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P29,其特征在于它属于革兰氏阴性适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 teromonas sp.),其保藏编号:CGMCC 2913,菌落为圆形,直径约1.0-3.0mm,边缘光滑,表面隆起,湿润,平滑隆起,菌落不透明,显淡黄色;菌体呈杆菌,大小为(0.8μm-1.1μm)×(1.5μm-3.1μm),较适生长条件为:pH 8.0-8.5;温度为5-15℃;振荡速度大于100r/min,能在低温条件下(5℃)、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该菌株对原油的各组分均有降解作用,并且在低温条件下原油降解能力强、降解效率高、易于培养繁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染物低温生物处理
,具体涉及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 适冷菌(/^ew^aherofflo"as sp. P29),还涉及该菌株降解原油类污染物的应用 方法。该菌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朝 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09年2月13日,保藏编号 CGMCC2913,分类命名假交替单胞菌r sew(/oa7z^ro双o/ as 入
技术介绍
石油在开采、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当,被排放 到农田、地下水和海洋中,使环境遭受污染,生态收到破坏,直接危害人类生产 与生活。石油主要成分有烷烃、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芳香烃,这些物质毒性 大,可致癌、致突变等,因此被列为重要污染物。石油污染的治理势在必行,己 引起我国政府和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各国科学家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措 施,治理石油污染。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物处理方法具有费用低,操作 简单,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巳成为土壤石油污染处理研究的热点。生物 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将土壤、水体中的污染物降解或去除,从而修复受污染环境的 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天然的或接种的生物并通过工 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或去除,使其 浓度降至环境标准规定的安全浓度之下。一般生物修复都是利用中温菌在常温下进行处理,而在我国的广大北方地 区,温度会随季节大幅度的变化,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低温会强烈地抑制降油 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效果。如何加快寒冷季节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速度,是一个 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极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微生物生 态系统。南北极地区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极地微生物长期生存在极地的寒冷 环境中,形成了各种代谢水平和分子水平的适应机制,造就了其物种和代谢产物 的多样性、独特性,所蕴涵的应用潜力不可估量,是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 极地微生物的代谢机制使它们能够在低温下很好地生长和代谢,因此在寒冷及适 温条件下应用极地微生物对广受污染的寒冷地域环境进行生物修复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外的科研人员已对低温微生物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环境污染的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大大丰富了生物修复的理论。关于石油降解微生物已有专利和文献报道,如郑连英报道了降解甲苯的细菌菌株及其用途(公开号CN1181192C);高士祥等报道了一株硝基苯类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及其使用方法(公开号CN1570079A);侯兆伟等报道了一株降解石油的细菌及其应用(公开号CN1236054C);刘铮等报道了一种石油污染物降解的液体微生物制剂(公开号:CN100347285C)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及其应用,该细菌菌 株为北极适冷菌(/^6V/6toahar^^as sp. P29),是假交替单胞菌属的一种,极 地微生物原油降解菌株分离自北极海洋沉积物样品,该样品采集于2003年中国 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无菌条件于4i:下保存,经实验室人工富集培养、分离纯 化得到。通过生物活性实验表明该菌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有产脂肪 酶的能力,在低温条件下对原油的各组分均有高效降解作用,且易于培养繁殖及 其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了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 菌菌株(/^ew&aharo/ffo朋s sp. P29),它属于革兰氏阴性适冷假交替单胞菌 (/^em/oaJterofflO/2as sp.),其保藏编号CGMCC 2913,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为 菌落为圆形,直径约1.0-3.0mm,边缘光滑,表面隆起,湿润,平滑隆起,菌落 不透明,显淡黄色;菌体呈杆菌,大小为(0.8um -l.lixm) X (1.5um -3.1 wm),较适生长条件为pH8.0-8. 5;温度为5-l(TC;振荡速度大于100r/min, 能在低温条件下(5。C)、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所述的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1) 以保藏编号为CGMCC 2913的适冷假交替单胞菌(尸sewdoaJz^ro历o/ as sp. P29),移接到含l-5g/L蛋白胨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富集培养,无机盐培养基配方 为NH4S04 0. 3_0. 6, MgS04 7H20 0 . 02-0 . 04,歸03 0. 2-0. 3, NaH2P04, 0.4-0.6, K2HP04*3H20 0.8-1.1, pH8. 0-8.5。置于摇床(温度5。C-7°C, 130-160 r/min) 培养3-5天,待浑浊;2) 将上述培养液按2呢(v/v)转接至含2^(w/v)原油无机盐培养基中,置于摇 床(温度5。C-7°C, 130-160 r/min)培养3-5天,待浑浊;3) 再次转接至浓度为0.6-l.(^(v/v)的原油无机盐培养基中,重复活化该菌株降解能力,离心收集生长至稳定期的菌体,用无菌无机盐洗2次,制成菌悬液备用。所述的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菌株的使用范围包 括含原油类化合物废水的低温处理和原油类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低温修复;原油类 污染物是原油、石油烃。本专利技术的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的应用效果在于极地适冷菌P29能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有产脂肪酶的能力,将该菌株降解原油的培养液经 正己烷萃取,通过GC-MS分析表明,经菌株P29降解后,与对照相比,原油各组 分均明显减少,说明该菌株对原油的各组分均有降解作用,并且在低温条件下原 油降解能力强、降解效率高、易于培养繁殖。 附图说明图1为菌株P29的温度生长适应性图2为菌株P29对真空泵油的降解情况图3为菌株P29对原油的降解情况图4为菌株P29对原油降解的时间效应图。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步骤如下 育种的选育取适量北极海洋沉积物于含2%。原油和1%。酵母粉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进行富 集培养(5。C, 120 r/min),无机盐培养基配方(g/L): NH4S04 0.5, MgS04 7H20 0.025, NH4N03 0.2, NaH2P04, 0.5, K2HP04 3H20 1.0; pH8. 0-8. 5。待培养液明 显变浑浊后,取培养液2ml接种于含2^原油的新鲜无机盐培养基中,相同条件 下培养至浑浊,如此连续培养3代。培养液经系列稀释后涂布于筛选培养基平板 于4'C导致培养,对原油降解菌株进行分离纯化。5'C培养一周后得到初筛菌株。 再次作平板划线培养、复筛,得到一株目标菌株,接入保藏斜面培养基,于冰箱 4。C保藏。该菌种尸set^o^Z:eroyz o/2as sp. P29保存于国家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适冷假交替单胞菌尸se油a"er磨腐早菌体呈杆状,大小为(O."ra -l.lnm) X (1.5um -4.1um),属革兰氏阴性菌株。它的适宜生长条件为 PH=8. 0-8. 5;温度为5-10'C;振荡速度大于120r/min。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一种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降解原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北极细菌菌株P29,其特征在于它属于革兰氏阴性适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其保藏编号:CGMCC 2913,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为:菌落为圆形,直径约1.0-3.0mm,边缘光滑,表面隆起,湿润,平滑隆起,菌落不透明,显淡黄色;菌体呈杆菌,大小为(0.8μm-1.1μm)×(1.5μm-3.1μm),较适生长条件为:pH8.0-8.5;温度为5-15℃;振荡速度大于100r/min,能在低温条件下(5℃)、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学政,杜宁,丛柏林,沈继红,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