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和填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1461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和填充装置,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包括:吸脂针;第一转接结构,所述第一转接结构具有导通腔;收取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过滤部和至少部分插接在壳体内的供压结构;其中,所述吸脂针通过第一转接结构的导通腔与收取部的壳体连通,所述第一过滤部根据供压结构在壳体内形成的压力对抽吸入壳体内的脂肪组织进行过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不仅能抽脂、提纯,还可根据填充部位的不同对脂肪颗粒的粒径进行筛选,即保证了脂肪颗粒的纯度,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当本采集装置连接注射针时即可作为填充装置使用,丰富了本装置的实用性。丰富了本装置的实用性。丰富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和填充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和填充 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采用自体脂肪填充的方式来 改善自己面部及身体上的不完美。
[0003]自体脂肪填充的操作流程一般包括抽脂、提纯、注射三个步骤。其中, 抽脂采用负压吸脂的方法,用抽脂机将人体自身脂肪较丰富的部位,如腹部、 臀部、大腿或上臂等处的脂肪组织提取到体外。此时得到的脂肪组织中含有 大量的血水、油滴、筋膜、非脂肪细胞碎片、细胞外基质组分等杂质,直接 填充该脂肪组织,会使有效脂肪颗粒数量减少,导致填充效果打折。因此需 要进一步提纯脂肪组织,得到高纯度的脂肪颗粒。提纯一般包括清洗和离心, 清洗液体选自含有缓冲剂、酶、防腐剂、生长因子或其组合的液体,可以去 除部分杂质,再用离心机将脂肪颗粒与剩余的血水、油滴、筋膜等分离,得 到纯化后的脂肪颗粒。注射是指将提纯后的脂肪颗粒装到注射器里,重新注 射到面部、身体等需要填充的部位中。自体脂肪填充的优势在于获取脂肪容 易,与人体亲和性强、无排斥反应,在改善人体缺陷部位的同时,也能达到 减肥、塑形的目的。但是现有自体脂肪填充技术也存在如下弊端:
[0004]首先,在离心过程中,抽出的脂肪组织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易被细菌 侵袭,增大填充者术后感染的风险,使填充部位轻则出现红肿,重则出现化 脓或破溃的情况。
[0005]其次,高速离心过程使部分相对脆弱的细胞膜破裂,导致提纯后的脂肪 中活细胞数量减少,使用该脂肪填充后成活率更是低于40%,无法使填充部 位达到满意的形态。因此填充者为了使填充的脂肪达到满意的成活率,一般 需要进行多次抽脂,抽出大量脂肪组织,提纯处理后再一次性的注射到填充 部位中。虽然抽脂前会打麻药,但麻药中含有膨胀液,使伤口处有肿胀感, 且多次插入吸脂针抽脂会造成多个伤口,引发皮下积液、血肿、皮肤瘀斑等, 延长填充者的恢复时间,增加了填充者的痛苦。并且一次性填充过多脂肪, 可能会发生液化,造成水肿或者栓塞,也可能由于脂肪无法获得组织液中的 营养而发生结节、包块或钙化,如填充乳腺和臀部。
[0006]第三,现有清洗和离心的提纯工艺无法将脂肪组织中的血水、油滴、筋 膜、膨胀液等完全去除。如果填充含有筋膜的脂肪颗粒,会导致注射推注力 过大,从而对注射器内的脂肪颗粒造成挤压损伤。而填充含有血水、油滴的 脂肪颗粒,会使有效脂肪颗粒数量减少,导致填充效果打折。
[0007]第四,使用离心机提纯脂肪组织,通常得到粒径较大的脂肪颗粒,更适 宜填充臀部、胸部。而用其填充面部精细部位,如眉弓、外眼角、泪沟等, 易造成皮肤表面不平整、局部硬结,或者当填充者皮下脂肪含量比较少、皮 肤比较薄时,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0008]第五,由于现有提纯工艺所得脂肪颗粒的活性较低,导致移植后成活率 不高,一般3

6个月左右填充的脂肪颗粒即被身体吸收,需要再次补填。而 抽脂的切口需要1个月才能恢复,频繁的抽脂增加了填充者的痛苦和经济负 担。
[0009]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体组织采集和填充装置,能够解决上述 问题。
[0011]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包括:
[0013]吸脂针;
[0014]第一转接结构,所述第一转接结构具有导通腔;
[0015]收取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过滤部和至少部分插接在壳体内 的供压结构;
[0016]其中,所述吸脂针通过第一转接结构的导通腔与收取部的壳体连通,所 述第一过滤部根据供压结构在壳体内形成的压力对抽吸入壳体内的脂肪组织 进行过滤。
[0017]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接结构包括同轴线依次连接的第 一针管接头、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壳体接头,三者内部贯通形成导通腔;其中, 第一针管接头和第一壳体接头对称布置,第一针管接头与吸脂针可拆卸连接, 第一壳体接头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包括筒身 和连接在筒身上的连接部,筒身内设有第一过滤部和至少部分插接在筒身内 的供压结构,连接部与第一转接结构的第一壳体接头可拆卸连接。
[0019]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压结构包括推杆和活塞,推杆的内部 设有沿推杆的轴向贯通的气道,活塞与推杆的一端相接,并插接在壳体的筒 身内,推杆的另一端开口,与负压源或正压源相连。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部为孔径100

300μm的滤膜。
[0021]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部为孔径120

220μm的筒状滤 膜,优选为180μm,其两端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筒身内壁上,且与壳体的筒身 同轴布置,第一过滤部的外壁与壳体的筒身内壁共同限定出导流间隙,推杆 连接有活塞的一端插接在第一过滤部内,活塞的外周与第一过滤部的内壁抵 接,推杆靠近活塞的外壁设置有通孔。
[0022]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滤部为孔径120

220μm的片状滤 膜,优选为180μm,所述活塞的外周与壳体的筒身内壁密封连接,将壳体的 筒身内腔分为靠近吸脂针的第一腔体和远离吸脂针的第二腔体,活塞上设有 滤孔,滤孔连通气道与第一腔体,第一过滤部覆盖于滤孔上。
[0023]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转接结构,第二转接结构具有导 通腔和设置于导通腔内的第二过滤部,第二转接结构通过导通腔与收取部的 壳体连通,所述第二过滤部根据供压结构在壳体内形成的压力对第一过滤部 过滤、清洗后的脂肪颗粒抽进行筛选。
[0024]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接结构包括同轴线依次连接的第 二针管接头、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壳体接头,三者内部贯通形成导通腔;其中, 第二针管接头和第二壳体接头对称布置,第二针管接头用于与外部装置注射 针或盛脂容器可拆卸相连,第二壳体接头用于与收取部的壳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过滤部为滤膜,可拆卸地设置于导通腔
的中部。
[0025]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滤部为孔隙率小于100μm的滤 膜,优选为孔隙率在0.01

80μm之间的滤膜,更优选为0.1

50μm的滤膜, 最优选为0.5

10μm的滤膜。
[0026]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针管接头和第二壳体接头均呈筒状, 第二针管接头和第二壳体接头的内壁上形成有螺纹连接部;其中,第二针管 接头配置为通过螺纹连接部与注射针或盛脂容器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接头 配置为通过螺纹连接部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0027]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针管接头和第二壳体接头均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脂针;第一转接结构,所述第一转接结构具有导通腔;收取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过滤部和至少部分插接在壳体内的供压结构;其中,所述吸脂针通过第一转接结构的导通腔与收取部的壳体连通,所述第一过滤部根据供压结构在壳体内形成的压力对抽吸入壳体内的脂肪组织进行过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结构包括同轴线依次连接的第一针管接头、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壳体接头,三者内部贯通形成导通腔;其中,第一针管接头和第一壳体接头对称布置,第一针管接头与吸脂针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接头与壳体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包括筒身和连接在筒身上的连接部,筒身内设有第一过滤部和至少部分插接在筒身内的供压结构,连接部与第一转接结构的第一壳体接头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压结构包括推杆和活塞,推杆的内部设有沿推杆的轴向贯通的气道,活塞与推杆的一端相接,并插接在壳体的筒身内,推杆的另一端开口,与负压源或正压源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为孔径100

300μm的滤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体组织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为孔径180μm的筒状滤膜,其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炳荣邓声菊赵莹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渼颜空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