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84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个绝缘本体、收容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在绝缘本体上的上、下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一纵长的基部、位于基部纵向两端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臂,上、下遮蔽壳体为分离的金属片体分别安装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下侧,上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基部上的中间部分和安装在侧臂上的侧部,上遮蔽壳体的侧部设置有向下向外弯折的L型弯折部,该弯折部的竖直部设置有开槽,水平部设置有开孔,下遮蔽壳体的径向两端具有一对向上弯折的扣合部,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位于绝缘本体侧臂的外侧,上遮蔽壳体的L型弯折部位于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扣合部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突起与上述开槽扣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小型化的电连接器。背景纟支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NS )推出的OpenLDI数字显 示接口标准已经在笔记本电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 LCD显示屏与主机板之间的连接接口都采用了OpenLDI标准。OpenLDI接口标准 的基础是低压差分信号(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LVDS )接口 ,它具 有高效率、低功耗、高速、低成本、低杂波干扰、可支持较高分辨率等特点。 LVDS接口在电信、通讯、消费类电子、汽车、医疗仪器中广泛使用。LVDS接 口的线缆连接器非常小巧,高度仅仅只有几毫米,而其传输信号时对屏蔽的要 求也相对较高。现有的LVDS连接器为了达到较好屏蔽效果,大多将上、下遮蔽 壳体设计成一体,此种设计虽然屏蔽效果不错,但上、下遮蔽壳体由一片金属 体制成,制造工序复杂,与电连接器的本体安装配合时也相当不便。因此有必 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遮蔽壳体的结 构简单,与绝缘本体的配合方便且保证向好的遮蔽效杲。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个绝缘本体、收 容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千导电端子及遮覆在绝缘本体上的上、下遮蔽壳体, 绝缘本体具有一纵长的基部、位于基部纵向两端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臂, 上述基部定义有上表面、下表面、前侧、后侧,所述基部具有一对沿上述前后 方向延伸的相对设置的上舌板和下舌板,上、下舌板间为一个朝向前侧开口的方向贯穿基部的端子收容槽,其与上述收容空 间相连通,导电端子自基部后侧安装入端子收容槽内,每一导电端子均包括一 个对接部、 一个固定部及一个悍接部,其中对接部位于上述收容空间内,固定 部与绝缘本体固持配合,焊接部位于绝缘本体外,上、下遮蔽壳体为分离的金 属片体分别安装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下侧,上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基部上的中间部分和安装在侧臂上的侧部,其特征在于上遮蔽壳体的侧部设置有向下 向外弯折的L型弯折部,该弯折部的竖直部设置有开槽,水平部设置有开孔, 下遮蔽壳体的径向两端具有一对向上弯折的扣合部,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位于 绝缘本体侧臂的外侧,上遮蔽壳体的L型弯折部位于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外侧, 扣合部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突起与上述开槽扣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臂的外侧设置卡持槽,下遮蔽壳体 的扣合部的内侧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可弹性变形的卡扣部与上述卡持槽卡持配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遮蔽壳体的中间部分的后侧具有一 对向后向下弯折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具有一个竖直的固持部和一个与端子的焊 接部相平行的焊接脚,基部的后侧设置有安装槽收容固定所述固持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遮蔽壳体的径向两侧具有一对向后 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而出的弹片,弹片的自由端向前向下弯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遮蔽壳体上具有一对通孔,绝缘本体的基部的上表面上具有相应的向上突出的定位柱与上述通孔配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遮蔽壳体具有一向后突出的安装部,该安装部紧贴下舌板安装入绝缘本体的上下舌板之间的收容空间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遮蔽壳体具有一对位于安装部内部两侧的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伸出的突出片,突出片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较安装部靠前,绝缘本体的两侧臂与下舌板之间在水平方向具有开口,所述突出片安装在所述开口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上、下遮蔽壳体分离设置,上遮 蔽壳体的L型弯折部与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及绝缘本体的侧臂之间的配合简单 可靠,且由于上下遮蔽壳体的良好配合,可保证其对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l是本技术一种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l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左视图的2倍放大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以便看到其底部;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为一种LVDS母端电连接器100,其包括一个 绝缘本体1 、收容固定在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遮覆在绝缘本体1上的 上、下遮蔽壳体4、 6。如图l、图2结合图6、图7所示,绝缘本体1具有一纵长的基部10、位于基部 10纵向两端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臂13。上述基部10定义有上表面110、下 表面112、前侧113、后侧115,其具有一对沿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相对设置的上 舌板15和下舌板17,上、下舌板15、 17间为一朝向前侧开口的收容空间16。上 舌板15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基部110的端子收容槽12与上述收容空间16相连 通。基部10的上表面110上向上突出有一对定位柱11。两侧的侧臂13与下舌板之 间形成有一对开口IOI,侧臂13的外侧开设有向外向前开口的卡持槽132。基部 10的后侧115设有一堆安装槽117,安装槽117位于基部10的径向两端。导电端子2自基部10的后侧115安装入端子收容槽12内,每一导电端子2均包括一个对接部20、 一个固定部22及一个焊接部24,其中对接部20位于上述收容 空间16内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的相应对接部接触,固定部22上具 有倒刺(未标号)与绝缘本体l固持配合,焊接部24位于绝缘本体1外用以与电 路板(未图示)焊接。上、下遮蔽壳体4、 6为分离的金属片体分别安装固定在绝缘本体1的上、下 两侧,结合图3至图5所示,上遮蔽壳体4包括安装在基部10上的中间部分40和安 装在侧臂13上的侧部43。上遮蔽壳体4的侧部43设置有向下向外弯折的L型弯折 部45,该弯折部45的竖直部42设置有长条形开槽421,水平部44设置有开孔441。 开孔441呈半圓形破孔。当水平部44焊接到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开孔441呈 半圆形破孔可容纳较多焊锡,安装更牢固可靠。上遮蔽壳体4的侧部43的后侧具 有一对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延伸而出的弹片432,弹片432的自由端向前向下弯 折。上遮蔽壳体4还开设有通孔41、 47,其中通孔47位于侧部43的前端与对接连 接器(未图示)的遮蔽壳体上相应的凸点相配合,从而电连接器100的上遮蔽壳 体4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遮蔽壳体相接触,可以达到更好的屏蔽效果。另外,上 遮蔽壳体4上还设置有一对安装部46,安装部46自上遮蔽壳体4的中间部分40的 后侧向后向下弯折而成,其位置相对于弹片432向内靠近端子的焊接部24,该安 装部46具有一个竖直的固持部461和一个与端子的焊接部相平行的焊接脚462, 其中固持部461安装固定在基部10的安装槽117内。下遮蔽壳体6包括一个主体60和自主体60的中间部分向后沿上述前后方向 延伸的安装部61和一对突出片63,突出片63位于安装部61的内部两侧且在前后 方向上的位置较安装部61靠前。主体60的径向两端具有一对向上弯折的扣合部 62,扣合部62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突起6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个绝缘本体、收容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在绝缘本体上的上、下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一纵长的基部、位于基部纵向两端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臂,上述基部定义有上表面、下表面、前侧、后侧,所述基部具有一对沿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相对设置的上舌板和下舌板,上、下舌板间为一个朝向前侧开口的收容空间,上舌板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基部的端子收容槽,其与上述收容空间相连通,导电端子自基部后侧安装入端子收容槽内,每一导电端子均包括一个对接部、一个固定部及一个焊接部,其中对接部位于上述收容空间内,固定部与绝缘本体固持配合,焊接部位于绝缘本体外,上、下遮蔽壳体为分离的金属片体分别安装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下侧,上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基部上的中间部分和安装在侧臂上的侧部,其特征在于:上遮蔽壳体的侧部设置有向下向外弯折的L型弯折部,该弯折部的竖直部设置有开槽,水平部设置有开孔,下遮蔽壳体的径向两端具有一对向上弯折的扣合部,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位于绝缘本体侧臂的外侧,上遮蔽壳体的L型弯折部位于下遮蔽壳体的扣合部外侧,扣合部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突起与上述开槽扣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培裕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玉鼎精密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