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3445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所述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包括浇筑区、冲击区、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所述左侧通道在左侧连通所述浇筑区和冲击区,且所述左侧通道形成长度L1;所述右侧通道在右侧连通所述浇筑区和冲击区,且所述右侧通道形成长度L2,L1=L2,或者L1≠L2;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形成敞口朝向浇筑区的八字形结构,分别在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的周围设置外部热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的周围提供外部热源,补偿连铸过程中的热损耗,实现连铸过程的低过热度恒温浇铸,同时对流过通道的钢液进行箍缩,将钢液中的夹杂物及氧等挤出,借此提高连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表面和内部质量。表面和内部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


[0001]本技术涉及冶炼连铸
,尤其涉及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

技术介绍

[0002]在连续铸钢过程中,中间包在稳定钢水温度和过热度、促进夹杂物挤出,提高连铸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0003]现有中间包如专利公告号CN101767196A公示的一种连铸电磁精炼加热装置,特别指一种中间罐旁通式双通道电磁精炼与加热装置。它包括中间罐、大包注入口和弧形通道,及环绕弧形通道安装的感应加热器,其中:弧形通道设置于大包注入口室的两侧,且连接大包注入室与中间罐浇注室,感应加热器铁芯环绕弧形通道设置。该结构的加热装置在连铸过程中将产生热损耗,不能有效去除弧形通道内的夹杂物,使连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能有效去除非金属夹杂物,提高连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包括浇筑区、冲击区、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所述左侧通道在左侧连通所述浇筑区和冲击区,且所述左侧通道形成长度L1;所述右侧通道在右侧连通所述浇筑区和冲击区,且所述右侧通道形成长度L2,L1=L2,或者L1≠L2;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形成敞口朝向浇筑区的八字形结构,分别在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的周围设置外部热源。
[0006]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的周围提供外部热源,补偿连铸过程中的热损耗,实现连铸过程的低过热度恒温浇铸,同时对流过通道的钢液进行箍缩,将钢液中的夹杂物及氧等挤出,借此提高连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
[0007]优选的,L1和L2的长度范围为1200~2000mm。
[0008]优选的,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均为圆形通道,内径为φ80~φ180。
[0009]优选的,所述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还包括左侧感应器和右侧感应器,所述左侧感应器在左侧位于浇筑区和冲击区之间,且所述左侧通道穿过所述左侧感应器;所述右侧感应器在右侧位于浇筑区和冲击区之间,且所述右侧通道穿过所述右侧感应器。
[0010]优选的,所述左侧感应器和右侧感应器形成敞口朝向冲击区的八字形结构。
[0011]在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感应器包括左侧线圈,所述右侧感应器包括右侧线圈,所述左侧线圈水平设置在左侧通道的下方,所述右侧线圈水平设置在右侧通道的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左侧线圈的轴心线与左侧通道的轴心线在水平投影面上垂直,所述右侧线圈的轴向线与右侧通道的轴心线在水平投影面上垂直。
[0013]在另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感应器包括左侧线圈,所述右侧感应器包括右侧线圈,所述左侧线圈竖向设置在左侧通道靠近浇筑区的旁侧,所述右侧线圈竖向设
置在右侧通道靠近浇筑区的旁侧。
[0014]优选的,所述左侧线圈的轴心线与左侧通道的轴心线在一竖向投影面上垂直,所述右侧线圈的轴向线与右侧通道的轴心线在一竖向投影面上垂直。
[0015]优选的,所述左侧感应器和右侧感应器均为环形框架结构,所述左侧感应器呈环形布设在左侧通道的周围,所述右侧感应器呈环形布设在右侧通道的周围。
[0016]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一、通过在所述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的周围提供外部热源,补偿连铸过程中的热损耗,实现连铸过程的低过热度恒温浇铸,同时对流过通道的钢液进行箍缩,将钢液中的夹杂物及氧等挤出,借此提高连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
[0018]二、线圈在通道下方水平布置,不仅有利于降低死区比例,提高铸坯的流动一致性,改善表面质量,而且有利于补偿中间包的热损失,提高温度一致性,有利于提高铸坯内部质量和最终产品的稳定性;
[0019]三、优化线圈布置结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实验得出最优结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线圈在另一种布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内电磁力方向分布示意图。
[0023]附图中:10、浇筑区;20、冲击区;30、左侧通道;40、右侧通道;50、左侧感应器;51、左侧线圈;60、右侧感应器;61、右侧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包括浇筑区10、冲击区20、左侧通道30、右侧通道40、左侧感应器50和右侧感应器60。
[0026]所述冲击区20位于浇筑区10的中部,且冲击区20的左侧及右侧均与浇筑区10之间设有间隔。在左侧的间隔内设置左侧通道30和左侧感应器50,在右侧的间隔内设置右侧通道40和右侧感应器60。
[0027]所述左侧通道30在左侧连通所述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且所述左侧通道30形成长度L1。所述右侧通道40在右侧连通所述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且所述右侧通道40形成长度L2。
[0028]在本实施例中,L1=L2,由此,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沿中间包中心线对称设置。
[0029]在其他的实施例中,L1≠L2,形成异形结构。
[0030]所述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形成敞口(敞口指开口大的一侧)朝向浇筑区10的八字形结构。分别在所述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的周围设置外部热源(感应器加热器)。
[0031]L1和L2的长度范围为1200~2000mm。所述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均为圆形通道,内径为φ80~φ180。
[0032]所述左侧感应器50和右侧感应器60均为环形框架结构。所述左侧感应器50在左侧位于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之间,且所述左侧通道30穿过所述左侧感应器50,使所述左侧感应器50呈环形布设在左侧通道30的周围,形成左侧通道30的环形外部热源。
[0033]所述右侧感应器60在右侧位于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之间,且所述右侧通道40穿过所述右侧感应器60,使所述右侧感应器60呈环形布设在右侧通道40的周围,形成右侧通道40的环形外部热源。
[0034]所述左侧感应器50和右侧感应器60形成敞口朝向冲击区20的八字形结构。
[0035]所述左侧线圈51连接在左侧感应器50的环形框架的内底部。可以将环形框架设计为三面围合的架体,底部通过所述左侧线圈51封合。使所述左侧线圈51水平设置在左侧通道30的下方,且所述左侧线圈51的轴心线与左侧通道30的轴心线在水平投影面上垂直。
[0036]所述右侧线圈61连接在右侧感应器60的环形框架的内底部。右侧感应器60的结构及与右侧线圈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包括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所述左侧通道(30)在左侧连通所述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且所述左侧通道(30)形成长度L1;所述右侧通道(40)在右侧连通所述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且所述右侧通道(40)形成长度L2,L1=L2,或者L1≠L2;所述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形成敞口朝向浇筑区(10)的八字形结构,分别在所述左侧通道(30)和右侧通道(40)的周围设置外部热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特征在于,L1和L2的长度范围为1200~20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侧感应器(50)和右侧感应器(60),所述左侧感应器(50)在左侧位于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之间,且所述左侧通道(30)穿过所述左侧感应器(50);所述右侧感应器(60)在右侧位于浇筑区(10)和冲击区(20)之间,且所述右侧通道(40)穿过所述右侧感应器(6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感应器(50)和右侧感应器(60)形成敞口朝向冲击区(20)的八字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感应器(50)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芸肖红马志民何浩王强李伟红蒋晓奇易兵姜滔徐龙飞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