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607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再沸器,包括上管箱、换热筒体和下管箱,所述换热筒体与上管箱之间连接上管板,所述换热筒体与下管箱之间连接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所述下管板之间连接连通上管箱和下管箱的换热管,所述上管箱和所述下管箱分别连接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所述换热筒体连接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管上端均连接分布管,所述分布管延伸到上管箱内,所述分布管的侧壁上至少开设两个溢流孔,且所述上管箱位于所有分布管外围连接一圈挡液筒体,且所述挡液筒体低于管程进口位置处开设进液槽,且所述分布管上的溢流孔的位置高于进液槽,所述再沸器可降低液体介质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液体介质汽化效果好。液体介质汽化效果好。液体介质汽化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沸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再沸器。

技术介绍

[0002]再沸器是将液体介质汽化成型气态介质的装置,包括上管箱、换热筒体和下管箱,液体介质进入上管箱,再用过上管箱进入换热筒体的换热管内,与换热筒体壳程内通入的高温蒸汽换热,实现液体介质的汽化操作,气态介质下管箱排出收集,传统的再沸器,液体介质进入上管箱后是直接流到换热管内,造成液体的流速较快,换热效率低,从而使汽化效果不理想,且液体介质进入换热管时是整个充满换热管,换热管靠近外壁的外围换热效果好,而靠近换热管中心的换热效率差,也会造成再沸器的换热效率较低,传统的想要得到较好的汽化效率只能延长换热管的长度,造成设备长度较长,占地较大,且生产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沸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再沸器,包括上管箱、换热筒体和下管箱,所述换热筒体与上管箱之间连接上管板,所述换热筒体与下管箱之间连接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所述下管板之间连接连通上管箱和下管箱的换热管,所述上管箱和所述下管箱分别连接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所述换热筒体连接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管上端均连接分布管,所述分布管延伸到上管箱内,所述分布管的侧壁上至少开设两个溢流孔,且所述上管箱位于所有分布管外围连接一圈挡液筒体,且所述挡液筒体低于管程进口位置处开设进液槽,且所述分布管上的溢流孔的位置高于进液槽。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7]所述分布管包括插接段,所述插接段插入换热管上端内,且所述分布管和换热管上端焊接连接。
[0008]所述分布管上开设的溢流孔沿分布管内壁切向开设。
[0009]所述挡液筒体包括固定筒体和可拆卸筒体,所述固定筒体连接在管程进口一侧,所述固定筒体分别焊接连接上管箱侧壁和上管板,所述可拆卸筒体上端连接安装座,配合所述上管箱内连接固定座,所述可拆卸筒体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安装座和固定座连接在上管箱内,所述可拆卸筒体下端和上管板之间留有间隙形成进液槽。
[0010]所述可拆卸筒体两端连接加强连接板,所述加强连接板卡在固定筒体内侧,将可拆卸筒体和固定筒体加强连接成挡液筒体。
[0011]所述换热管下端穿在下管板的连接孔内,且所述换热管位于下管板的连接孔内设置涨紧段。
[0012]所述上管箱上端开口,且所述上管箱上端开口连接法兰盖。
[0013]所述换热筒体内连接折流板。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5]1)在换热管上端均连接分布管,分布管上开设溢流孔,液体介质首先进入上管箱内,直至液体介质液面高于溢流孔后,才会从溢流孔进入分布管后,再进入换热管,可降低液体介质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液体介质汽化效果好,且上管箱位于所有分布管外围连接挡液筒体,防止管程进口进入的液体介质直接进入分布管内;
[0016]2)分布管上开设的溢流孔沿分布管内壁切向开设,使液体介质从切向进入分布管内,即可使液体沿分布管和换热管的内壁流动,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改善液体介质的汽化效果;
[0017]3)挡液筒体包括固定筒体和可拆卸筒体,固定筒体连接在管程进口处,通过固定筒体可抵挡液体介质从管程进口进入时的冲击,可拆卸筒体与上管箱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维护,配合的上管箱上端开口连接法兰盖,方便打开上管箱进行维护;
[0018]4)换热管位于下管板的连接孔内设置涨紧段,提高换热管与下管板的连接强度;
[0019]5)换热筒体内连接折流板,延伸蒸汽在换热筒体内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再沸器的剖视图。
[0021]图2示出了图1中的A

A剖视图。
[0022]图3示出了图2中D处放大图。
[0023]图4示出了图1中B处放大图。
[0024]图5示出了图1中C处放大图。
[0025]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再沸器分布管与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7示出了图6中的E

E剖视图。
[0027]附图中标记:
[0028]1、上管箱;11、管程进口;12、固定座;13、法兰盖;2、换热筒体;21、蒸汽进口;22、蒸汽出口;23、折流板;3、下管箱;31、管程出口;4、上管板;5、下管板;6、换热管;61、涨紧段;7、分布管;71、溢流孔;72、插接段;8、挡液筒体;81、进液槽;82、固定筒体;83、可拆卸筒体;831、安装座;832、加强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了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有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
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30]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再沸器,包括上管箱1、换热筒体2和下管箱3,换热筒体2与上管箱1之间连接上管板4,换热筒体2与下管箱3之间连接下管板5,上管板4和下管板5之间连接连通上管箱1和下管箱3的换热管6,上管箱1和下管箱3分别连接管程进口11和管程出口31,换热筒体2连接蒸汽进口21和蒸汽出口22,换热管6上端均连接分布管7,分布管7延伸到上管箱1内,分布管7的侧壁上至少开设两个溢流孔71,且上管箱1位于所有分布管7外围连接一圈挡液筒体8,且挡液筒体8低于管程进口11位置处开设进液槽81,且分布管7上的溢流孔71的位置高于进液槽81。
[0031]分布管7包括插接段72,插接段72插入换热管6上端内,且分布管7和换热管6上端焊接连接,分布管7上开设的溢流孔71沿分布管7内壁切向开设,液体介质即可沿切向方向进入分布管7内,即可使液体介质沿分布管7和换热管6内壁流动,提高换热效率。
[0032]挡液筒体8包括固定筒体82和可拆卸筒体83,固定筒体82连接在管程进口11一侧,固定筒体82分别焊接连接上管箱1侧壁和上管板4,可拆卸筒体83上端连接安装座831,配合上管箱1内连接固定座12,可拆卸筒体83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安装座831和固定座12连接在上管箱1内,可拆卸筒体83两端连接加强连接板832,加强连接板832卡在固定筒体8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沸器,包括上管箱、换热筒体和下管箱,所述换热筒体与上管箱之间连接上管板,所述换热筒体与下管箱之间连接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所述下管板之间连接连通上管箱和下管箱的换热管,所述上管箱和所述下管箱分别连接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所述换热筒体连接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上端均连接分布管,所述分布管延伸到上管箱内,所述分布管的侧壁上至少开设两个溢流孔,且所述上管箱位于所有分布管外围连接一圈挡液筒体,且所述挡液筒体低于管程进口位置处开设进液槽,且所述分布管上的溢流孔的位置高于进液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管包括插接段,所述插接段插入换热管上端内,且所述分布管和换热管上端焊接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管上开设的溢流孔沿分布管内壁切向开设。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科张忠新杜宏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恒达水上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