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75116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柔性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并与所述端子枢转配合的转压板及一对设于绝缘本体两端的金属固定件。所述转压板由绝缘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其设有粗糙的第一折断面及第二折断面,所述转压板在第二折断面形成之前设有一选料部,用以方便机器组装时能自动将转压板调整至准确的位置,所述第二折断面是由所述选料部折断之后而形成,如此,当转压板组装至绝缘本体时可省去人工操作,完全由机器自动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焊接于电路板上并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 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第200310114749.0号揭露了一种连接柔性电路板的电连接 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用于压持柔 性电路板的转压板。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枢转臂及与该枢转臂相对设置的接触臂,所述导 电端子的枢转臂的自由末端设有与所述转压板配合的枢转部,所述转压板设有若干收容所 述导电端子枢转臂的收容槽及若干设于每个所述收容槽内的轴部,所述轴部位于所述转压 板的一侧并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枢转部配合。组装时,所述导电端子先组装至所述绝缘 本体内,然后再将所述转压板组装至绝缘本体上并通过所述导电端子的枢转部与转压板的 轴部之间的配合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固持。通常来说,所述转压板在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 上之前,需要通过人工操作将其先摆准合适的方位,然后再通过机器将所述转压板以预先 摆准方位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上并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枢转部配合,所述人工操作用于将所 述转压板摆准至合适的位置以方便组装至绝缘本体上,避免因方位不准确导致转压板无法 精准的组装到绝缘本体上并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枢转部精准配合,但是,由于电连接器尺寸 逐渐朝小型化趋势发展,产品尺寸的微小化对人工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很难将转压板精 准的定位,由此给转压板的组装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依靠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生产效率 较低。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组装过程可由机器自动完成 而免去了人工操作的不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绝缘本体、收 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转压板,所述端子设有与所述转压板枢 转配合的枢转臂及与所述枢转臂相对设置的接触臂,所述转压板由绝缘材料一体注塑而 成,其设有至少两个折断面。进一步地,所述转压板设有第一侧边及与第一侧边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所述折 断面形成于所述第一侧边上,所述第二侧边设有若干与所述端子枢转臂配合的枢转轴。进一步地,所述转压板靠近所述第二侧边处设有若干收容所述端子枢转臂的通 槽,所述枢转轴设于所述通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边呈纵长型,其纵向两端设有两凹口,所述折断面设于所述 凹口内。进一步地,所述凹口包括第一凹口及第二凹口,所述第一凹口为所述转压板注塑成型时的绝缘材料的注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转压板在注塑成型时设有一位于第二凹口内选料部,所述第二凹 口内的折断面是由所述选料部折断后而形成。进一步地,所述转压板呈纵长型并设有两纵长侧边,所述转压板在靠近其中一侧 边处设有若干通槽。进一步地,所述折断面设于所述两个纵长侧边中的另一侧边上。进一步地,所述通槽沿纵长方向排列设置,所述通槽内设有若干枢转轴。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的枢转臂设有一自由末端,该自由末端设有与所述枢转轴枢 转配合的枢转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连接器的转压板在组装至绝缘本体上时可完全 由机器自动调整至准确的组装位置上,免去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方便转压板精准的组装至 绝缘本体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转压板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转压板位于闭合位置时的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转压板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转压板的选料部折断前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转压板的选料部折断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柔性电路板对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焊 接于电路板上并包括纵长型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复数端子20、组装于 绝缘本体10上并与所述端子20配合的转压板30及一对固持于绝缘本体纵向两端的金属 固定件50。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所述纵长型绝缘本体10包括纵长型的第一壁11、与所述 第一壁11相对平行设置的纵长型第二壁12、位于所述第一、二壁纵向两端并用以连接所述 第一、二壁的端壁13及由所述第一壁11、第二壁12与端壁13构成的收容空间14。所述第 一壁11设有面向所述收容空间14并用于固持端子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壁12位于所述收 容空间14的底部,且其面向收容空间14的内表面17上设有若干沿着纵长方向排列的收容 槽15,所述收容槽15与所述收容空间14相互贯通。所述端壁13设有一对容纳部16,该两 容纳部16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壁12的纵向两端用以容纳所述金属固定件50。请参图3、图4所示,所述端子20包括竖直设置的基部21、自基部21 —端沿与柔 性电路板对接的方向水平延伸出的枢转臂22、自基部21另一端沿相同方向水平延伸出的 接触臂23及自基部21沿着接触臂23相反方向延伸的焊接部24。所述枢转臂22固持于所 述第一壁11内表面,其自由末端设有一枢转部25,所述枢转部25设有一面向所述收容空间 14的枢转槽26。所述接触臂23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5中并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4内以与 柔性电路板(未图示)接触。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转压板30由绝缘材料一体注塑而成,其组装至绝缘10本体 上后可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转压板30呈纵长型,并包括外表面31、用于 抵压柔性电路板的抵压面32、纵长型第一侧边33、与所述第一侧边33平行设置的第二侧边 34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33与第二侧边34的端边35。所述外表面31在靠近第二侧边34 的一侧开设有若干贯通至所述抵压面32的通槽36,用以容纳所述端子的枢转部25,所述通 槽36内设有收容于所述枢转槽26内的枢转轴37,所述转压板30通过该枢转轴37与所述 枢转槽26的枢转配合实现在所述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的旋转。所述第一侧边33两端 分别设有第一凹口 38及第二凹口 39,所述第一凹口 38是在绝缘材料注塑成型时所形成的, 注塑机的注塑嘴(未图示)设于所述第一凹口 38处并将绝缘材料射入模具内,等转压板30 成型后,所述注塑嘴将停止工作并脱离所述转压板30,由此在转压板30与所述注塑嘴连接 处形成一粗糙的第一折断面40,请配合参阅图6所示,该第一折断面40设于所述第一凹口 38内。所述转压板30的第二凹口 39内设有一凸伸出第一侧边33的选料部41,该选料部 41由所述转压板30 —体注塑而成,如此,转压板30的组装机器可根据选料部41来对转压 板30进行自动筛选及位置调整,从而将转压板30调整至准确的位置上,然后再由机器将转 压板30组装至绝缘本体10上,并将转压板30的枢转轴37精准的推压入所述端子的枢转槽 26内,如此,免去了人工操作,完全通过组装机器的自动筛选及选取,省时省力,有效的提高 了生产效率。转压板30组装完毕后,所述选料部41将被去除,而在所述第二凹口 39内留 下粗糙的第二折断面42,所述第一折断面40及第二折断面42均是由绝缘材料折断后而形 成。所述端边35设有向外凸伸的支撑部43,所述支撑部43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端壁 13的容纳部16内。本专利技术通过注塑成型所述转压板30,并在转压板30的一端形成粗糙的第一折断 面40及在另一端形成一选料部41,所述选料部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转压板,所述端子设有与所述转压板枢转配合的枢转臂及与所述枢转臂相对设置的接触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压板由绝缘材料一体注塑而成,其设有至少两个折断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培裕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玉鼎精密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