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油分、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内置油分、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商用水冷螺杆机组等制冷装置中,从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过热(名义工况下排气存在4
‑
10℃过热度)冷媒气体在冷凝器中的换热过程为先去过热再冷凝,即过热态冷媒先实现单相流换热使其达到饱和态,然后再实现冷凝相变换热。
[0003]相关技术中,上述单相换热及冷凝相变换热过程,均由冷凝器的冷凝管实现,换热效率较差,尤其,冷凝器通常基于强化冷凝换热原理设计,对于气体的单相流流动传热过程强化程度有限,导致单相换热强度较低,所需换热面积较大,影响能效。
[0004]因此,如何提升冷凝器过热气体的单相换热强度,是当下冷凝器能效提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高冷凝器的单相换热强度。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置油分,其包括:
[0007]壳体,壳体内设有分离区,且壳体上设有进气部和出气部,进气部将分离区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冷媒流至分离区,出气部将分离区与冷凝器的冷凝区连通,以使冷媒经由出气部从分离区流至冷凝区内,与冷凝区内的冷凝管换热;和
[0008]换热管,换热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分离区内,以与由进气部流向出气部的冷媒换热。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置油分包括至少两个折流板,至少两个折流板设置于分离区内,并使冷媒流经换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分离区(94),且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气部(2)和出气部(3),所述进气部(2)将所述分离区(94)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冷媒流至所述分离区(94),所述出气部(3)将所述分离区(94)与冷凝器(100)的冷凝区(104)连通,以使冷媒经由所述出气部(3)从所述分离区(94)流至所述冷凝区(104)内,与所述冷凝区(104)内的冷凝管(103)换热;和换热管(5),所述换热管(5)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分离区(94)内,以与由所述进气部(2)流向所述出气部(3)的冷媒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油分(102)包括至少两个折流板(6),所述至少两个折流板(6)设置于所述分离区(94)内,并使冷媒流经所述换热管(5)时,进行折流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6)上设有供所述冷媒流过的通气孔(6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64)的直径为2mm~8mm;和/或,所述折流板(6)上所有通气孔(64)的总通流面积占所述折流板(6)总面积的1/8~3/4。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6)上设有穿管孔(63),所述换热管(5)经由所述穿管孔(63)穿过所述折流板(6)。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折流板(6)的平均水力直径为D
d
,且在所述换热管(5)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所述折流板(6)之间的距离为l
b
,D
d
和l
b
满足如下关系:满足如下关系:其中,ΔP为所述内置油分(102)进出口压降;C为常数,取值0.3~1.5;ρ为气态冷媒的密度;v0为气态冷媒流经所述至少两个折流板(6)的平均流速;D为所述进气部(2)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流速;n为所述内置油分(102)中换热管(5)的数量;d为所述换热管(5)的外径。7.根据权利要求1
‑
6任一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5)的外径为d,d满足如下关系:d,d满足如下关系:其中,T
in
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温度;T
out
为气态冷媒在所述出气部(3)出口处的温度;T
wall
为所述换热管(5)的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部分的外表面的平均温度;ρ为气体密度;D为所述进气部(2)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流速;L为所述换热管(5)在所述内置油分(102)中的长度;n为所述内置油分(102)中换热管(5)的数
量;λ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Cp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μ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粘度;u
w
为冷媒气体在所述换热管(5)的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勇,胡海利,胡东兵,王铁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