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370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属于胸外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以解决在进行胸外科引流手术时,需要将引流管通过手术创口插入患者的胸腔内,将积液吸出,现在一般采用胶布贴在患者的创口周围,然后再将胶布缠到引流管上,从而固定引流管,但是由于胶布较软,引流管容易因患者活动而移动,活动的引流管可能会使创口处撕裂,导致病患受到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包括弧形板、设于弧形板两侧的两个连结耳、设于连结耳上的弹力胸带以及用于固定引流管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弧形板中上部的通孔、与通孔连通的第一套筒、固设于弧形板中部的第二套筒、固设于弧形板中下部的第三套筒。套筒。套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胸外科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胸腔积液是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临床症候,胸膜腔为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正常人胸膜腔内有5~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内每天有500~1000ml的液体形成与吸收,任何原因导致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即可产生胸腔积液,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胸腔积液和渗出性胸腔积液两类,而针对胸腔积液的直接治疗方法就是运用引流管将积液导出。
[0003]在进行胸外科引流手术时,需要将引流管通过手术创口插入患者的胸腔内,将积液吸出,现在一般采用胶布贴在患者的创口周围,然后再将胶布缠到引流管上,从而固定引流管,但是由于胶布较软,引流管容易因患者活动而移动,活动的引流管可能会使创口处撕裂,导致病患受到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以解决在进行胸外科引流手术时,需要将引流管通过手术创口插入患者的胸腔内,将积液吸出,现在一般采用胶布贴在患者的创口周围,然后再将胶布缠到引流管上,从而固定引流管,但是由于胶布较软,引流管容易因患者活动而移动,活动的引流管可能会使创口处撕裂,导致病患受到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板、设于弧形板两侧的两个连结耳、设于连结耳上的弹力胸带以及用于固定引流管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弧形板中上部的通孔、与通孔连通的第一套筒、固设于弧形板中部的第二套筒、固设于弧形板中下部的第三套筒、固设于第一套筒外侧壁的固定柱、设于固定柱内部的螺杆、设于螺杆末端的压板以及用于控制压板活动方向的导向部件,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套筒的内部,所述压板与螺杆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螺杆贯穿固定柱且与固定柱螺接,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第三套筒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弹力胸带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弧形板为硅胶材质。
[000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部件包括开设于固定柱内部的伸缩腔、设于伸缩腔内部的限位滑杆以及设于限位滑杆末端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滑杆的末端与压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滑杆与伸缩腔滑动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粘接有中空气囊,所述中空气囊的顶部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上设有封堵帽,所述封堵帽与导气管卡接,所述导气管与中空气囊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套筒的中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
套筒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束带,所述第三套筒的另一侧固设有第二束带,所述第三套筒的两侧均固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的自由端均设有魔术贴勾面。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束带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口,所述第一束带可穿过贯穿口。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板和弹力胸带上均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通过设置弹力胸带能够使弧形板与患者胸部贴合固定,通过将引流管穿管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第三套筒,能够限制引流管的位置,避免误触,通过螺杆带动压板,能够将引流管的上部进行固定,从而防止引流管晃动,避免造成伤口的二次损伤。
[0013]2、通过向中空气囊内充气,能够将引流管的中部稳稳的固定在第二套筒内,进一步防止引流管晃动,通过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交叉固定,能够使引流管的下部固定,通过对引流管上、中、下三部固定,能够提高引流管的稳定性,避免了引流管活动而导致创口撕裂的现象,提高了对病人的保护效果,且弧形板可以重复使用,能够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的左视图;
[0016]图3为图2中A

A处的剖面图;
[0017]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6为图5中B

B处的剖面图;
[0020]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0021]图8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0022]图中:1、弧形板;2、连结耳;3、弹力胸带;4、通孔;5、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固定柱;9、螺杆;10、压板;11、伸缩腔;12、限位滑杆;13、限位板;14、中空气囊;15、导气管;16、封堵帽;17、弧形槽;18、第一束带;19、第二束带;20、魔术贴毛面;21、魔术贴勾面;22、贯穿口;23、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请参阅图1至图8,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板1、设于弧形板1两侧的两个连结耳2、设于连结耳2上的弹力胸带3以及用于固定引流管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弧形板1中上部的通孔4、与通孔4连通的第一套筒5、固设于弧形板1中部的第二套筒6、固设于弧形板1中下部的第三套筒7、固设于第一套筒5外侧壁的固定柱8、设于固定柱8内部的螺杆9、设于螺杆9末端的压板10以及用于控制压板10活动方向的导向部件,所述螺杆9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套筒5的内部,所述压板10与螺杆9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螺杆9贯穿固定柱8且与固定柱8螺接,所述第一套筒5、第二套筒6和第三套筒7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弹力胸带3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弧形板1为硅胶材质,所述第一套筒5为倒L形设置,通过将引流管经通孔4穿过第一套筒5、第二套筒6和第三套筒7,能够限制引流管的位置,通过螺杆9带动压板10移动,能够对引流管的顶部进行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板(1)、设于弧形板(1)两侧的两个连结耳(2)、设于连结耳(2)上的弹力胸带(3)以及用于固定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弧形板(1)中上部的通孔(4)、与通孔(4)连通的第一套筒(5)、固设于弧形板(1)中部的第二套筒(6)、固设于弧形板(1)中下部的第三套筒(7)、固设于第一套筒(5)外侧壁的固定柱(8)、设于固定柱(8)内部的螺杆(9)、设于螺杆(9)末端的压板(10)以及用于控制压板(10)活动方向的导向部件,所述螺杆(9)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套筒(5)的内部,所述压板(10)与螺杆(9)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螺杆(9)贯穿固定柱(8)且与固定柱(8)螺接,所述第一套筒(5)、第二套筒(6)和第三套筒(7)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弹力胸带(3)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弧形板(1)为硅胶材质,所述第一套筒(5)为倒L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固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包括开设于固定柱(8)内部的伸缩腔(11)、设于伸缩腔(11)内部的限位滑杆(12)以及设于限位滑杆(12)末端的限位板(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燕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