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776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包括:筒体、进气管和出气管,出气管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油孔,出气管的进口端设有第一制冷剂返回孔,出气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制冷剂返回孔;进气管的进口端、出气管的出口端均连接有铜套,铜套用于连接外部铜管,进气管、出气管均为不锈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相较于现有的铜制进气管、铜制出气管,降低了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空调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气液分离器作为空调室外机的主要系统部件,通常设置在压缩机的进气前端,起到回油、分离气态和液态制冷剂、储存制冷剂的作用。
[0003]如图2所示,为现有空调室外机中的气液分离器,其包括筒体、进气管、出气管,设置于出气管上的回油孔和制冷剂返回孔分别与压缩机连通,携带有冷冻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经进气管排入筒体内,从气态制冷剂中分离的冷冻油经底部的回油孔被吸入压缩机中,液态制冷剂经制冷剂返回孔被吸入压缩机中。在实际应用时,进气管、出气管分别与外部铜管焊接,进气管、出气管均由铜材料制成,铜材料的价格高,导致气液分离器的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结构新颖,相较于现有的铜制进气管、铜制出气管,降低了成本。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包括:筒体、进气管和出气管,出气管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油孔,其特征在于:出气管的进口端设有第一制冷剂返回孔,出气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制冷剂返回孔;进气管的进口端、出气管的出口端均连接有铜套,铜套用于连接外部铜管,进气管、出气管均为不锈钢结构。该气液分离器结构结构新颖,相较于现有的铜制进气管、铜制出气管,降低了成本。
[0007]进一步,出气管具有螺旋段,螺旋段靠近出气管的进口端,在气态制冷剂流经螺旋段的过程中,气态制冷剂不断与出气管的管壁发生碰撞,同时产生离心力作用,使冷冻油、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离,气液分离效果好,提高了气态制冷剂的纯度,避免液态制冷剂对压缩机产生“液击”,减少压缩机的故障率。
[0008]进一步,出气管设有第二回油孔,第二回油孔高于第一回油孔,当气态制冷剂中携带的冷冻油较多时,第一回油孔无法及时将冷冻油回流至压缩机而在出气管中积聚,当积聚的冷冻油液位高度达到第二回油孔的高度时,压缩机通过第二回油孔将冷冻油吸入。
[0009]进一步,第二回油孔与筒体有效容积底部的高度差为筒体有效容积高度的25%

28%。
[0010]进一步,第二回油孔的孔径为1

1.3mm,合理控制第二回油孔的孔径,尽量保证没液态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中,同时保证冷冻油尽量可以回到压缩机中。
[0011]进一步,第一制冷剂返回孔的孔径、第二制冷剂返回孔的孔径均为出气管内径的10%

13%。
[0012]进一步,第一回油孔的孔径为1

1.3mm,合理控制第一回油孔的孔径,尽量保证没液态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中,同时保证冷冻油尽量可以回到压缩机中。
[0013]进一步,出气管采用U型管,占用体积小,且保证了出气管具有足够的长度。
[0014]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不锈钢结构的进气管、出气管均采用铜套连接外部铜管,相较于现有的铜制进气管、铜制出气管,降低了成本,铜套的样式可以适应性选择,便于与外部铜管可靠装配,灵活方便。
[0016]2、在气态制冷剂流经出气管的螺旋段的过程中,气态制冷剂不断与出气管的管壁发生碰撞,同时产生离心力作用,使冷冻油、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离,气液分离效果好,提高了气态制冷剂的纯度,避免液态制冷剂对压缩机产生“液击”,进而减少压缩机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现有空调室外机中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

筒体;2

进气管;3

出气管;4

铜套;5

外部铜管;6

第一回油孔;7

第二回油孔;8

第一制冷剂返回孔;9

第二制冷剂返回孔;10

螺旋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包括:筒体1、进气管2和至少一根出气管3,进气管2的出口的中心轴线与每根出气管3进口的中心轴线垂直,进气管2与室内机的制冷剂管路连通,用于引导气态制冷剂流入筒体1内,出气管3的根数与室外机中压缩机的个数相同,一根出气管3连通一个压缩机,用于引导气态制冷剂排出筒体1后进入压缩机,使得气液分离器结构能够应用于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出气管3采用U型管,占用体积小,且保证了出气管3具有足够的长度。
[0022]进气管2的进口端、出气管3的出口端均连接有铜套4,铜套4用于连接外部铜管5,进气管2、出气管3均为不锈钢结构,相较于现有的铜制进气管2、铜制出气管3,降低了成本,铜套4的样式可以适应性选择,便于与外部铜管5可靠装配,灵活方便。
[0023]出气管3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油孔6,出气管3设有第二回油孔7,第二回油孔7高于第一回油孔6,第二回油孔7与筒体1有效容积底部的高度差为筒体1有效容积高度的25%

28%,第一回油孔6、第二回油孔7均与压缩机连通,该压缩机为与出气管3连通的压缩机。
[0024]当本技术应用于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工作时,携带有冷冻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经进气管2进入筒体1内,气态制冷剂经与进气管2出口相对的出气管3进口进入出气管3中,气态制冷剂中的冷冻油在出气管3的管壁上凝结并顺流至出气管3的底部,经第一回油孔6被吸入压缩机中;当气态制冷剂中携带的冷冻油较多时,第一回油孔6无法及时将冷冻油回流至压缩机而在出气管3中积聚,当积聚的冷冻油液位高度达到第二回油孔7的高度时,压缩机通过第二回油孔7将冷冻油吸入。
[0025]第一回油孔6的孔径为1

1.3mm,优选为1.1

1.2mm,第二回油孔7的孔径为1

1.3mm,优选为1.1

1.2mm,合理控制第一回油孔6、第二回油孔7的孔径,尽量保证没液态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中,同时保证冷冻油尽量可以回到压缩机中。
[0026]出气管3的进口端设有第一制冷剂返回孔8,出气管3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制冷剂返回孔9,第一制冷剂返回孔8的孔径、第二制冷剂返回孔9的孔径均为出气管3内径的10%

13%,第一制冷剂返回孔8、第二制冷剂返回孔9均与压缩机连通,该压缩机为与出气管3连通的压缩机。第一制冷剂返回孔8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呈竖向布置,各个第一制冷剂返回孔8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0027]出气管3具有螺旋段10,螺旋段10靠近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包括:筒体、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的进口端设有第一制冷剂返回孔,所述出气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制冷剂返回孔;所述进气管的进口端、所述出气管的出口端均连接有铜套,所述铜套用于连接外部铜管,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均为不锈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具有螺旋段,所述螺旋段靠近所述出气管的进口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设有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回油孔高于所述第一回油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联机空调用气液分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孔与所述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煜文梁协峰吴竹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开拓隆海智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