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031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包括井道后壁和电梯井道,所述井道后壁安装在电梯井道的内侧后端位置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曳引系统大大降低顶层有效利用顶层空间,使电梯结构适配性更高,将钢带牵引机固定在牵引机架上,使用牵引钢带的一端绕过牵引轮和滑轮上,并与电梯轿厢的顶部连接,而另一端与对重装置固连,使其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在使用过程中钢带牵引机转动,从而带动牵引钢带驱动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交替升降运动,而以上所述结构述为对重后侧,较大利于电梯轿厢的宽度增大,降低了电梯轿厢对电梯井道宽的要求,并且通过牵引机架安装在对重导轨上,从而大大降低顶层有效利用顶层空间,使电梯结构适配性更高。配性更高。配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涉及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无机房电梯是将传统有机房电梯省去了机房的设置,将位于机房中的曳引机等设备转移到电梯井道中。
[0003]在现有技术中,无机房电梯因为受到顶部搁机大梁布局的限制,较多时候采用的结构要求顶层高度较高,适配性较低,并且对于井道净宽较小,同时顶层高度较低时的无机房电梯,会使得电梯轿厢的净宽不足,严重影响电梯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无机房电梯,在对于井道净宽较小,同时顶层高度较低时的无机房电梯,会使得电梯轿厢的净宽不足,严重影响电梯使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包括井道后壁和电梯井道,所述井道后壁安装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内侧后端位置上,所述电梯井道的内侧两端设置有井道侧壁,所述电梯井道的前端设置有井道前壁,所述井道侧壁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轨支架,所述第一导轨支架的上端设置有轿厢导轨,所述井道后壁的前端两侧设置有第二导轨支架,所述第二导轨支架的内侧设置有对重导轨,所述对重导轨的内侧上端设置有曳引系统,所述曳引系统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上设置有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导轨的内侧设置有电梯轿厢。
[0006]其中,所述曳引系统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上设置有对重装置,所述对重导轨和对重装置的连接处设置有牵引钢带,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的底端位于电梯井道上均设置有缓冲组件。
[0007]其中,所述曳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架、滑轮、钢带牵引机和牵引轮,所述牵引机架上端一排设置有滑轮,所述牵引机架底端设置有钢带牵引机,所述钢带牵引机上端设置有牵引轮,所述牵引机架连接在对重导轨上。
[0008]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环形凹槽、缓冲凸起、缓冲器主体和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端设置有缓冲器主体,所述缓冲器主体顶端端头处设置有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器主体上端两周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安装底座连接在电梯井道上。
[0009]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共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缓冲组件垂直与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的正下方,并安装在电梯井道上。
[0010]其中,所述对重导轨和曳引系统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安装,且所述曳引系统安装连接在对重导轨的上端位置上。
[0011]其中,所述对重导轨通过第二导轨支架连接固定在井道后壁上。
[001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中,通过曳引系统大大降低顶层有效利用顶层空间,使电梯结构适配性更高,安装曳引系统时,将牵引机架通过对重导轨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部,将钢带牵引机固定在牵引机架上,使用牵引钢带的一端绕过牵引轮和牵引机架上端一排的滑轮上,并与电梯轿厢的顶部连接,而另一端与对重装置固连,使其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在使用过程中钢带牵引机转动,从而带动牵引钢带驱动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交替升降运动,而以上所述结构述为对重后侧,较大利于电梯轿厢的宽度增大,降低了电梯轿厢对电梯井道宽的要求,并且通过牵引机架安装在对重导轨上,从而大大降低顶层有效利用顶层空间,使电梯结构适配性更高。
[0014]2、本技术中,通过缓冲组件可提高电梯的安全性,安装缓冲组件时,使用螺栓将安装底座连接在电梯井道,而安装时,将缓冲器主体垂直与对重装置和或电梯轿厢正底端,当使用时,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在下降到电梯井道底端时,通过电梯井道底端的缓冲器主体可有效的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而缓冲时,因缓冲器主体顶端端头处设置有缓冲凸起可在与对重装置或电梯轿厢端面接触时起到缓冲防滑作用,且缓冲器主体外侧两周设有环形凹槽,可增强缓冲效果,整体配套使用可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提高电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的井道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轿厢导轨;2、第一导轨支架;3、电梯轿厢;4、第二导轨支架;5、对重导轨;6、对重装置;7、井道后壁;8、缓冲组件;81、环形凹槽;82、缓冲凸起;83、缓冲器主体;84、安装底座;9、曳引系统;91、牵引机架;92、滑轮;93、钢带牵引机;94、牵引轮;10、井道侧壁;11、井道前壁;12、牵引钢带;13、电梯井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一
[0022]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包括井道后壁7和电梯井道13,井道后壁7安装设置在电梯井道13的内侧后端位置上,电梯井道13的内侧两端设置有井道侧壁10,电梯井道13的前端设置有井道前壁11,井道侧壁10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轨支架2,第一导轨支架2的上端设置有轿厢导轨1,井道后壁7的前端两侧设置有第二导轨支架4,
第二导轨支架4的内侧设置有对重导轨5,对重导轨5的内侧上端设置有曳引系统9,曳引系统9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5上设置有对重装置6,轿厢导轨1的内侧设置有电梯轿厢3,曳引系统9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5上设置有对重装置6,对重导轨5和对重装置6的连接处设置有牵引钢带12,电梯轿厢3和对重装置6的底端位于电梯井道13上均设置有缓冲组件8,使用该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时,首先,使用第二导轨支架4将对重导轨5安装固定在电梯井道13内侧后端的井道后壁7上,使用第一导轨支架2将轿厢导轨1安装在电梯井道13内侧两边的井道侧壁10上,并将电梯轿厢3安装在轿厢导轨1上,进一步的将曳引系统9的牵引机架91通过对重导轨5固定在电梯井道13的顶部,将钢带牵引机93固定在牵引机架91上,使用牵引钢带12的一端绕过牵引轮94与电梯轿厢3的顶部连接,而另一端与对重装置6固连,使其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使用过程中钢带牵引机93转动,从而带动牵引钢带12驱动电梯轿厢3和对重装置6交替升降运动,而以上所述结构述为对重后侧,较大利于电梯轿厢3的宽度增大,降低了电梯轿厢3对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包括井道后壁(7)和电梯井道(13),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后壁(7)安装设置在电梯井道(13)的内侧后端位置上,所述电梯井道(13)的内侧两端设置有井道侧壁(10),所述电梯井道(13)的前端设置有井道前壁(11),所述井道侧壁(10)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轨支架(2),所述第一导轨支架(2)的上端设置有轿厢导轨(1),所述井道后壁(7)的前端两侧设置有第二导轨支架(4),所述第二导轨支架(4)的内侧设置有对重导轨(5),所述对重导轨(5)的内侧上端设置有曳引系统(9),所述曳引系统(9)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5)上设置有对重装置(6),所述轿厢导轨(1)的内侧设置有电梯轿厢(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系统(9)的上端位于对重导轨(5)上设置有对重装置(6),所述对重导轨(5)和对重装置(6)的连接处设置有牵引钢带(12),所述电梯轿厢(3)和对重装置(6)的底端位于电梯井道(13)上均设置有缓冲组件(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曳引钢带电梯低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系统(9)包括牵引机架(91)、滑轮(92)、钢带牵引机(93)和牵引轮(94),所述牵引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文杰夏志刘聪李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巨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