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11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包括: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包括雷达本体、防护机构,雷达本体外部设置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第一防护壳、第二防护壳,第一防护壳与第二防护壳间隔设置,且通过螺栓连接,第一防护壳为半开放式结构,第二防护壳为全封闭式结构,且第一防护壳投影范围覆盖第二防护壳投影范围;连接台,连接台设置在监测装置下侧,连接台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呈放射状布置,第二防护壳底部与限位槽可拆卸连接;该设备采用一体集成化设计、IP66三防设计以及散热问题处理方式,能够实现高精度定位及地图融合模式,对道路交通车辆、人员、自行车等实施监测传输,将道路周边信息实时反馈给自动驾驶乘车用户。户。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监测及辅助自动驾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互联、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智能化新时代已悄然来临。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产业结合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汽车产业的升级,但是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各企业也在通过技术地不断更新与迭代,来减低自动驾驶事故发生率。
[0003]目前,现有道路和驾驶辅助系统基本不会为车辆提供周边交通数据支持,智能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所以自动驾驶汽车大多还是依靠单体侦测路况和障碍物,不具有周边车辆相互感知功能,并且自身的卫星定位精度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因此,如何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高精度的周边交通数据支持,建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成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采用一体集成化设计、IP66三防设计以及散热问题处理方式,应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AI处理、高精度定位及地图融合模式,对道路交通车辆、人员、自行车等实施监测传输,将道路周边信息实时反馈给自动驾驶乘车用户,为道路交通提供安全保障。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包括:
[0006]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雷达本体、防护机构,所述雷达本体外部设置有所述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第一防护壳、第二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与所述第二防护壳间隔设置,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壳为半开放式结构,所述第二防护壳为全封闭式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壳投影范围覆盖所述第二防护壳投影范围;
[0007]连接台,所述连接台设置在所述监测装置下侧,所述连接台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放射状布置,所述第二防护壳底部与所述限位槽可拆卸连接。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09]1、该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采用一体集成化设计,IP66三防设计以及散热问题处理,很好的实现了防尘、防水、防震效果。该设备排热扇对应两侧设置了两排散热孔,在风扇运行时保证各模块正常使用,有效解决散热问题;散热孔外部还设置了两道防水层,该设备防护机构的第一层防护壳一体成型,第二层防护壳为全封闭式结构,且钣金外壳设计,防水防尘;设备底部采用抱箍的方式固定在交通杆横杆上,有效的保证设备的稳定性。
[0010]2、该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设置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AI
处理”,能够实现高精度定位及地图融合,该设备设置在交通横杆上,能够对道路交通车辆,人员,自行车等实施实时监测,通过该装置内部中央处理器,将道路周边信息转换成信号实时反馈给自动驾驶乘车用户,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0011]3、该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第一层防护壳设置面积超过第二层防护壳,第一层防护壳的前沿往外延伸超过第二层防护壳,对摄像头进行了很好的保护,防止强光下照射导致后端数据不可使用;外接头端部采用防水设计;设备整体重量不超过10kg,相较于以往笨重的设备,重量和体积上更有优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的第二防护壳前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的监测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1]请参阅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包括:监测装置1、连接部2。
[0022]所述监测装置1包括雷达本体11、防护机构12,所述雷达本体11外部设置有所述防护机构12,所述防护机构12包括第一防护壳121、第二防护壳122,所述第一防护壳121与所述第二防护壳122间隔设置,且通过螺栓连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间隔设置是指第一防护壳121和第二防护壳122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并没有贴合,所述第
一防护壳121为半开放式结构,所述第二防护壳122为全封闭式结构,第一防护壳121半开放式结构为覆盖第二防护壳的半包结构,没有底部,第二防护壳122全封闭式结构即为一个封闭的结构,通过螺丝连接可拆卸,且所述第一防护壳121投影范围覆盖所述第二防护壳122投影范围,也就是第一防护壳121面积比第二防护壳122面积大,垂直向下投影,第一防护壳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防护壳122投影面积;所述监测装置1还包括排风扇13,所述第二防护壳121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a、第二通风口b,所述第一通风口a设置在靠近所述排风扇13一侧,所述第二通风口b与所述第一通风口a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通风口a比所述第二通风口b设置区域大,所述第一通风口a、第二通风口b外部均设置有防水罩c,所述防水罩c开口向下,其他三面为封闭式。所述第一防护壳121设置有隔板d,所述隔板d下侧设置有栅栏e,栅栏e可以保护下侧的GPS(14)和毫米波雷达111,防止受到上侧的撞击,保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所述栅栏e对应所述第二防护壳122位置可拆分,也就是在栅栏e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防护壳122可以拆卸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摄像头15一侧的部分,在设备损坏的时候打开对设备进行维修,所述第一防护壳121两侧圆滑弯折向下,所述第一防护壳121两侧面覆盖于所述防水罩c之上,且不贴合。
[0023]进一步的,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逆变器16,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雷达本体、防护机构,所述雷达本体外部设置有所述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第一防护壳、第二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与所述第二防护壳间隔设置,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壳为半开放式结构,所述第二防护壳为全封闭式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壳投影范围覆盖所述第二防护壳投影范围;连接台,所述连接台设置在所述监测装置下侧,所述连接台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放射状布置,所述第二防护壳底部与所述限位槽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排风扇,所述第二防护壳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排风扇一侧,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通风口比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区域大,所述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外部均设置有防水罩,所述防水罩为三面封闭式,开口向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壳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下侧设置有栅栏,所述栅栏对应所述第二防护壳位置可拆分,所述第一防护壳两侧圆滑弯折向下,所述第一防护壳两侧面覆盖于所述防水罩之上,且不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监测辅助自动驾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数量设置有多个,所述限位槽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限位槽和对角布置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防护壳底部与四角布置的第二限位槽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台设置有第一组块、第二组块,所述第一组块两侧设置有弧形槽,且向下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贝贝邹清全方强沈兆飞陈铮铮刘奋张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海庭数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