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750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属于PU合成革技术领域。该内饰材料由超纤超纤基布、发泡层和面层复合而成,其中,发泡层和面层中均添加有自制改性阻燃剂,该改性阻燃剂的端部具有支状羟基,可参与到PU基体的交联网络中,不易从基体中偏析、渗出,可以发挥稳定的阻燃作用,其本质上为一种有机氮磷硅系阻燃剂,在发生燃烧时可形成阻燃隔离层穿插在PU基体中,阻止燃烧的加剧,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经测试,极限氧指数在28%以上,阻燃等级达到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PU合成革
,具体地,涉及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在购车时不仅仅只看重汽车外部造型和性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重汽车内饰材料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汽车内饰材料已经成为影响汽车整车品质和档次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汽车内饰材料主要为真皮材料和布料,其中,真皮材料舒适性好,但是价格高、难保养,一般仅用于高档汽车中,布料来源广、价格低廉,但是舒适性差,因此,各种合成革材料应运而生。
[0003]PU革具有柔和的光泽、柔软的手感,与真皮材料质感相似,且耐磨抗划,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内饰材料中;但是,PU材料易燃,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熔滴和毒害气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是通过向PU基体中添加一定量的阻燃剂提高其阻燃性能,目前应用于内饰材料的阻燃剂主要有无机阻燃剂和有机磷系阻燃剂,其中,无机阻燃剂以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锑等材料为主,在适当的添加量下,可发挥良好的阻燃性能,但是,无机阻燃剂与PU基体相容性差,分散性不好,大大降低PU革的质感;有机磷系阻燃剂以磷酸酯类为主,包括甲基磷酸二甲酯、乙基磷酸二乙酯等,相较于无机阻燃剂,其与PU基体的相容性,一般均能发挥较强的阻燃作用,但是,其易在基体中偏析,特别在高温环境下,甚至出现渗出问题,阻燃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由超纤基布、发泡层和面层复合而成,其中,发泡层包括:PU浆料、改性阻燃剂、发泡剂和稳泡剂;面层包括:PU浆料、液体硅胶和改性阻燃剂。
[0007]所述阻燃汽车内饰材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如下工序:
[0008]工序S1:将改性阻燃剂、发泡剂、稳泡剂和稀释剂预混,在搅拌状态下与PU浆料混匀,高速搅拌起泡,得到阻燃发泡浆,将超纤基布置于平板模具中,注入阻燃发泡浆,合模加压至1

1.2MPa,温度为88

95℃,持压固化20

25min,形成发泡层,得到发泡基片;
[0009]工序S2:将PU浆料、液体硅胶和改性阻燃剂混匀,得到阻燃面浆,再将阻燃面浆刮涂在发泡基片表面,在50

60℃下预烘15

20min,之后合模加压至1.5

1.8MPa,温度为75

80℃,持压固化30

40min,形成面层,得到阻燃汽车内饰材料。
[0010]进一步地,阻燃发泡浆中各组分占比为:改性阻燃剂1.7

2.3wt%、发泡剂2

3wt%、稳泡剂0.15

0.22wt%、稀释剂4

5wt%,余量为PU浆料。
[0011]进一步地,阻燃面浆中各组分占比为:液体硅胶8

12wt%、改性阻燃剂2.5

3.5wt%,余量为PU浆料。
[0012]进一步地,发泡剂为琥珀酸单十八酰胺磺酸钠。
[0013]进一步地,稳泡剂为稳泡剂MD

318。
[0014]进一步地,稀释剂为乙酸乙酯。
[0015]所述改性阻燃剂由以下方法制备:
[0016]步骤A1:将二烯丙基胺、三乙胺和二氧六环投料混匀,在10

20℃恒温,辅以180

240rpm机械搅拌,缓慢加入苯膦酰二氯,完全加入后保温搅拌反应,控制苯膦酰二氯的总加入反应时间为1.5

2h,之后加入无水乙醇混洗,减压旋蒸脱除二烯丙基胺、二氧六环等低沸物,得到中间体a;
[0017]进一步地,苯膦酰二氯、二烯丙基胺、三乙胺和二氧六环的用量比为0.1mol:0.21

0.23mol:3.5

4.5mL:80

100mL,二烯丙基胺中的仲胺基团与苯膦酰二氯中的酰氯基团反应,形成含磷氮元素和支状双键封端的化合物。
[0018]步骤A2:将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用环己烷稀释,升温至60

70℃,辅以300

400W/m2紫外辐照和120

180rpm机械搅拌,缓慢加入中间体a,完全加入后继续反应,控制中间体a的总加入反应时间为3

4h,反应结束减压旋蒸脱除环己烷,得到中间体b;
[0019]进一步地,中间体a、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环己烷的用量比为0.1mol:0.42

0.43mol:220

280mL,在紫外辐照下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巯基与中间体a的端部双键点击加成反应,对中间体a引入甲氧基硅烷基团修饰。
[0020]步骤A3:将三亚甲基氯醇、中间体b、乙醇溶液和二甲基亚砜混合,通入氮气保护,升温至82

88℃,辅以80

120rpm机械搅拌,保温搅拌回流反应8

10h,反应结束脱除乙醇溶液,再加入去离子水减压旋蒸脱除二甲基亚砜,得到改性阻燃剂;
[0021]进一步地,中间体b、三亚甲基氯醇、乙醇溶液和二甲基亚砜的用量比为0.1mol:40

50mL:150

200mL:20

50mL,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20

30%,促进中间体b端部甲氧基硅烷水解,在端部引入羟基修饰,同时三亚甲基氯醇对中间体b结构中的叔胺结构进行季铵化处理。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制备一种PU基内饰材料,由超纤基布、发泡层和面层组成,其中,发泡层和面层中均添加有自制改性阻燃剂,其以二烯丙基胺和苯膦酰二氯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制成含磷氮元素和支状双键封端的中间体a,再通过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紫外辐照引发下与中间体a的端部双键点击反应,引入有机硅改性,制成中间体b,再由含三亚甲基氯醇的醇水环境活化,促进中间体b端部甲氧基硅烷水解,在端部引入羟基修饰,同时三亚甲基氯醇对中间体b结构中的叔胺结构进行季铵化处理,可赋予一定的抗菌作用;与现有阻燃型PU内饰材料相比,改性阻燃剂端部的支状羟基与PU基体具有良好的交联活性,可参与到PU基体的交联网络中,不易从基体中偏析、渗出,可以发挥稳定的阻燃作用,且其为一种有机氮磷硅系阻燃剂,在发生燃烧时可形成阻燃隔离层穿插在PU基体中,阻止燃烧的加剧,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经测试,极限氧指数在28%以上,阻燃等级达到V

1级别。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由超纤基布、发泡层和面层复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发泡层和面层以PU浆料为基体,均添加有改性阻燃剂;所述改性阻燃剂由以下方法制备:步骤A1:将二烯丙基胺、三乙胺和二氧六环混匀,在10

20℃恒温,搅拌下缓慢加入苯膦酰二氯,控制苯膦酰二氯的总加入反应时间为1.5

2h,之后加入无水乙醇混洗,减压旋蒸,得到中间体a;步骤A2:将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用环己烷稀释,升温至60

70℃,紫外辐照和搅拌下缓慢加入中间体a,控制中间体a的总加入反应时间为3

4h,反应结束减压旋蒸,得到中间体b;步骤A3:将三亚甲基氯醇、中间体b、乙醇溶液和二甲基亚砜混合,通入氮气保护,升温至82

88℃,保温搅拌回流反应8

10h,反应结束脱除乙醇溶液,再加入去离子水减压旋蒸,得到改性阻燃剂。2.根据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苯膦酰二氯、二烯丙基胺、三乙胺和二氧六环的用量比为0.1mol:0.21

0.23mol:3.5

4.5mL:80

100mL。3.根据前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中间体a、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环己烷的用量比为0.1mol:0.42

0.43mol:220

280mL。4.根据前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阻燃汽车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中间体b、三亚甲基氯醇、乙醇溶液和二甲基亚砜的用量比为0.1mol:40

50mL: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兵洪朱月圆杨剑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琳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