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3263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2
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属于微电子机械强化换热领域,本装置结构依次包括堆叠封闭的:顶板(1),底板(4),顶板上有与外接管道连接的进液口(3)以及出液口(2),底板上部加工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所述弯曲型微通道设主道(6)与辅道(7),在弯曲处设置射流孔(9),用于换热介质从辅道流入主道,在射流空出口处设置肋柱(8)。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提高流体的扰动,从而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使高热流电子器件实现更高效热管理。使高热流电子器件实现更高效热管理。使高热流电子器件实现更高效热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强化换热领域,涉及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
技术背景
[0002]换热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芯片技术,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各种微电子和微能源系统不断微型化,相同体积内电子元件数量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大,以此热流密度也越来越大,对换热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导致其冷却装置也不断向细微化发展,以保障微电子器件正常运行。传统换热器为换热材料与物件直接接触达到换热目的,难以实现高效换热以及微小元件的换热,在此基础上,针对微电子元件局部温度过高、分布不均以及微尺度器件及其冷却装置的兴起与发展,对在微小空间内强化传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0003]针对微电子和微能源系统不断微型化,为了满足电子工业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提出微通道概念,它具有结构紧凑、轻巧、换热效率高等特点,本技术对微通道肋壁进行了优化设计,达到增大扰动,消除沸腾不稳定性,强化传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采用主道辅道双通道模式对微通道肋壁进行了优化设计,以达到增大扰动,消除沸腾不稳定性,强化传热的目的,实现更高效的换热。
[0005]本技术通过一下技术实现:
[0006]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本装置结构依次包括堆叠封闭的:顶板(1),底板(4),顶板上有与外接管道连接的进液口(3)以及出液口(2),底板上部加工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进口储液池、出口储液池分别位于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两侧,所述弯曲型微通道设主道(6)与辅道(7),在弯曲肋壁处设置射流孔(9),用于换热介质从辅道流入主道,在射流空出口处设置肋柱(8);所述肋柱(8)采用双层肋柱,外层由带孔的隔板阵列成六边形,内层为圆柱肋柱,每个射流孔前阵列三个所述肋柱。
[0007]进一步的,所述弯曲型肋壁阵列在底板上,共计有四个大弯曲,每个弯曲弯曲角度约为120度,所述辅道长度为四分之三肋壁长,主道长度与肋壁长度相等,所述辅道为整体嵌入肋壁中央,主道与辅道通过四个射流孔相连接,每个开口均在肋壁最大弯曲出,对辅道开口大于对主道开口,第四个射流孔位于辅道末端。其目的是,介质通过进口储液池进入换热段后,分别进入主道与辅道,再通过开口汇聚于主道,以达到增大流体扰动,消除沸腾不稳定性,提高传热效率。
[0008]进一步的,在最大弯曲壁面处设置开孔,射流孔对辅道开口大于对主道开口,所述射流孔位于弯曲型微通道最大弯曲处,主道开口小于辅道开口,两相邻射流孔方向相反,在每一个所述弯曲壁面处均设置射流孔,射流孔对主道开口0.06mm,对辅道开口0.22mm,射流孔斜边长0.3mm,高度0.5mm,射流孔斜边角度约为16度,流体通过射流孔流回主道,其目的是液体通过射流孔形成冲击射流,使受冲击的区域产生很强的换热效果。
[0009]进一步的,在主道所述射流孔口处设置肋柱,所述肋柱采用双层肋柱,外层由带阵列孔的隔板阵列成六边形,内层为圆柱肋柱,内层圆柱与外层六边形的顶点通过厚度为0.002mm的隔板相连接,内层圆柱以圆柱轴为中心,设置宽为0.002mm的通路,沿轴向贯穿,共计三条,呈圆周阵列,外层带孔隔板厚度为0.002mm,每个隔板带有直径为0.003mm,每个所述射流孔前阵列三个所述肋柱。其目的是肋柱有效的增大了换热面的面积,同时增大了流体的扰动性,提高了换热效率。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顶板两端设置冷却介质进液口、出液口,进液口、出液口分别于进口储液池、出口储液池通过五个直径为2.4mm的圆孔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每个射流孔前的肋柱间隔为0.01mm。
[0012]进一步的,主道宽0.2mm,深度0.5mm。
[0013]进一步的,辅道宽0.04mm,深度0.5mm。
[0014]进一步的,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换热段长度15mm,宽度15mm。
[0015]进一步的,进口储液池、出口储液池长度均为17mm。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同时设置肋壁、射流孔、肋柱,有效的结合三者的优点,通过主道与辅道相结合通路,增大了流体的扰动性,提高了换热效率,设置射流孔与肋柱,有效的拓展了有效换热面积,并且也可以增大流体的扰动性,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肋柱与肋壁的存在可以提高微通道内温度的分布均匀性,消除沸腾不稳定性。从多方面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a)本技术俯视图
[0019](b)本技术的流线型微通道底板俯视图
[0020](c)本技术的流线型微通道底板主视图
[0021]图2: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本技术示意图
[0022]图3:本技术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底板示意图
[0023]图4:本技术肋柱示意图
[0024](d)本技术肋柱结构示意图
[0025](e)本技术肋柱俯视图
[0026]图5:本技术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局部换热段示意图
[0027]图中:1、顶板,2、出液口,3、进液口,4、底板,5、进口储液池,6主道,7、辅道,8、肋柱,9、射流孔,10、出口储液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文提供了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例作进一步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例仅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具体实施方法一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依次包括堆叠封闭的:顶板 1,底板 4,顶板上有与外接管
道连接的进液口3以及出液口2,底板上部加工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分别位于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两侧,所述弯曲型微通道设主道6与辅道7,在弯曲肋壁处设置射流孔9,射流孔对辅道开口大于对主道开口,用于换热介质从辅道流入主道,在射流空出口处设置肋柱8。
[0031]本技术的底板为20mmx60mm矩形,换热段中,主道6宽0.2mm,深度0.5mm,辅道宽0.04mm,深度0.5mm。弯曲型肋壁阵列在底板上,共计有四个大弯曲,每个弯曲弯曲角度约为120度,所述辅道长度为四分之三肋壁长,主道6长度与肋壁长度相等,所述辅道7为整体嵌入肋壁中央。
[0032]在所述顶板两端设置冷却介质进液口3、出液口2,进液口3、出液口2分别于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通过五个直径为2.4mm的圆孔相连接。下方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长度均约为17mm,换热段长度为15mm,宽15mm,进出口储液池与换热段长边均为波浪形,与换热段肋壁弯曲程度相同。
[0033]换热介质由顶板4进液口3进入微通道,首先进入微通道内进口储液池5,随后进入到换热段,换热介质同时进入主道6与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结构依次包括堆叠封闭的:顶板(1),底板(4),顶板上有与外接管道连接的进液口(3)以及出液口(2),底板上部加工带辅道弯曲型微通道、进口储液池(5)出口储液池(10),所述弯曲型微通道设主道(6)与辅道(7),在弯曲处设置射流孔(9),用于换热介质从辅道流入主道,在射流空出口处设置肋柱(8);所述肋柱(8)采用双层肋柱,外层由带孔的隔板阵列成六边形,内层为圆柱肋柱,每个射流孔前阵列三个所述肋柱。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线型微通道由主道(6)和辅道(7)共同组成,弯曲处角度为120度,共计四个弯曲,在最大弯曲壁面处设置开孔,两条主道间设置一条辅道,两条主道与辅道通过射流孔(9)相连接。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线型微通道微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孔(9)位于弯曲型微通道最大弯曲处,主道开口小于辅道开口,两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瑞奇刘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