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2633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包括输送判别机构;该输送判别机构用于输送气门座圈以及识别气门座圈是否需翻转,换向机构,该换向机构包括踢料气缸、反向皮带线和半圆弧轨道,所述踢料气缸设于输送判别机构一侧用于将识别后需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上;该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通过输送判别机构识别后,踢料气缸将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上,推动电缸对东楔形块将气门座圈排列成单排输送到下道工序上,解决了现有的生产线上对于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通常是通过操作人员人工翻转为正面朝上后再由皮带线输送至下道工序,人工将气门座圈翻至正面首先效率过低,另外还可能会使操作人员受伤,安全性低的问题。全性低的问题。全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设备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门座圈为了实现与气门杆的运动配合,高效封闭气门,其内孔与两端面交界处具有不同的直径。根据设计的不同,上述两端面的直径的不同,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倒角,或者进一步通过对内孔轮廓曲线的优化设计实现。因此气门座圈在加工、装配时都需要关注方向问题,尽可能避免端面反向。
[0003]现有的气门座圈在进行加工检测前需要将气门座圈的正面朝上以此来顺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现有的生产线上对于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通常是通过操作人员人工翻转为正面朝上后再由皮带线输送至下道工序,产品经自动上料装置输送后,方向随机乱序,无法满足后续的自动检测要求,通常采用人工肉眼识别后,在手动一一调整方向,再整列对齐后向后输送,这种手动处理的方式存在效率慢、稳定性差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特点,人工将气门座圈翻至正面首先效率过低,另外还可能会使操作人员受伤,安全性低,另外在进入下道工序时气门座圈容易造成拥堵影响气门座圈的传输效率,进而影响汽车设备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包括:
[0006]输送判别机构;该输送判别机构用于输送气门座圈以及识别气门座圈是否需翻转;
[0007]换向机构,该换向机构包括踢料气缸、反向皮带线和半圆弧轨道,所述踢料气缸设于输送判别机构一侧用于将识别后需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上,所述反向皮带线设于输送判别机构上用于将需翻转的气门座圈输送至半圆弧轨道,所述半圆弧轨道与反向皮带线连接用于将气门座圈翻转度。
[0008]优选的,所述输送判别机构包括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输送方向相同且底部均固定有多个支撑柱,第一输送线窄于第二输送线且位于第二输送线上方,第一输送线朝向第二输送线的一端与第二输送线上表面靠近第一输送线的一侧通过一个倾斜向下的滑道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起始处正上方设置有用于检测气门座圈来料方向的CCD镜头。
[0010]优选的,所述反向皮带线的输送方向与输送判别机构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方向皮带线设于与踢料气缸相对的一侧。
[0011]优选的,所述半圆弧轨道的凹向一侧上端与反向皮带线一端贴合且贴合处表面齐
平,半圆弧轨道凹向一侧下端与第二输送线的一端贴合且贴合处表面齐平。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线上表面远离第一输送线的一侧设置有推动电缸,所述推动电缸的输出端固定设有一个用于将气门座圈排列成单排状态的楔形块。
[00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该气门座圈换向汇流汇流装置,通过输送判别机构识别后,踢料气缸将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上,之后反向皮带线将其输送至半圆弧轨道上并翻转180度落到第二输送线上,再输送至第二输送线末端,由推动电缸对东楔形块将气门座圈排列成单排输送到下道工序上,解决了现有的生产线上对于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通常是通过操作人员人工翻转为正面朝上后再由皮带线输送至下道工序,产品经自动上料装置输送后,方向随机乱序,无法满足后续的自动检测要求,通常采用人工肉眼识别后,在手动一一调整方向,再整列对齐后向后输送,这种手动处理的方式存在效率慢、稳定性差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特点,人工将气门座圈翻至正面首先效率过低,另外还可能会使操作人员受伤,安全性低的问题以及在进入下道工序时气门座圈容易造成拥堵影响气门座圈的传输效率,进而影响汽车设备的加工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整体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图2中A处放大图。
[0018]图中:10、输送判别机构;11、第一输送线;12、第二输送线;13、滑道;14、CCD镜头;20、换向机构;21、踢料气缸;22、反向皮带线;23、半圆弧轨道;3、推动电缸;4、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包括输送判别机构10和换向机构20,输送判别机构10的作用在于输送气门座圈以及识别气门座圈是否需翻转,换向机构20包括设置在输送判别机构10一侧用于将识别后需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22上的踢料气缸21、设置在输送判别机构10上用于将需翻转的气门座圈输送至半圆弧轨道(23)的反向皮带线22和半圆弧轨道23,该半圆弧轨道23与反向皮带线22的一侧连接,半圆弧轨道23的作用在于将需要翻转的气门座圈翻转180度至正面朝上,输送判别机构10上输送线的输送方向朝向下一道工序,反向皮带线22的输送方向与输送判别机构10的输送方向相反,半圆弧轨道23为半圆形竖直设置。
[0021]如图1

3所示,所述输送判别机构10包括输送方向相同且底部均固定有多个支撑柱的第一输送线11和第二输送线12,第一输送线11窄于第二输送线12且在第二输送线12的上方,第一输送线11朝向第二输送线12的一端的方向和第二输送线12上表面靠近第一输送线的一侧方向通过一个倾斜向下的滑道13相连接,第一输送线11的起始处正上方设置有
CCD镜头14,CCD镜头14的作用在于检测气门座圈来料方向,反向皮带线22设置在与踢料气缸21相对的一侧,方便踢料气缸21将气门座推向反向皮带线22上,半圆弧轨道23的凹向一侧上端与反向皮带线22一端贴合,两者的结合处齐平,半圆弧轨道23凹向一侧下端与第二输送线12的一端贴合,两者的结合处也齐平,便于气门座圈的运输顺畅,第二输送线12上表面远离第一输送线11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推动电缸3,推动电缸3的输出端固定设有一个楔形块4,该楔形块4的作用在于将气门座圈排列成单排状态,楔形块4与推动电缸3接触的一侧呈直线形状,与推动电缸3对立的一侧呈现斜面形状,楔形块4与第二输送线12皮带线的边缘正好留有一个气门座圈直径大小的位置,方便排列成单排状态的气门座圈挨个运输,不会挤压。
[0022]其中,CCD镜头14将来料的气门座圈识别后正面朝上的气门座圈则继续输送下去,通过滑道13运输到第二输送线12上,产品在皮带速度以及自身物理重力下翻转至第二输送线12上,由推动电缸3推动楔形块4将气门座圈推动至单排状态,再运输到下一道工序上,当CCD镜头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判别机构(10);该输送判别机构(10)用于输送气门座圈以及识别气门座圈是否需翻转;换向机构(20),该换向机构(20)包括踢料气缸(21)、反向皮带线(22)和半圆弧轨道(23),所述踢料气缸(21)设于输送判别机构(10)一侧用于将识别后需翻转的气门座圈推至反向皮带线(22)上,所述反向皮带线(22)设于输送判别机构(10)上用于将需翻转的气门座圈输送至半圆弧轨道(23),所述半圆弧轨道(23)与反向皮带线(22)连接用于将气门座圈翻转18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门座圈换向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判别机构(10)包括第一输送线(11)和第二输送线(12),所述第一输送线(11)和第二输送线(12)输送方向相同且底部均固定有多个支撑柱,第一输送线(11)窄于第二输送线(12)且位于第二输送线(12)上方,第一输送线(11)朝向第二输送线(12)的一端与第二输送线(1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王飞钱杨梁富金王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帝伯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