真空制程中进行镀膜完成,20层链接10层与21层,提升21层的
附着力,21层链接20层与30层,作为结构型的过渡,另外在光学方面,降低Cu金属层的反射率,对产品的视觉效果有提升,31层作为Cu金属层的保护层,同时作为合金具备导电特性,能传导Cu层与ITO之间的导电性,40层作为面型导电层,补充网格空白区的导电特性,产品整体形成一个透过率高,而且阻值低的透明电极柔性材料,对32层进行适当的PIN脚线的图案化,可省去传统的银浆材料,为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提供保证,同时节约成本,图案形成后可进行ITO结晶化处理,也是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结晶后的ITO层结构稳定,耐用性能提升,适用于要求更为严格的场景,可以实现低温制备,省略纯ITO靠后烘烤或在线烘烤制程,可以对21

31层进行不同的图案化设计,如六边形、方形圆形等,可得到不同的线宽/视窗比(LVR),通过优化可获得经济的LVR。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一:
[0014]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
[0015]10Glass
[0016]20SiO2层10nm
[0017]21Cu

W

Ni15nm
[0018]30Cu(网格)层200nm
[0019]31Cu

W

Ni15nm
[0020]蚀刻方法:光刻,Cu线宽:10um,空白格点:200um*200um
[0021]40ITO层20nm
[0022]制作流程:
[0023]步骤一:
[0024]在本专利技术结构的产品(10

31层)上,通过掩模版式的光刻制程,将线路mask版套印在31层的表面,利用5

8%浓度的硫酸蚀刻,经过清洗后,对应的Cu网格图案呈现,表面呈现的为31层表面和被蚀刻后的20层表面;
[0025]步骤二:
[0026]在步骤一形成的产品上,采用磁控溅射方式(此处需要扩充),Ar和O2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和O2进行放电,Ar+离子和O+离子轰击ITO靶(此层的靶材成分比例为:In2O3:SnO2=90:10wt%)表面,纳米尺度的ITO材料沉积到32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20nm;
[0027]步骤三:
[0028]利用步骤二形成的产品,在隧道炉或烤箱中经过150摄氏度环境烘烤60分钟,步骤二形成的产品中ITO层形成结晶状态;
[0029]这样对应的透明导电膜片已制成。
[0030]产品性能:
[0031]附着力:100/100(百格测试无脱落)
[0032]表面电阻:4.5欧姆/方块(Ohm/Square)
[0033]可见光透过率:84.5%
[0034]高温高湿测试:500Hrs,80℃,80RH%,电阻值变化率<1%;
[0035]对比案例产品1:
[0036]Glass/SiO2(20nm)/ITO(300nm)高温制程
[0037]产品性能:
[0038]附着力:100/100(百格测试无脱落)
[0039]表面电阻:4.5欧姆/方块(Ohm/Square)
[0040]可见光透过率:78.0%
[0041]高温高湿测试:500Hrs,80℃,80RH%,电阻值变化率<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序号:20层)首先,在玻璃基材上,通过真空磁控溅射沉积一层SiO2作为接着层;沉积SiO2时,Ar和O2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和O2进行放电,Ar+离子和O+离子轰击Si靶表面,SiO2纳米基团沉积到PET基材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5

10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序号:21层):同样的在20层表面沉积一层Cu

W

Ni合金,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进行放电,Ar+离子轰击Cu

W

Ni合金靶表面,Cu

W

Ni合金纳米基团沉积到20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10

20n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透过率低阻值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序号:30层):同样的在21层表面沉积一层纯Cu,采用磁控溅射方式,Ar作为工作气体,施加电压将Ar进行放电,Ar+离子轰击Cu靶表面,Cu纳米基团沉积到21层的表面上,经过沉积时间的累积,控制厚度为200

500n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锐生包山虎许生杨春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豪威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